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的“归雩之志”

2022-01-13冀婷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曾皙西华归隐

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写师生闲坐,孔子引导学生讨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话题。孔子的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紧扣主题,只是有人激进,有人谨慎,有人文雅。从文章线索看,“归雩之志”是孔子心目中治世图景的描绘,是曾皙要达到的社会治理目标。若解释为孔子的归隐意向则不合孔子开头之问。同理,曾皙不能跑题,孔子也应在自己设定的目标里评价学生。

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归雩之志;治世图景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一文中的“吾与点也”,很多人都理解为孔子赞赏曾皙回归田园,是孔子晚年的“归雩之志”,即孔子晚年有归隐思想。也有人说,曾皙所描述的是“平凡中的诗意生活。”这些论述颇有个人创见,但却未必符合孔子之意。笔者以为应该尊重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释:曾皙所描绘的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细致分析此次谈话的主题、曾皙作为学生应该回答什么、孔子评论弟子不离主题以及至圣先师教学循循善诱的特点等。

一、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设置的讨论主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孔子晚年教育弟子的情景再现:孔子闲坐,弟子们侍坐,曾皙在旁边鼓瑟相伴,谈话在轻松愉快、富有诗意的氛围中进行。孔子在优雅的瑟声中循循善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轻松地引出了这次谈话的主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很显然,孔子是要引导他的弟子们谈一谈自己的人生规划:“倘若社会上有慧眼识得你们英才的,你们将在社会中做点什么?”这是孔子为这次讨论设置的主题。

此次侍坐的弟子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几人个个都是孔子的高足,个个都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孔子知道自己的弟子们常有“不吾知”的苦恼,也很想了解这几位高足最真实的思想,所以要求弟子们不要因为自己在场就束手束脚,要放开来谈,怎么想就怎么说。因此,他的弟子们讨论的主题也应该围绕“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要求。

既然可以放开谈,子路就当仁不让了,于是毫不客气地“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性格直率,回答问题洋洋洒洒,直接描述了自己的治理理想和治理方案,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夫子哂之”。“哂”不是一般地笑,而是意味深长地笑,从文章尾部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看,夫子“哂”子路,不是因为子路自吹的治国能力和治理国家所达到的水平不能让孔子满意,而是孔子总结的那一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也就是说,孔子教导弟子的治国方法是以礼治国,而子路却在“礼”的问题上出了问题。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都不讲究“礼”,都不懂得“让”,又何言以礼“治国平天下”?

或许是孔子的“哂由”让冉有、公西华不明白,所以他们无所适从。随后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比较谨慎,不敢轻易发言,直到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言,而且二人所谈自己的社会任职及所起作用相对于子路而言都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公西华。孔子对这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表态,但在后来曾皙的追问中我们知道,孔子认为这两个人也在谈治国,可是“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也就是说,在治理国家时,如果公西华只是承担一个小小的赞礼官,那谁还能承担大事?担任大角色?其内中含义:公西华不必过于谦虚。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均为其在治理国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他们都是围绕“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提问作出的回答。

直到文章的最后,孔子在評议弟子们的意见时,也是将谈话收在“为国”这个从一开始就设定的谈话主题上,这是此次师徒谈话的中心议题,也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故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以说是文章的草蛇灰线,将“为国”二字从头牵到尾,“三子者”与孔子所言,都不离“为国”左右。

二、曾皙的“归雩”之说是否跑题

既然“为国”是这篇文章的中心线索,这就需要说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和“吾与点也”的理解了。这一问题,涉及到曾皙的回答是否在点子上,也关乎孔子“归雩之志”的理解。

如果认同孔子的目的是引导他的学生们谈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就是要学生们谈论在社会中的作用,即谈论“治国”的问题,如果认同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循着孔子的思路回答问题,如果认同“为国”为文章线索,那么,按道理而言,接下来的曾皙也就应当谈论“为国”方面的问题。而他却说“异乎三子者之撰”,似乎他确实要表示与子路等不同的意思了,而且他所描述的那一幅“沂水春风”的画面也确乎与“三子者”的治国愿景颇不相同。所以不少人都认为曾皙描述的是隐居生活的欢乐图,如《朱子语类》中说:“曾皙意思固是高远,须是看他如何得如此。若子(仔)细体味得这意思分明,令人消得无限利禄鄙吝之心。”“乐己所居之位,乐己日用之长,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那么,曾皙就俨然是一位隐者,而孔子说“吾与点也”也就应该是要表达自己与曾皙有一样的隐逸情怀了。

然而,这样解释会出现一个悖论:如果曾皙所说与子路等确实完全不同,子路等努力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一个或大或小但确乎有积极作为的角色,曾皙则不同,曾皙是要隐逸,也就是不要在现实社会里扮演什么积极角色,如果真是这样的曾皙,社会中人对他“知”与“不知”都没有关系,这就与孔子的“如或知尔”不相应,曾皙回答的就不是孔子提出的“如或知尔”的问题。此其一。其二,若曾皙回答的不是“如或知尔”,那么,曾皙不是跑题了么?而这显然不应该。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皙最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也最得老师真传,他不可能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可能跑题——老师问你,如要有人任用你,你能做什么?你却说,我什么都不做,我去隐居,去过神仙日子。曾皙不会这样回答。曾皙既然不能跑题,其所回答一定还在“如或知尔”的范围之内。这就涉及到孔子到底如何把控课堂和“归雩之志”到底如何解释的问题了。

三、孔子对教学讨论过程的把控

如果将“归雩之志”理解成隐居之思,孔子说“吾与点也”,难道孔子也在讨论中忘却了自己最初设定的讨论题目了吗?要真是如此,我们就需要质疑孔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孔子执教的能力了。

曾皙不是笨学生,我们若将曾皙的“归雩之志”理解为归隐之志,就必须设定孔子要引导大家谈归隐理想,但这样显然与“如或知尔”完全异路。而且,若设定孔子希望引导大家谈论归隐之志,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就是答非所问。随后又两个悖论跟着:一是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是好学生,老师让他们谈归隐之志,他们偏要谈治理社会,这显然不符合这三位孔门优秀弟子对师教的理解;二是孔子评判子路,为什么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说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怎么忘了“归雩之志”,而用“为国以礼”去评判?这又算是怎么样的引导?孔子怎么不往自己所希望的“归隐”方向引导?这还是那个循循善诱的至圣先师么?

所以,“沂水春风”不是“归雩之志”,或者说,“归雩之志”不能是隐逸情怀。那么,“归雩之志”應该怎样理解?

笔者认为,“沂水春风”是曾皙的志向,是曾皙希望达到的目标,那是一幅礼乐从容、长幼有序的治世图景,是儒家也是孔子最为理想的文周盛世图景。所以曾皙其实仍然是在回答孔子的“如或知尔”的问题。他既没有像子路那样不讲礼让,也没有像冉有、公西华那样过分谦逊。他只是描述出了期望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申玲娣说:“这里的投身暮春时节的大自然中,感受万物复生的和煦春意,唱着歌回家,就是一种礼乐教化,以踏春行为来正人心,塑造美好人性,不直言政务,但超乎政务之上,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根本。”居兰坚认为:“曾皙言志不仅是个人理想的体现,也是孔子政治理想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样解释,应该才是积极入世的孔子的真正心态。

孔子一生的理想和志向都是以礼治国,都是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周游列国,百折不回,甚至欲在卫灵公当政的卫国当那个几乎断送后人对他人生至高评价的官,只是因为他太希望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他最后的退而著述、教授学生,也是他百折不回的精神的具体体现:现实没有他的机会了,他依然希望他的思想影响学生、影响后人。“精卫”的精神,才是孔子的精神。把以礼治国的精神延续下去才是他引导学生谈论各自志向的真正目的。也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讨论主题始终都是“如或知尔”和“为国以礼”,这是孔子牢牢把握的课堂讨论的主题,全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最终达到了孔子所期望的目标。

还需要谈及的是,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不是曾皙在回答老师问题上与“三子”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而是他与“三子”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子路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中有准备打仗;冉有是“可使足民”,没有礼乐;公西华干脆只是“非曰能之,愿学焉”,没有目标;曾皙的目标非常清晰,和平、安宁、礼乐齐备。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其内涵是“高乎三子者之撰”的。

曾皙的“异乎三子者之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的表述方式与“三子”也不尽相同。曾皙在表述方法上比较讲究,他不是直接说自己要干什么,而是用一幅治世图景描述自己的志向,既彰显了个人文化修养的温文尔雅,又完美契合了孔子“言而有文”的语言审美观念,所以,其在表述方式上也切合孔子的心愿。

也就是说,从主题的设定,到学生的讨论,再到孔子的分析点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线索始终不乱,因此,“归雩之志”所表示的并不是归隐思想。或许有人可能会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槎浮于海”,那不是他曾经有过的归隐思想吗?笔者认为,第一,二者的语境完全不同;第二,事实上,孔子从来没有真正隐居过,他晚年教授学生,其实是希望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传授出去,实行开来,他从来都是主张积极入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留给后世儒学的最大精神财富。因此,就此篇的话题和孔子的引导看,“沂水春风”应该是治世理想的形象再现。

参考文献:

[1]柯晓春.理想的无奈 睿智的退守——由《侍坐章》说开来[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5(7).

[2]余祖良.孔子认同曾皙平凡中的诗意生活——对《论语·侍坐章》“吾与点也”的重新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3]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

[4]申玲娣.儒乎道乎与乎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中的争论[J].语文学习,2016(3).

作者简介:冀婷(1989— ),女,河北省保定三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曾皙西华归隐
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三·四·一”密码
立足经典传承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天宫院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李玲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