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市场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2022-01-14

甘肃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规上兰州市市场主体

徐 宁

(兰州市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00)

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六保”中包括“保市场主体”。“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1]。兰州市如何做好“保市场主体”这项工作,支持和促进兰州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市场主体就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它具有自主性、追利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性。在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要素集聚能力、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化的基础支撑。市场主体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兰州市“强化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兰州市市场主体的发展现状开展深入调研和对比分析,发现兰州市市场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从企业实力看,整体依然偏小偏弱

1.1 市场主体数量少,增长慢

从绝对数来看,2018 年末兰州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4.67 万个,贵阳市7.59万个,在2013 年末时二、三产企业数兰州市2.49 万个,贵阳市2.83 万个,相差不是太大,但2018 年贵阳的企业数是兰州的1.63 倍。2018 年西安企业数22.84 万个,是兰州市4.89 倍。从相对数来看,兰州市2018 年企业数比2013 年增长87.89%,贵阳市增长168.2%,西安市增长242.4%,兰州被远远抛在后边。工业企业数也是如此,不论总量还是增速,兰州都落后,见表1。

表1 2018 年末兰州与西安、贵阳企业法人相关数据对比

1.2 缺少龙头企业,行业带动性不强

以数据信息产业为例,兰州市目前缺乏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技术都是采取拿来主义,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存储设备、核心芯片、传感器等高端信息类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加工能力,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偏低,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同时数据信息企业服务途径传统单一,企业只采用线下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发展线下服务的同时需要对线上服务进行深度优化,实现两者的互相融合。

2 从工业结构来看,新增长点不足

过度依赖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发展较少。从全市工业结构看,石油、化工、烟草、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共六大重点行业增加值2019年占全市比重达78.3%,直接左右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趋势。石化行业和烟草行业增加值占据全市总量的49.0%,其单个行业的变动对全市总量影响大,结构单一使得全市经济抵御风险能力较低。

2.1 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差

由于对经济趋势研判不足,对外部环境影响预警不足,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原因造成的经济环境变动关注不够,只着眼于企业自身生产能力,工业企业应变能力差,经营状况差。从规上工业企业的效益与工业增加值来看,兰州与西安和贵阳相比有较大差距。2019 年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兰州2.0%,西安6.9%,贵阳6.3%;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兰州19.7 亿元,西安298.70 亿元;2019年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71.2%,西安下降16.7%,贵阳2019 全年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8.0%,比上年下降1.3 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2018 年末兰州与西安、贵阳规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对比

2.2 企业构成中新兴产业不足

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关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46 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例13.1%。西安市2018 年末全市共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296 个,占规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0.8%,规上战略性新兴的工业企业561 个,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8.1%。贵阳市2018 年末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29 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17.9%,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175 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4%。见表2。

3 从发展动力看,创新能力和贡献不足

近年来,兰州市重视创新鼓励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兰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不足,依旧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2]。

3.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少。2018 年开展R&D 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8 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86%。由于受我市工业结构的影响,煤炭、钢铁、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整体较低,一些企业出城入园,在搬迁的过程中,项目无法按期实施。规模以上企业中许多为央企,兰州只是作为生产地,不进行研发活动。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只有五分之一[3],贵阳市25.6%,西安28.2%。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关标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为创新能力较强;投入强度在1%~4%为创新能力中等;投入强度小于1%为创新能力较低。2018 年,兰州市规工业企业R&D 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37%,创新能力依然较低。西安市投入强度1.46%,贵阳市投入强度0.9%,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创新能力中等。

3.2 创新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举措和平台搭建不够完善,科技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科技人才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学研融合不够,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4]。

3.3 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我市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院校、研发机构及其他创新要素之间稳定的创新链建设滞后,导致一些创新资源游离于产业发展之外,以及创新资源未能产生聚合和裂变效应。

4 从发展环境看,企业遇到的障碍和掣肘仍然较多

4.1 外部环境上来看,障碍和掣肘较多

一是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够。仍然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企业设置种种障碍,企业办事不容易,好多时候还是得找关系。

二是企业对国家和省市激励政策知晓率低,享受到的优惠少。调研发现兰州市虽然出台了不少鼓励扶持企业的措施,但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享受到政府对科技型企业优惠政策支持的不多,绝大部分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关注,不主动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不愿花功夫申报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多而不同,前后不一致,利用政策需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企业享受市优惠政策的前提是必须先有税收贡献,一些起步阶段的科技企业还不具备,从而造成一边是企业创新缺乏资金,另一边是政府支持性资金闲置、用不掉的现象[5]。

4.2 从内部环境看,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转型主体缺位。当前,兰州市各级政府往往对转型升级积极主动,但不少企业自主意愿不强,企业内部缺乏有强烈引领力的企业家,企业缺乏奋斗精神。有的甚至有放弃办企业的想法。

二是人才短缺是企业发展第一难题。一方面产业扶持政策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强,引进人才不易。兰州市现有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留住的资金保障、住房购租、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力度不够、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大。由于兰州市整体待遇偏低,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差异性和优势不明显,对影响企业快速发展及规模壮大的中端应用型人才配套政策不健全。企业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存在用人、留人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本地院校培养人才不够。广东各类院校都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其院校专业基本按照当地产业发展来设置,比如,佛山科技学院和东光理工大学都设立了多个与当地支柱产业一致的特色产业学院,这些学院通过众创平台、通过专业研究院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加快了地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步伐,还增强了对全国各地学生到佛山求学和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吸引力,据统计佛山科技学院累计为本地培养产业人才14 万人。相比之下兰州市各类院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有效举措及人才对地方经济的适应性方面要弱的多。

提升兰州市市场主体发展质量,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发挥改革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兰州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重点领域[6],选准着力点,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深化企业准入改革,吸引企业落地建设,促进企业运行效率;二要扬长避短,选择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文化旅游、医药产业、数据信息等几个比较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大胆舍弃某些弱势产业,靠市场和制度的力量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三要强化创新作为区域发展动能转化“策动源”的作用,加强优势产业主体培育,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和制度。四要发挥人才是发展最基础动能的作用[7],加大引才的力度,还要完善留才用才的措施,有效集聚各类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规上兰州市市场主体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近8年工业规模及工业收入的辩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淮北市“四基一高一大”新兴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