APP下载

智慧教育之于学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022-01-16冯永刚赵丹丹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智慧教育立德树人

冯永刚 赵丹丹

摘要:作为一种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学科教育的高级教育形态,智慧教育包括时域的开放性、空域的融合性、受众的全面性、交互的多样性、服务的定制性等特质,具有凸显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本逻辑、涵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智慧、实现学校立德树人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宽学校立德树人的发展时空的重要价值。通过强化智慧教育的价值理性、搭建学习元平台、打造智慧课堂、营造无边界的智能环境,从而确立完善人性的立德树人观,优化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畅通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推动学校立德树人的常态开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生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基金课题“学校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EA190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立德树人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内在吁求,是学校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但立德树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地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当下和今后学校工作的落实与推进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已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1],做好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的落实,加快利用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新型教育形态,对于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借力智能技术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注入智慧教育的新型催化剂,加深智慧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探寻,借助智慧教育优化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路径,促进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一、智慧教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智慧教育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出现并逐渐形成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智慧与智慧教育的诠释,学术界一直是见仁见智[2]。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立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3]。智慧教育不仅与培养智慧的人有关,而且与国家发展、民族存亡存在重要关系。依据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洞悉:“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生活”[4]。1997年,钱学森先生提出“大成智慧学”[5],前瞻性地将网络信息空间与智慧生成相联系,等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学界也提出了各有千秋的观点。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集教育资源、技术、环境、手段等方面的智慧化[6];从社会学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衍生物[7],是顺应智慧地球发展、迎合智慧社会需求所产生的新式教育形态;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可催生出大量依托大数据、AR等智能化信息技术教育产品的智慧经济产业链[8];从系统价值哲学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促进教育系统整体智慧化发展,利于实现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最大化[9],是助推教育改革的一种高级教育形态[10],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为我们厘定智慧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与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智能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高级形态,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动态跟踪、情景感知、人脸识别、AR虚拟等智慧手段,构建虚拟与现实共享化的智慧资源平台,按照人的智慧养成规律和学习需求,从而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智慧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时域的开放性

通过打破传统课堂的时域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智慧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时域的开放性体现为:一是打破传统45分钟课堂限制。与传统课堂是45分钟的固定时间以及固定地点的授课模式有所不同,在4G或5G网络的支持下,智慧教育以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作为载体,可以轻松提供在线直播、录课点播等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依据需求任意地进行快进、慢放、暂停、回放等操作,实现时域上的高智能化与富参与性的便捷式教育。二是打破10分钟的课间限制。传统课堂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人际交流多在课堂或课间时间进行,同时有限的休息时长难以满足众多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与普通课间10分钟限制不同,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智慧教育可以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社群、问题社区等,确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随时进行学习与交流,同时可根据个人喜好设置休息间歇时间,消除了课堂学习时间的壁垒。

(二)空域的融合性

借助空間融合为学习者提供生态化学习情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征。空域的融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实结合。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为背景,打造了全球异类学科的在线教育生态平台。借助该平台,可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从而打破教学课堂的局限,实现远程异地教学,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更为教师提供千姿百态的生动教学情境。二是并班协同。借助4G或5G网络支撑和智能终端链接到智慧教育平台,可以打破课堂空间、班级编制、学校区域甚至是国家的疆域界限,实现并班教学。在异地场域下,学生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与同侪学习和分享经验,实现师生同频共振。

(三)受众的全面性

智慧教育通过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教育平台,可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群体的受众提供教育服务。受众的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年龄群体。智慧教育依托人机协同的高精尖技术,统合全球教育资源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教育平台,既可为幼儿园、大中小学等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提供在线教育,也可为学生以外的其他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不同职业群体。除海量教育资源外,智慧教育生态教育平台还针对不同学习群体搭建学习社群。如针对教师职业群体搭建教师学习社群,教师可通过平台海量且不断更新的学习资源,能动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弥补传统教师进修耗时费力的短板。

(四)交互的多样性

教育是一个交互性的活动过程。智慧教育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全向交互。交互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机交互。智慧教育可通过语音控制、手势操作等方式,更为直接与方便地实现人与智能终端设备的交互作用。二是资源交互。智慧教育通过互联网将不同学校、社区、国家联结成一个资源圈,形成教育资源集成化平台,以教育资源的区域衔接与共通共享,打破教育信息封闭、缩小资源鸿沟。三是信息交互。智慧教育可通过情景感知、人脸识别等技术获取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情绪等信息,以便教师迅速地掌控学生学习动态,辅助教师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辅导、问题沟通等提供信息支撑。

(五)服務的定制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个性化服务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多屏显示、智能感知、视景仿真等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可以非常容易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推送服务。服务的定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资源的推送。智慧教育可借助大数据获取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尤其是知识缺陷、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根据偏好和需求进行学习资源的筛选,提供优质的电子化学习资源。二是工具资源的推送。依托全面情景感知技术,智慧教育根据学生学习情境的不同推送当下情境适用的远程会话、知识建构、内容传记等学习工具,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兼容性和流畅性。三是人际资源的推送。智慧教育结合学生个人需求、学习学科与学习过程的大数据分析,匹配不同的学习同伴、教师、学习社区等人际资源,迎合教育活动的交互需求。四是活动资源的推送。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当前学习目标,智慧教育设计并推送多种智慧活动方案,提高认知活动的直接经验比例,强化认知活动的智慧生成过程。

二、智慧教育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

智慧教育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既由智慧教育本身特性所决定,也是当前立德树人现实状况的殷切呼唤。当前,我们正处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于将教育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校各领域的重要时期。学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教育信息化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推进。智慧教育正是教育信息化革命的衍生物,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11]。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要“晓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守美德”,立民族之德、公民之德,树身心健康之人、德才兼备之人、承担民族复兴大业之人。智慧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机交互为依托,借助混合式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对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本逻辑凸显、教师育人智慧的提升、优势资源的互补、发展时空的拓展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一)智慧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凸显了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本逻辑

遵从人的发展规律,秉持人的价值意义,以人为本,培养自觉、自省的时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题中要义,而智慧教育正是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涵养德性为灵魂[12],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逻辑,彰显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立德树人不能脱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协调“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逻辑,应将学生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全人看待,确保“人之为人”的全面彰显。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仍应确保教育使“人之为人”的独立性,智慧教育借助人机交互保全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实现学生的知识增长、道德提升、人格树立、生命成长等。智慧教育结合大数据统计和云计算分析,提供纵向上“过去、现在、未来”关联和横向上“我、你、他”通存的富媒体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学生“认知载体”“知识工具”的单向度角色,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出发,遵从学生“由我及人”的认知逻辑,实现了学生外在生长阶段与内在认知发展的交互作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3],促使具有生命力的知识观、道德观等扎根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发展,确保学生社会本质属性的回归。

另一方面,遵从学生生态发展的圈层逻辑,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布郎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r)的“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的观点,人是在微、中、外、宏四个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之中生活并得以发展的[14]。作为特殊的社会成员之一,学生自不例外。环境动态性和心理生态化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动力因素,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应有之义。然而,传统教育总是将学生拘泥在某一特定情境或阶段中进行考量,缺乏动态性与连续性。从布郎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智慧教育遵从学生生长环境动态化特征,基于学生“生命—生活—生态”的圈层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编排,结合智慧测试所得数据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料、教育资源等,实现一人一类、千人千面的教学方案配置[15],实现从生命本真到生活实际再到文化、社会、法律等的生态圈层全面递进,切合立德树人遵循时代发展诉求、社会运行需求、人的发展规律,合乎“为了人,促进人和发展人”的人本逻辑,利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拥有高尚品格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智慧教育以人机交互为依托,涵养了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智慧

教育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呼唤并要求教师育人智慧的提升。因而,教师需要通过人机交互,及时转换角色,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在经验总结、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育人的本领。立德树人是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教师是时代命题的作答者,其育人智慧是答好“立德树人”这一试卷的“重点技能”,直接影响着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育人质量和落实力度。在国家大力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下,智慧教育作为高级进化形态顺势而生,以人机交互为依托为教师育人工作赋能提效,提升了学校立德树人中教师的育人智慧。所谓教师的育人智慧,是指教师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形成灵敏反应的教育敏感,是教师善于转化矛盾、高效解决实践问题并推动学生学识和品行等综合提升的教育机智。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机交互促使教师由“识”转“智”,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愈来愈成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教师从批阅作业、批改试卷、分数统计等繁杂、费时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而智能技术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亟需教师结合智慧教育的特点改变教育思想,实现角色定位由“识”转“智”,从“教书”重心回归“育人”本质,提升育人智慧,成长为有智慧的教师,以适应全新的智慧教育环境。借助人机交互,学生虽可自行获取大量学习资源,但这些资源为碎片化知识,良莠并存,泥沙俱下,迫切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强化自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辨识、信息筛选、“零存整取”、质疑精思的能力[16]。同时,智慧教育高效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极易形成学生对于机器的依赖,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束缚学生的情感发展,导致智商与情商的失衡困境。因此,人机交互下的教育更加促进了教师“智”的发展,促使教师不断开拓教育视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从关注智育到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身体的内在秩序平衡,培养身心健康、心智与身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确保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性。

第二,通过人机交互形成智慧教育网,在经验交流与共享中提升育人智慧。智慧教育将人与人、人与机、机与机相连接,形成人机交互的智慧教育网。教师可利用智慧教育网与其他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充盈自身的育人智慧,获取不同教学情境下课堂育人的新策略,缩短教师经验总结、实践提升的周期,以经验学习与共享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建构,从而达到与整个学习群体的自然合作与融合提升,尤其是教师个体的自我突破与创新发展,游刃有余地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同时,又能够助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引导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从而适应立德树人的发展动态。

第三,依托人机交互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教学反思中提升育人智慧。智慧教育是在动态提升中得以发展的。教师的“合格”仅是短暂的满足当下智慧教育的发展程度,而若想在智慧教育中获得“长期合格证”,就需要教师借助智慧教育不断加强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智慧素养,自适应智慧教育发展。在智慧教育平台下,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时检索与查阅教育信息,交流和分享教育经验。智慧教育的“连接性”主动感知教师的检索词条、浏览网页等信息,将不同学校、年级、学科的教师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相“接通”,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专业共同体,智能推送与检索信息相吻合的职业共同体、专家学者等人际资源,在共同体的互相支持下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可有效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和数据智慧。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智慧教育技术时是否偏离教育、脱离育人初心;是否摆脱技术“座驾”、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技术依赖,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兼顾学生知识完善和品德精进的完整性;是否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灵敏地捕捉学生身心的细微变化;是否能够规避理性反思的断层和粗疏,勇于自我挑战与否定,养成视野开阔、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育人态度,从而时刻保持教师的职业生命力,提升育人的实践效果。

(三)智慧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实现了学校立德树人资源的优势互补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迅速,优质教育资源迅速靠拢,西部、农村地区条件性和素材性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也愈加暴露[17]。所以,进入信息化2.0时代,要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学校,缩小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育资源鸿沟,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18],是整体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资源保障。所谓条件性资源,是指虽不直接构成但对课程实施范围及水平可以产生影响的资源,如设备、媒介、人力、财力以及教学技能等。而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直接用于课程或者作为课程素材源头的资源,如知识、经验、活动方式等。从条件性资源分析来看,线上具有富足的设备、媒体等硬件配置支撑,具备高性能、强共享的特征,有利于扩大课程实施的范围,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部分欠发达地区表现出师资配置不均、硬件设施配置过低甚至“零配置”等条件性资源的短缺。从素材性资源来看,线下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素材性资源,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而线上虽具备海量资源但由于获取渠道受限等,缺乏鲜明特色的资源供应。而智慧教育依托其线上线下的交互,能有效扬长避短,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实现了学校立德树人中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的互补。

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交互搭建共享式课堂,实现了条件性资源的互补。首先,智慧教育共享式课堂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欠发达地区的电脑、智能黑板等设备、媒介的配置普及和性能提升;其次,智慧教育在5G网络低延时、高传输的性能支持下,通过线下智能黑板等智能终端链接到线上云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多个班级的并班教学,将单向封闭的传统课堂交互为双向开放的共享式课堂,实现了跨班、跨区的教师资源共享,从而打破人力、财力等施加给线下资源的桎梏,实现线上线下的条件性资源的互补。

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和线下交互拓宽了共享渠道,实现素材性资源的整合。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要求来看,立德树人既要提供优质的共识教育,同时需要凝练特色、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教育品牌。传统教育模式下,西部和农村等地区虽拥有丰富的线下素材性资源,但难以流通到发达地区,这就需要借助线上共享渠道广泛的优势,实现素材性资源的互补。智慧教育可以提供云视频服务,通过智能录课技术将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含板书、音频、课件等内容)记录成视频格式,上传至云端保存以供他人借鉴使用。欠发达地区可线下录取视频并上传至云端,借助线上渠道,实现不同地区特色素材资源的有力释放。同时,可通过共享渠道下载发达地区大量优质的教案、德育案例、PPT等素材資源,实现学科资源、德育资源、活动方式等素材性资料的获取、开发及运用,通过上传和下载,打破线下物理空间限制施加给素材资源配置的羁绊,整合学校立德树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四)智慧教育借助混合式学习空间,拓宽了学校立德树人的发展时空

树德为先,育人为本。当下信息化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要紧跟时代发展浪潮,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模式下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主要依托线下开展教育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界限,如逢植树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庆日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活动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也存在启动成本高、活动开展受时间和活动场地因素限制的不足。而智慧教育把智能技术与教育活动深度融合,将有限、封闭的物理空间渗透扩展为无限、开放的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空间[19],有效减少了因时间期限与活动场地等因素干扰带来的启动成本,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形式,拓展了发展时空。

一方面,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便捷式学习,延伸立德树人的时间向度。混合式学习空间提供一个实时交互、线上线下、个性共性都满足的虚拟学习社区[20],以智能终端为中介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轻易解决教学活动因固定时间限制所带来的问题。在混合式学习空间下,智能手机、平板、电子书包等智能终端成为学习与教学的常用载体,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的移动直播、智能录播、学习社群等功能,可以充分满足学习资源获取即时即地、学习服务提供随时随地、学习伙伴交流任时任地,打破传统课堂45分钟与课间10分钟的时限所囿,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从时间向度上确保了品德修养的连续性与认知学习的持续性,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开展。

另一方面,打造动态开放的教育场景,拓展立德树人的空间向度。除了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便捷式学习,智慧教育还可与学校日常的线下活动有机结合,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发展空间。如借助实时连线的混合式云课堂,全国中小学共上“开学第一课”、大中小学同上疫情防控公开课等,打破“师生到堂”的空间要求,有效激励学生响应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配合学校信息填报与疫情防控,发挥虚拟线上积极引导、线下实际积极响应的空间双控效用。同时,家长可通过混合式学习空间,参加“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委员会”等,借助虚拟空间的视频参与、网络投票等,缩小了线下实际到会的参与成本、增强了家校联系的密切度,延伸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时空,汇聚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以智慧教育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路径

随着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覆盖,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创新发展”[21]。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要积极借助智慧教育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将智慧教育贯穿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以智慧教育推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以育人为根本[22],完善人性的立德树人观,优化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畅通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推进学校立德树人的常态开展。

(一)强化智慧教育的价值理性,确立完善人性的立德树人观

在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可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23]。前者主要是指以功利动机为起点,追求过程中效益的最大化,强调预期目的的达成;后者主要是对人的基本价值与意义的纯粹信仰,追求人的独特性、创新性、动态性发展,不强调结果对于预期设定的满足。二者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相融相促、张力均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应有之义[24]。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一体两翼,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然而,受传统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价值理性被淡化而工具理性逐日加重的不良趋势,造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割裂。因此,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要扭转工具理性至上的偏颇,强化智慧教育的价值理性,促进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确立适应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的完善人性的立德树人观,就显得日益重要而迫切。为此,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完善人性的高度出发,让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满并洋溢着浓浓的人性关爱,使善良的种子在学生内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25]。

第一,扭转功利取向的技术情结,坚定智慧教育服务人性完善的价值理念。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尤为重视智能技术,并呈现出高频率应用的态势。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智能技术的利用,优化了教育过程和环节,对于学生知识内化、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促进更是不言而喻,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技术是万能的。现实教育情境中不乏有课堂教学滑向工具理性、日渐形成“技术利用——技术依赖——生动力钝化——创新力退化”的工具理性霸权现象,将人拘泥于智能工具的泥潭中。因此,应当积极借助智慧教育将“现代技术工具化”理念转变为“现代技术智慧化”,遵循智慧教育“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的价值逻辑,将技术依赖的恶性循环转变为智能利用的良效借力,将教学过程视作彰显人的独特性、创新性、差异性的动态过程,打破技术性僭越人本性的囹圄,回归教育技术服务于“孕育人性光辉,启迪人生智慧”的价值理性,培养基于道德引领、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创新性、智慧型人才。

第二,转变技术至上的态度,树立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旨在培养能够自适应社会进步并实现终身学习的时代新人。智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高级形态,“智慧”二字凸显“人本”的价值理念,不是技术对人的奴役,而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位,从服务角度构建教育关系,不断满足学生在知识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诉求。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智能工具提升自适应能力,实现自我的终身学习。教师要将传统师生之间二元从属关系转变为多元互动关系,在智慧生态教育平台中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借助学习共同体社区、混合云管理平台等对于一些热点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以德明智,提升学生的道德辨识能力,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明方向;基于智慧教育的资源共享性,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借助資源平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的现代信息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适应能力,使智慧教育的工具理性满足或服务于人本关怀的价值理性,彰显伦理关怀,真正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学校长效育人。

(二)搭建学习元平台,优化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

“教什么”和“学什么”是学校立德树人最为核心的问题。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需要凭借丰富的、优化的教育内容作为内在支撑。随着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逐步推进,教育内容供给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教育内容安排不当或是缺失,立德树人的深入发展必将失去依托而难以为继。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须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体现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诉求。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课程内容的一些不足日渐凸显,表现为内容陈旧、滞后或不完全,缺少生动、直观、情景或动态等,亟需优化。而凭借智慧教育搭建起来的新型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平台,依据其充足的资源储备和开放性的内容创作系统,不断满足立德树人内容供给的优化需求。为此,应当积极搭建学习元平台,实现内容的时更时新,促进教育内容的智能化提升,切实优化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

一方面,以数据存储层作为内容补全的资源支撑,实现内容的时更时新。学习元平台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由数据存储层、运行层、应用层、创作环境、终端接入层、外部计算环境共同组成,其中数据存储层又可细分为学习元库、知识本体库等多个子库[26],具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储备。在传统线下教育形式下,立德树人的内容以课本为主要载体,而物化形态的课本自身存在信息陈旧、内容局限等缺陷,影响了立德树人的发展步伐。此外,教材的固定与统一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难以及时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导致教育内容不全且滞后,制约和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据此,可积极搭建学习元平台以促进内容的优化,将数据存储层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内容补全的资源支撑,适时补充教育热点、教育动态、时势焦点等内容,充实和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素材。通过数据存储层的提取,学习元平台可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主题教育形式,以利于学生的选择、学习和內化。另外,学习元平台在提供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注重各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和整合,通过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结点,打破内容分离、固化的沉闷状态,以质量和数量的强强联手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注入时代精神与思想内涵,使得立德树人内容的表征、组织得以延伸与拓展。如教师将“后疫情时期的思政教育”作为检索词,充分利用数据存储层展现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内容,既可以选择以逆行支援的医护人员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又可以通过这些抗“疫”形象凝心聚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密切配合学校、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实现爱国情怀与身体力行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立德树人的内容既包含德育为先,又考虑能力为重[27],既厚植爱国情怀,又强化社会责任感,以丰富饱满、充满思想的优质育人内容培养胸怀祖国、心系国家的复兴民族大任的担当者。

另一方面,以开放的编程技术促进教育内容的智能化提升。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立德树人的内容同样也应结合现实,紧跟社会发展以实现自身的持续进化。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云平台并非是静态封闭的,而是一个处于动态生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库,具有生成性、持续进化性。由此,充分利用学习元平台生成性、持续进化的特征,可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容持续供给与智能提升。学习元平台具有开放的内容编辑环境,可以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共同编辑,“制作成种类丰富的微视频和微课程”[28],使教育内容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于一身,使得内容的呈现从单维转向多维,从平面转为立体,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和交互,实现内容的智能化提升。在共同编辑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同需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学习元平台将“人”也纳入了内容资源。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可以依托该平台呼吁学生、教师、专家学者等共同对教育内容的筛选进行献策献力,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协同进行内容编辑,以新颖性打破僵化的内容生态,增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智能化,使立德树人始终充满并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持续进化发展,不断推进立德树人向更“优”更“智”的台阶迈进。同时,在共同编辑中,可通过“头脑风暴”来革新和优化内容,打破教育内容编制的垄断性,尤其是有效地听取和反映学生的声音,增加学生对于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编制的参与感、情感认同性与生活联系度,使学生从“学人”“学事”的被动角色转换为“做人”“做事”的主动角色,将学生本身作为优化立德树人内容的有益资源。

(三)打造智慧课堂,畅通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推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9]。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深入到课前诊断、课中调试、课后追踪的课堂领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和学的渗透与融合,促进德智体美劳各学科内在的知识联结,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第一,课前诊断。一个优质课堂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缺乏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务实高效的课堂是难以建构起来的。因此,从教师教的方面而言,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的课前诊断,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测试系统进行学情分析,探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判和监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精准借助学生的第一手学情与发展资料辅助教师诊断问题、差异化匹配优质教案和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实现以学定教。同时,从学生学的维度而言,智慧教育信息平台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结合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智能推送富媒体的预习素材或微课,让学生在智慧课堂展开前进行前瞻性的知识建构,潜移默化之中开拓学生的发展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支撑。如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预习,智慧教育可根据不同学段的发展实际,或是从正面展现优秀道德品质人物,或是从反面提供公开违法乱纪处罚案例等,将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内核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终身发展相关联,在推送内容上能够展现“自律与他律共在、权利与义务共遵、自由与纪律共存”的价值观,使学生由内到外提升道德素质、由外到内地形成法治思维,为立德树人任务落实提供稳固、持久的精神动力。

第二,课中调试。教育过程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交互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仅靠教师个人经验与视听觉器官人工辨别学生课堂表现难以做到及时调控,可以借助智慧教育的面部识别、情景感知等技术,动态捕捉学生、教师的课堂表情变化。如通过表情因子动态分析教学过程,形成教学过程数据档案。教师可依据档案数据定位最有效的教学行为,形成具备个人特色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师生共鸣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诊断,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时推送随堂测验,从而根据随堂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可精准、快速定位到前段课堂的难点、弱点,在后端课堂中及时进行补充讲解与回顾,针对性加强学生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当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最大化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智慧的教师培养智慧的学生,不断提升课堂的育人质量。

第三,课后追踪。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延时收获的过程,学生品德的生成、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与反馈往往是滞后的,在习题讲评时也往往是面向全体,对个别化、针对性的辅导兼顾不够。智慧课堂通过课后追踪,借助个性化作业推送、录制微课、讲解视频等方式进行深化补齐、持续性强化课堂学习成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借助智慧教育动态追踪技术,智慧课堂捕捉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行为表现的细微变化,动态分析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如根据在同一情境下学生的智力反应速度变化、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行为选择变化等数据,可视化表达素养提升的动态过程。同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等还有可能偏离预期方向,教师在有限精力下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向生长”,需借助智慧教育的智能系统(如Karma系统)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行为趋向,进而获得前瞻性信息,预先在学生行为品格“反向生长”形成恶性结果之前进行积极干预,未雨绸缪,解决学生潜在的思想认识、道德养成中的问题,确保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方向,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课堂育人的实效性。

(四)营造无边界的智能环境,推动学校立德树人的常态开展

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不仅要有严谨的理论支撑,更要有一以贯之、切实推进的实践行动。诚如涂尔干(émile Durkheim)所言,真正的德性,并不是对于那些难以达到的高尚目标与优异品格进行精神上的苦苦思考和锤炼,而是能够将个体身上的某种内在的属性以一种适当的方式予以外化表现[30]。行为的外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并得到充盈的。借助智慧教育将传统物理课堂与智能终端相结合,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无边界智能环境,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有效衔接,以易开展的学习环境、易构建的情景环境、立体化的测评空间,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贯穿全过程、融入各方面的智能发展环境,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纳入常态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一,打造跨时空的学习环境推进立德树人常态化。伴随科技的不断创新,智慧教育打破了传统物理限制的课堂,建立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跨时空学习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连接到更广域的学习社区进行合作研讨,将传统的定时定址的物理课堂变为移动的、泛在的智慧课堂,降低教学的启动成本,提升无缝育人的自由度与衔接度,使立德树人跨越物理限制,在学习与生活中随时随地开展,赋予立德树人以常态性。如改变传统模式下组织学生实地去烈士陵园、展览馆、交通队等开展革命传统、文化艺术、安全教育等方式,在智慧教育平台设置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的教育模块,学生轻松借助智能终端跨越地理限制,节约活动时间和安全成本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动手动脑能力等,育人成才,促进立德树人的持续推进。

第二,营造虚拟环境推进立德树人常态化。智慧教育是在动态追踪、情景感知、虚拟AR等智能技术支持下构建起来的。通过AR技术虚拟立德树人空间,可有效解决现实教学情境中实践环境匮乏的问题,从而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贯穿化、常态化的落实。在传统學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的推进多维持在知识建构层面,尤其是德育过程的智育化剥夺了学生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自主的机会,因而难以内化为惯性的行为表现。而智慧教育的虚拟立德树人空间,可虚拟道德问题场景,通过AR眼镜将现实空间与虚拟道德情景结合,推送不同的道德问题情境,调动虚拟空间中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感意动[31],刺激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生发。如虚拟建造生态环境空间,向学生展示过度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等造成的恶性结果,借助感官通道的协同刺激,将浅层的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转变为高阶深层的实践教育,以生活化的虚拟情景强化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品质养成,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构建智能测评空间推进立德树人常态化。德性的养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指出:“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32]。因此,道德的养成既不能脱离自然赋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需要无边界的行为表征。智慧教育可基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构建行为测评空间,发挥全面感知特征,利用情景感知、智能追踪全面、系统的捕捉学生自然状态下的心理、生理表现,弥补传统测评量化标准的形式化、工具化短板,促进学习评价从平面走向立体[33],使之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强效助推器[34],推动立德树人从表面化、文本化走向深度化、常态化。如借助智能技术动态采集学生日常行为,建立涵盖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思想素养、行为操守等各项综合指标在内的学生档案,以档案内容与数据作为评价标准,综合权衡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识能力,以智能测评数据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可视化、立体化的信息支撑,充分发挥测评结果的激励作用和反馈功能,为学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久久为功的毅力,真正打好各学校各学段立德树人工作的接力赛,持续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01).

[2] 邵晓枫,刘文怡.智慧教育的本质:通过转识成智培育智慧主体[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14.

[3] [英]怀特海.庄莲平等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4] [印]克里希那穆提.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5] 钱学敏.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57.

[6] 郭峰,李娟.智慧教育视野下教师文化场域的现状与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20,(4):125-130.

[7] IBM.Let’s build a smarter planet [EB/OL].http://www.ibmbusinessinsight.com/ blog/wp-content/uploads/2009/12/Smart_Plan et.pdf,2021-07-09.

[8] 王运武,彭梓涵等.智慧教育的多维透视——兼论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20,(2):21-27.

[9] 王玉.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4):158-168.

[10] 张永波.智慧教育伦理观的建构机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49-55+92.

[11][12][25] 冯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35-144.

[13] 李伟胜.以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建设立德树人的能力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21,(7):62-68.

[14] Ceci SJ.Urie Bronfenbrenner (1917-2005)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2):173-174

[15] 陈坤,李佳.智慧教育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06.

[16] 刘磊,刘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0,(3):44-50.

[17]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71.

[18]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

[19] 陈明阳,阳亚平等.智慧教育视域下混合式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11):79-85.

[20] 杨晓娟.基于现实关系的虚拟学习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2-102.

[21] 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2).

[2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3] [德]马克思·韦伯.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4] 冯永刚.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制度障碍及其破解[J].江苏高教,2014,(2): 1-4.

[26] 杨现民,程罡等.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5-61.

[27] 唐汉卫.学校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意蕴、实践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1-6.

[28] 邢西深,李军.“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1,(5):57-62.

[29] 教基[2017]8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Z].

[30] [法]爱弥尔·涂尔干.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1]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32] [古希臘]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3] 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8.

[34] 王嘉毅,张晋.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20,(8):1-6+40.

作者简介:

冯永刚: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

赵丹丹: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Wisdom Education in School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Feng Yonggang, Zhao Dandan(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education form that deeply integrates smart technology and subject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includes the openness of the time doma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irspa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audience, the diversity of interaction, and the customization of services. The humanistic logic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has cultivated the wisdom of educating people by teachers, realiz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and broadening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time and space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By strengthening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smart education, building a learning meta-platform, creating smart classrooms, and creating a borderless smart environment, we can establish a perfect humanistic view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ptimize the content supply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pen the main channel for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norm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of the school.

Keywords: intelligent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leading role of value; generating path

收稿日期:2021年7月30日

责任编辑:邢西深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智慧教育立德树人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