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实践与探索
2022-01-15林瑜
林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培养,是建立在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的,它适应了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写作和阅读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郑年青老师在公开课《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引导学生在中学时代要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要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胆量和气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指导,学生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豪情壮志,学生们纷纷表示,不会浪费美好的青春,要胸怀大志,立志干一番大事业,有所作为,课堂效果非常好。课后老师们讨论总结,毛泽东的诗词中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找出一个点作为支持,让学生通过诵读与讨论,激发学生定位人生价值,立下要干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让学生拥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也拥有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变,更加乐观与自信,学习热情大大增加。
其实教材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载体,课堂是价值观教育的最好阵地之一。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价值观教育包含其中,如在公开课《老人与海》中抓住“你可以打败我,可是你就是不能消灭我”的硬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重塑坚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信与乐观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成长。如在公开课《我很重要》中,利用课文中“独一无二的我”等语段,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踊跃发言,学生感受非常深刻,认识了自我的重要性,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二、通过语文阅读培养价值观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提升和良好人格培养的过程。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建构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总体生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文本阅读内化为丰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深刻人格内涵的体验,让语文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价值观。
三、在写作中正确应用价值观
写作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观点明确,保证内容充实,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要与爱国情怀联系起来,有利于传递正能量。要以用专题写作作为手段,使得学生具备非常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導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任何国家与社会形态中都存在英雄,科学家、外交家、将军、战士等都能够成为英雄,要从这些英雄身上学习爱国主义情怀。不管社中会处于哪个阶段中,英雄主义是永恒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我们既要学习,也要宣扬,这样才能社会更好地发展。例如,钟南山爷爷2020年赶赴武汉抗疫,各地医护人员纷纷请愿支援武汉,武汉的医护人员、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等等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进行《致敬最美逆行者》系列写作训练,学生写出了感动、敬佩之情。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当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本文系广东省廉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课题编号:2019LJYB04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廉江市第五中学,广东 湛江 5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