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馆驿制度及分布特点探析

2022-01-14黄明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驿道长安

黄明建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交通建设非常重视,馆驿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机构,在历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的馆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馆驿制度也愈发完备,完备而严密的馆驿系统为唐帝国快速高效运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学界对于馆驿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多,如陈沅远《唐代驿制考》、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蓝勇《唐宋四川驿馆汇考》等,但在唐代馆驿分布方面研究少有涉及。馆驿分布也符合唐朝的关中本位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为出发点,在全国建立起庞大的馆驿交通网络。本文试从唐开朝立国至覆灭(公元618-公元907年)的馆驿为着力点进行研究,抛砖引玉,以待方家之言。

一、唐代馆驿发展沿革

馆驿是专为往来官员、出行使客等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的交通机构。在我国古代馆驿的创置至少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1]最初馆驿设置的目的是为传达政令、加强统治。先周时期“国”和“野”的道路上,“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2]道路上设有庐、宿等早期馆驿设施,为旅客提供食宿。馆驿设置之初,其名目繁多,有舍、驲、递、遽、驿、传等称谓,弦高“且使遽告于郑”,[3]其中的“遽”,杜佑注释为“传车”,即类似于现在的邮车。但就馆、驿二字而言,其最初的内涵是不同的,“馆,古换切。舍也,送旅名。”[4]馆只是旅客停留住宿的地方。驿则是官方储备物资且转运的地方,馆和驿在功能上是不一样的。

时至秦汉,馆驿的名目又可分为传、邮、驿。当时大致以车传递称“传”,以步传递称“邮”,以马传递称“驿”,传驿间停驻之所称“置”,步递停留之处称“亭”。“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5]3624可知秦汉亭的设置大约是十里一亭,设置较为密集。邮,“境上传书舍也。”[5]2231是传递文书的机关。

魏晋南北朝时,馆驿制度进一步发展。前秦统一北方后的馆驿情形是“自长安至于诸州……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6]2895当时前秦为更好地控制北方,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建立起庞大的馆驿交通网络。因这种发达繁荣的交通需求,在秦汉相关馆驿规定的基础上,馆驿逐渐形成了第一部专门的律令——《邮驿令》,“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6]925在南北朝的文献史料中经常能看到“驰驿以闻”“信驿往来”“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的记载。

行至唐代,馆和驿的功能逐渐合一。唐代文献则常将馆、驿并称,因而有了馆驿一词。馆与驿都是“以待行李”[7]924的官办交通机构,为往来官员、使客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与驿道平行。驿一般设立在通途大道上,设施条件环境较好、等级较高,“其非通途大路则曰馆。”[7]924可见馆和驿功能上相差无几,但是在设施、所处驿道位置、驿传等级上还有所区别。

二、唐代馆驿制度与职能

唐时,全国馆驿发展达到历代以来的鼎盛,发展也更为完备。“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8]163要管理数量如此众多的馆驿,唐朝制定了完备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馆驿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在馆驿的人事制度方面,人员主要由驿将与驿吏组成,驿将是馆驿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者,唐代的馆驿“驿各有将,以州里富强之家主之。”[7]924而驿吏是普通民众征调服役而来,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他们要负责馆驿内的日常运行工作。在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破坏和制度混乱,驿将和驿吏均有朝廷或者地方出钱雇佣,甚至出现馆驿无人的现象。在开元时期,馆驿发展鼎盛时“(驿吏)其总数合计当在25000人以上。”[9]

在馆驿的物资供应制度方面,当时唐朝为保障馆驿的运行投入了很多物资,对此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根据馆驿的等级、驿务的繁简、地理位置的区别,物资供应也不尽相同。“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凡水驿亦量事闲要以置船。”[8]163作为全国陆驿中心的都亭驿配马七十五疋,余下按照繁忙程度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等减少,水驿根据繁闲置船。“凡驿皆给钱以资之”[8]163国家给予钱财资助馆驿,馆驿人员也可用一部分钱财生利,所得应付开销。朝廷会支出部分财税“以供军国传驿及邮递之用。”[8]77此外朝廷还给予一定量的土地以保障馆驿运行需要,“诸驿封田皆随近给”[7]31按照每匹马给予四十亩的标准授予土地,在牧田附近的馆驿每匹马需减少五亩授予。

在馆驿的管理和监察制度方面,唐代的馆驿由尚书省兵部管辖,“驾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8]162-163馆驿在日常运行中,“每驿皆有专知官”[10]4446由京兆尹、各道观察使、各州刺史、第二监察御史、县令等进行监察。

在馆驿的使用制度方面,官员需持“券”才可使用馆驿,券又分两种,一种由京畿门下省开出;一种由地方的军州负责。唐朝还规定了不同品级官员可以使用驿马的数量,“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以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上有差。”[11]1198但是在安史之乱后馆驿的使用人员较为复杂,使用馆驿的制度也较为混乱。此外唐朝对使用馆驿传递政令、军情以及官员赴任等日程也有明确规定,不同出行工具速度要求也不同,“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8]80对于水驿根据江、河、其余水路的不同,速度要求也不相同。乘驿者枉道或延期会受到严格的处罚,“诸乘驿马辄枉道者,一里杖一百,五里加一等,罪止徒二年。”[12]825延期的驿使“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12]813

(二)馆驿的职能

唐代的馆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职能:提供食宿、提供交通工具、其他职能。

馆驿是为往来人员①提供食宿的场所,如唐玄宗幸蜀时“至咸阳望贤驿置顿”。[10]232馆驿还是为官员卸任赴任安排食宿的暂留之所,李有裕被贬“为永州刺史,驰驿赴任”[10]536时,便在中途馆驿停留食宿。馆驿作为官办交通机构,其食宿多给予“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12]1833不应受馆驿供应的人员受之,将受到杖一百的惩罚。

馆驿是提供交通工具的地方,它的职能主要有为传递公文、进行通信、军情传达、运送物资的人员提供交通工具或者由其直接传递。传递公文包括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国家政令均是依靠馆驿来传递,地方上的紧急事件也由馆驿向中央传送,如“事当谋叛已上,驰驿奏闻。”[8]190通信主要是官报流通以及重大紧急事件相互传达。辅助军事是其最主要的职能,首先唐代馆驿以军事为主,并归尚书省兵部管辖。其次,“邮驿本备军速”,[12]1746反映出唐代对馆驿的定位是为军事服务的,最后唐穆宗明确指出“使命往来本于传达军情紧急”。[13]363狄仁杰在击退突厥军队后,便“修邮驿以济旋师”。[14]6536馆驿还能运输物资,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5]为杨贵妃特供的荔枝便通过馆驿提供人员马匹。

馆驿的其他职能主要包括了运送囚徒、处死特殊犯人的场所等。唐玄宗赐杨慎矜自尽后,将其亲眷“所在即差纲驿领送”,[16]361安排馆驿运送至流放安置场所,武则天时期,长安都亭驿成为处死特殊犯人的重要场所,如武后以谋反罪将裴炎“斩于都亭驿”。[11]4248此外,唐昭宗时“(王抟)贬崖州司户参军事,赐死蓝田驿。”[11]4227

三、唐代馆驿分布特点分析

唐代是馆驿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时天下馆驿更达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全国“莫不置驿馆,通使命,而国疆之外,凡唐之声威所曾届达处,亦颇有中国馆驿之记录。”[17]5这些馆驿的分布并非随意均设,它们不仅受到关中本位政策,加强对以长安、洛阳和太原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统治的影响,还是受到地理因素、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军事位置和民族、国家交往的影响。因而唐代馆驿分布有着重内轻外、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特点。

(一)数量上重内轻外

唐代馆驿地区分布见表1,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京都关内地区、山剑滇黔地区馆驿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地区,馆驿多集中于京畿重地。唐中期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和安史之乱对北方的破坏,南方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地,南方新置馆驿数量也多于北方地区,因此山剑滇黔地区馆驿数量较为突出。而作为偏远地区的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馆驿较少,馆驿分布有着明显的重内轻外特征。

表1 唐代馆驿地区分布数量②

京都关内区以长安与洛阳间馆驿为例,“(洛阳)在西京(长安)之东八百五十里”[10]1422,其间馆驿考订得三十四所,如图1驿程图所示,平均二十五里一所馆驿,远小于“凡三十里一驿”的标准。唐代的馆驿分布“于千里之内尤重。”[18]703关内道、河东道王畿重地,馆驿分布最为密集,正如诗中所说“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19]3805

图1 唐代长安洛阳道驿程图[17]

京畿以外以西北地区为例,伊州“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20]1029驿程图如图2所示,仅置十驿,平均九十里一驿,远远超过了三十里一驿的标准,正如“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19]2032此外,北方地区“(夏州)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20]100仅置八驿,平均七十里一驿。西南地区清溪关路(属唐通南诏驿路)“已上三十二驿,计一千八百八十里。”[21]11平均五十九里一驿。

图2 唐代瓜州伊州驿程图[1]

尽管唐开元时期馆驿数量高达一千六百三十九所,但是开元二十八年有“县千五百七十三”,[11]960平均每县一所馆驿。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馆驿多集中于关内道、河东道王畿重地,说明有相当多的偏远州县未置或设置馆驿较少。朔方地区的乐州“七程,沙渍无邮传。”[22]

综上所述,唐代馆驿第一个分布特征是重内轻外,馆驿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关陇地区,离京畿地区越远,馆驿间距也就越大,数量也就越少。

(二)方向上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驿道是古代一种官道,因沿途设置馆驿,才称为驿道,而馆驿的设置也离不开驿道的建设,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唐代驿道遍及全国,馆驿在驿道均有设置,以联络八方。

“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驿六,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口武关。自长安至于好盩厔,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畤,其驿三,其蔽曰凤翔府,其关曰陇关。自谓而北至于华原,其驿九,其蔽曰坊州。自咸阳而西至于奉天,其驿六,其蔽曰邠州。”[18]703-704

通过对以上史料的分析,可总结出六条以长安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重要驿道。第一条是从长安到西域,又以西州为西北中心通向四周的驿道;第二条是从长安通向以益州为西南中心的驿道;第三条是从长安至以黔州、广州为南方中心的驿道;第四条是从长安至江淮地区,以杭州为西南中心的驿道;第五条是从长安到北方草原地区,以太原为北方中心的驿道;第六条是自长安至山东、东北,以洛阳、幽州为东部、东北中心驿道。

此外,唐代还有贯穿南北的重要水运通道--京杭大运河。这七条主要的驿道与各州县的支线驿道相连,紧密衔接在一起,通达唐朝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驿道交通网络。唐代的驿道分布均是以关中长安为中心,“由四海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束而会之,以至于王都。”[18]704馆驿本是沿着驿道两侧分布,因此其也符合以长安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中心城市,再由这些中心城市通向四周各个角落。

不仅如此,唐代由六条陆路驿道延伸出通往今朝鲜、日本、中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性驿道,“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11]1146唐朝与各国的交流往来的交通通道均是从长安出发,“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18]703因此,唐代馆驿第二个分布特征便是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综上所述,唐代馆驿分布特征是数量上重内轻外,方向上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唐代馆驿从长安出发,将洛阳、太原、幽州、扬州、广州、益州、西州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再由这些城市辐射四周,由此全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馆驿交通网络,由其联系着王朝的各个部分及周边国家。

四、唐代馆驿分布格局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从关中本位角度出发,建立起重内轻外、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馆驿分布格局,维护其中央集权统治。

(一)对内方面

在政治上,唐代馆驿交通网络保证了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府的密切联系,便于对国家政务的处理。中央政令通过四通八达的馆驿网络传达到全国各地,“可分道驰驿,散颁天下。”[13]369地方上发生紧急事件如灾荒、叛乱等,也会及时上报中央“飞驿以达警急”。[11]3901唐代馆驿交通网络连接着国家各个角落,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巩固了专制统治。唐代统治者不仅在内地广置馆驿“以通使命”,[23]1060还在征服四夷过程中开通驿道、列置馆驿,如苏定方在金牙山击败突厥贺鲁后“开通道路,别置馆驿。”[23]1323统治者通过馆驿监视和控制周边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对其常“量事奏闻”。[16]2887

在经济上,馆驿交通网络加强各地物资流通和经济交流。如西州地处内地与西北的交通要道,唐朝在此设立长行坊馆驿,满足官员、商旅在此买卖商品,包括西北马匹、内地粮食、丝绸、瓷器等物。通过馆驿运输主要有官用物资和大宗的民间物资,如瓷器、丝绸、蜀锦、茶叶等通过馆驿运送至全国进行交易。馆驿网络便于中央征收赋税,全国财税通过馆驿运送至京师,“食赋附租庸岁送,停封使,息传驿之劳。”[11]4276唐僖宗在蜀时,“贡输踵驿而西。”[11]5488安史之乱失去对北方的控制后,唐朝统治者为保障国家财政,在江南地区兴置馆驿以征收财税。

在文化方面,馆驿交通网络促进科举的进一步发展,朝廷开科取士诏令,如“贞元元年放制科举人诏”,均是通过馆驿传达全国,以收取全国各地有才学的士子。馆驿促进各地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唐以后,唐朝逐步放松对馆驿的管控限制,往来官员和文人士子得以在此宴饮会友、题诗作画,进行文化创作与交流,由此还产生了馆驿诗、馆驿记文,如李白《题宛溪馆》、杜甫《唐必县客馆记》,白居易在蓝桥驿壁上见到好友元稹后作《蓝桥驿见元九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24]此说明唐代文人墨客在馆驿题诗情况比较普遍。

在军事上,唐代馆驿交通网络提高了军情传播速度。每当国家发生反叛或者战事,地方常“驿骑奔告”。[10]3266唐朝为应对河朔三镇复叛“补授行营诸将,朝令夕改,驿骑相望。”[10]4303馆驿还能保障军队后勤,狄仁杰在突厥“修邮驿以济旋师”。[14]6536在西域军事紧张时,由“度支”指示临近各州通过馆驿将军需物资直接运送边境。馆驿也能为军队提供临时驻扎之所,戴可师救泗州之围后,将军队“屯于石梁驿”。[10]666

(二)对外方面

唐代馆驿交通网络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唐代有七条国际性驿道,通过这些驿道与周边各国进行交流,如唐代出营州有陆路和海路两条通往高丽、百济、新罗,③双方经此进行友好交流,如“高丽、百济、新罗……亦遣子弟请入国学。”[14]6153南亚的昆仑国“出青木香、檀香、紫檀香、槟榔、琉璃、水精、蠡坯等诸香药、珍宝、犀牛等。”[21]238通过“安南通天竺道”与唐朝进行贸易交换,使它们成为唐朝内地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其中紫檀更深受唐人喜爱,“虽不生中华,人间遍有之。”[25]

在唐朝通往中亚、西亚丝绸之路,即“安西入西域道”,唐朝在沿线设置馆驿,不仅为了转运物资、接待往来官员、使者、国内外商旅,更是为了保护商路,保证唐王朝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国家的交流。馆驿交通网络还能保证大唐对周边国家形成有效的威慑,馆驿不仅对唐朝周边国家进行监视、“量事奏闻”,还能保障军事人员与物资供应,比如在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囤积大量军事人员和物资,保证国家安全。

结 语

唐代是古代馆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馆和驿的功能逐渐合一,具有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的功能。唐朝也进一步完善了馆驿的人事制度、物资供应制度、管理和监察制度、使用制度和惩罚制度,因而馆驿的作用在唐代被充分发挥,使得馆驿和唐帝国的运行井然有序。

唐朝为了维护以长安、洛阳和太原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统治阶层的利益,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组织起数量上重内轻外、方向上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庞大而严密的馆驿交通网络,连接着帝国的各个部分以及四方诸夷,并且为方便对外交流,在国内六条主要驿道的基础上,延伸出与朝鲜、日本、中亚和东南亚各国的陆路与海路交通。这些驿道两侧的馆驿在繁荣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治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更为后代提供了经验借鉴。

唐代馆驿发展在开元、天宝时期达到顶峰后,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停滞。唐代前期馆驿主要遍布经济较为发达的北方地区,经历战争的破坏和缺少财政支持,众多馆驿逐渐废弃,虽然唐朝统治者为开发南方、收取税收新置了一些馆驿,但是数量较少。此外,唐代后期在馆驿运行制度上也更加混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否认馆驿在唐代后期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释:

① 主要指出行官员、往来使臣、军队人员。唐中后期馆驿接待人员较为杂乱,包括了文士、官员家人仆从等。

② 数据来源于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由于史料缺失,共计考出494所馆驿,缺少江南道、岭南道的馆驿数据,虽然与盛唐1639所馆驿相差较远,但是有足够的史料考证出来的馆驿仍然对探析唐代馆驿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 高丽、百济、新罗虽受唐王朝册封,但不在唐王朝统治范围内,因此属于对外关系。

猜你喜欢

驿道长安
长安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长安号”:一路驰骋
行走在驿道上
西游新记 2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