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2-01-13黄晓莹欧阳剑黄健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献血者恐惧血液

黄晓莹 欧阳剑 黄健华 戴 琳

1.广州血液中心血源管理部,广东广州 510095;2.广州血液中心体检采血部,广东广州 510095

随着我国1998年《献血法》的实施,无偿献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健康发展日益蓬勃[1]。我国无偿献血人数连续22年持续增长,献血队伍不断壮大,而且实现了有偿献血到完全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2]。但近年来医疗机构患者增加,临床用血量不断攀升,因此血库中血液仍是紧张状态[3]。对初次献血者来说,因为对献血知识了解较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因此有很多人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这样的献血经历影响初次献血者的体验,长久以往而降低再次无偿献血的人数和概率[4]。本研究以广州血液中心初次献血者10 642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进行研究,探讨该护理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10 64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21 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试验经广州血液中心血液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献血者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n(%)]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献血者年龄18~55 岁;均为初次献血者;所有献血者均自愿且配合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有精神障碍与认知障碍者;有严重过敏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有传染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献血前注意事项及献血流程并指导患者合理按压穿刺点,献血后饮食护理等。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观察初次献血者心理状态:认真倾听献血者提出的每个问题,面带微笑为献血者讲解有关献血医学知识。②献血前与献血者交流:了解献血者是否存在晕血、晕针情况,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③在采血中,动作轻柔、熟练、规范,尽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献血者的焦虑与疼痛。④采血完成后,指导献血者按压穿刺点10 min 并嘱咐献血者不要着急起身,坐位休息5~10 min 再缓慢起身[6-7]。帮助献血者准备一杯牛奶或糖水,防止血容量降低引发低血压或低血糖; 告知献血者献血后24 h 不宜剧烈运动,多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最后,告知献血者可能出现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向献血者表达真挚感谢,赞赏献血者的高尚行为,增加献血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心理情绪评估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对献血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估,两组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评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hort form,MHC-SF)成人版[9],用于测量成人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其评分越高表明献血者心理状态越好。于献血后2 h 内对初次献血者完成量表测评,观察献血者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其判断标准为:脸色苍白、出汗、血压降低、心悸头晕、四肢冰冷及意识丧失等。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献血后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情绪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MHC-SF、SDS 和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干预后的SDS 和SAS 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MHC-SF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的SDS 和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的MHC-SF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 <0.05

组别 例数 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5321 5321 42.12±5.17 42.11±5.15 0.099>0.05 40.62±4.87a 38.81±4.06a 20.824<0.05 47.47±4.60 47.43±4.62 0.447>0.05 44.49±5.31a 42.55±4.80a 19.770<0.05 MHC-SF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45.50±3.79 45.55±3.79 0.680>0.05 45.54±3.98 46.68±4.18a 14.408<0.05

2.2 两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发生献血后不良反应24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观察组发生献血后不良反应80 例,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64,P< 0.05)。

3 讨论

无偿献血不仅是奉献爱心的行为,更是一种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的社会崇高行动[9]。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医疗献血活动的认知越来越多,献血志愿者的数量也逐年升高,但另一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献血中出现献血后不良反应的人次仍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且初次献血人员发生献血后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多次献血人员,究其原因与初次献血者心理状态有关[10]。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是指在献血时或献血后患者出现血压、脉搏、心率及面容上的异常改变,按照症状发生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与睡眠不足、饮食不足、过度劳累等生理方面有关,更与献血者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情绪有重要的联系[11-12]。卢玉香等[13-14]研究发现,在献血中由于采血时间过长,或者采血护士态度较冷漠,献血者看见粗针头的时候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增加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而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则会导致献血者心理阴影的加剧,降低再次无偿献血率。在本研究中,初次献血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不安及焦虑情绪,问其原因很多献血者表示与第一次献血有关,不懂献血的流程与献血相关知识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

为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促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积极健康情绪,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献血工作的开展以增加血库的储备量。本研究采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初次献血者进行试验研究。心理干预护理中关注采血前、采血中及采血完成后献血者心理情绪的变化。这与王峰[8]应用相同的心理干预方法,采血前重点关注献血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在采血中观察血液流速、注意献血者的身体动作与语言表达,多向献血者输出献血相关知识。在采血完成后要注重关心献血者身体变化,观察有无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对于发生献血后不良反应的人员,关注献血人员的血压、脉搏、心率、面容等变化,必要时给予患者葡萄糖溶液。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DS、SAS 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HC-SF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不仅可降低献血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还会增加献血者自信等积极情绪。这与王峰[8]在研究结果中表明心理干预结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能消除初次献血者不良情绪,减少献血后反应的发生的结果有一致性。由于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护理,减少献血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了解更多的献血知识,对献血的流程不再感到陌生,消除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因而减少初次献血时排斥心理,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15]。启示采血护士不仅拥有娴熟的采血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采血中给予献血者人文关怀,关注献血者心理情绪。同时提示在日常采血护士培训中要兼顾采血技术与心理能力培训,促进采血护士共情能力与心理疏导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帮助更多的献血者减轻献血时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给予初次献血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能减轻献血者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恐惧不安和焦虑情绪,减少因不良情绪所导致的献血后不良反应,有助于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体验,促进献血工作良好开展,同时在今后工作中重点提高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专业能力等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献血者恐惧血液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