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22-01-15韩福丽高思佳高文智
韩福丽 高思佳 高文智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1]5G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态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一、“互联网+”带给生态旅游的利好
(一)生态旅游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态旅游经营成本降低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互联网+”促使生态旅游的宣传成本大幅度降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而其往往不被公众所熟知,这就决定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将宣传、推广旅游产品作为关键工作来抓,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实现生态旅游的点到点宣传,同时还能够扩大旅游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促使生态旅游的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2]“互联网+”能够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破除传统的粗放式的人力、物力投放模式,降低旅游管理的支出成本,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测旅游景区内游客的数量、消费情况以及游客是否存在损坏旅游资源和设施的行为,实现游客管理的动态化、实时化。[3]最后,“互联网+”促使生态旅游的资源成本大幅度降低,“互联网+”时代,旅游闲置资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闲置资源变得不再闲置。
(二)生态旅游的游客群体进一步扩大。范围广、速度快、针对性强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得益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诸多利好,生态旅游的受众群体得到迅速扩大。一方面,互联网扩大了生态旅游游客群体的广度,互联网超越了国别、区域的限制,世界各地的民众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特定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且还能够借助互联网预订自己喜欢的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游客群体得到较大拓展。[4]另一方面,互联网扩大了生态旅游游客群体的深度。一项关于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群体特征的调查显示,游客年龄分布的特征为:“20~29岁的游客占27%,30~39岁游客占29%,40~49岁游客占29%,其他年龄段游客占15%”(图1)。在互联网技术介入生态旅游之后,生态旅游的游客群体迅速扩大,借助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知晓生态旅游,并且逐渐学会了在互联网上预订自己喜欢的生态旅游景区。[5]比如,携程旅游每年组织的生态旅游活动中,45岁以上的游客已经成为主力,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了70%,互联网对于老年人生态旅游的巨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图1 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年龄分布
(三)生态旅游的资金压力进一步缓解。生态旅游的投资收益周期比较长,而且在开发和维护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财力要求比较高。然而,由于传统生态旅游的地域局限性,其往往很难从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资金支持,导致其长期处于资金紧张状态,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与生态旅游的联系日渐紧密,生态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获取融资的渠道更为多样,长期制约其发展的资金压力得到了较大缓解。例如,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众筹、在线银行等渠道获取资金,或者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与游客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自身资金的回笼率,也可以招徕更多的游客,进而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释放生态旅游发展潜力面临的阻碍
(一)生态旅游与“互联网+”尚未完全融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生态旅游与互联网的联合较为紧密,相继建立了生态旅游信息化平台。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江苏旅游网上开辟了以“水韵江苏”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子网页,该网页结合江苏省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推出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了详尽的江苏省生态旅游指南。由于“互联网+”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游客和生态旅游管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生态旅游的全过程。[6]虽然现阶段“互联网+”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已经向深水区发展,但在某些方面二者的融合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比如旅游资讯、旅游后续服务等,同时部分生态旅游景区虽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但网站内容大多比较单调、形式单一,对游客信息获取的指引作用发挥不足。
(二)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交流体系。当前,很多生态旅游景区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往往是各自为战,生态旅游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属于不同的地区,各个地区之间没有建立联动机制,一个互动性强、资源互补的大的联动景区始终没有形成。同时,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交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生态旅游交流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信息流为例,当前生态旅游景区网站建设趋于脸谱化,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旅游宣传策略,导致自身的优点没有被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也被埋没。与此同时,各个生态旅游景区之间出于竞争的需要,往往会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抱着“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其他景区进行共享,也不愿意与其他生态旅游景区开展战略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生态旅游信息交流体系大多很难建立起来,这不仅会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生态旅游的物流、客流、能流以及价值流等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物流是指游客所在地区与生态旅游景区之间物资的流动,游客是物资流动的载体,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物资流动体系,能够繁荣生态旅游景区商品市场,推动生态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客流是指生态旅游景区内部以及生态旅游景区和外界之间人员的往来;能流是指生态旅游活动中产生的能量流动;价值流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是以无形的形式存在的,它是生态旅游价值高低的直观体现,价值流能够帮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组织者完善生态旅游设施、优化景点布局、改进旅游线路,整体提升生态旅游的价值,进而带给游客最佳的旅游体验。[7]
(三)生态旅游的安全性比较低。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安全性一直是困扰其健康、快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对于互联网生态旅游来说,安全性也是确保自身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旅游的游客信息存在一定的泄露风险。例如,某些生态旅游景区或旅行社将游客信息泄露给他人,使游客遭受陌生电话的干扰,影响游客的正常生活。其次,“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旅游面临网络支付安全威胁。当前,网络支付在生态旅游景区中逐渐普及开来,网络支付在带给游客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网络支付陷阱,比如钓鱼二维码、非法网络链接、网络黑客等。再次,“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旅游的承载力面临安全性挑战。[8]承载力是指生态旅游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化的游客数量,在“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均有了显著增加,然而过多的游客数量也给生态旅游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出现恶化的情况,基础设施的损坏率加大,旅游资源遭到人为损坏的概率不断加大。
(四)生态旅游景区电子商务人才匮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景区应当主动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用电子商务模式来开发、经营景区,推动景区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大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由于长期固守原有的经营理念,缺乏电子商务思维,对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在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存在欠缺和薄弱情况,景区经营长期处于低级阶段,最终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互联网+”时代释放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措施
(一)推动生态旅游与“互联网+”的全面、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充分释放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就必须首先将生态旅游与“互联网+”全面、紧密结合起来。对此,旅游相关企业应构建并完善生态旅游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将各个生态旅游景区和开展生态旅游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实现资源集中、统筹推进,将尽可能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资讯集中到生态旅游网络服务平台之中,力求为游客提供尽可能全面、详细的生态旅游服务,满足游客全面化、多样化的需求。完善生态旅游网络服务体系,将互联网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管理工具,实现生态旅游日常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建立生态旅游网络宣传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宣传生态旅游景区、推介生态旅游景区,努力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建立生态旅游网络沟通体系,密切景区与游客的联系,将游客作为景区的流动管理员,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景区管理方式,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二)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交换体系。建立生态旅游信息交换体系,搭建定时沟通平台,分享彼此掌握的最新的旅游资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和时效。建立生态旅游物资交换体系,将游客作为突破口,畅通生态旅游物资交换渠道,密切生态旅游景区与外界的物资往来。建立生态旅游客流交换体系,建立旅游营销联盟,形成旅游规模效应,打造区域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整个区域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建立生态旅游能量交换体系,通过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之间开展虚拟和现实的能量交流活动,帮助游客节约旅游成本,强化游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生态旅游价值流交换体系,通过开发者和经营者的通力合作,在开发和经营环节打造综合价值最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链条,力求带给游客物超所值的旅游体验,实现生态旅游价值的最大化。
(三)构建完善的生态旅游安全体系。各旅游相关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依法、依规使用游客信息,从源头杜绝滥用游客信息的行为,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游客信息保护标准和规范,将保护游客信息的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强化游客支付安全保障,定期检查景区的微信、支付宝收款二维码,核查景区官方网站是否存在不安全链接等。构建生态旅游景区承载力监测系统,确保生态旅游景区不被过度使用和破坏性开发,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夯实生态旅游景区电子商务人才基础。从外部来说,生态旅游景区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进入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队伍,持续夯实景区的人才基础。通过吸收外来人才进入生态旅游景区,能够带给景区更加新鲜的血液,使景区的管理队伍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斗志,并且保证景区管理跟得上外界形势的变化步伐;从内部来说,生态旅游景区要重视既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健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为景区管理人员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用电子商务知识去管理、经营景区,实现景区经营的电子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