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对ICU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2022-01-13王志刚杜丽娟唐何军陈兴贤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抗凝血栓重症

王志刚 杜丽娟 宋 璐 唐何军 陈兴贤

广东省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118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大多需长期卧床休息,使得肢体长时间制动,血液运行不畅,且多合并严重创伤、感染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导致ICU 重症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高发群体[1-2]。而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引起深静脉功能障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若血栓发生脱落,还可诱发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对ICU 重症患者至关重要[3-4]。目前,临床常规防治手段多以抗凝为主,那屈肝素钙为常用抗凝药物,具有抗栓作用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可通过降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a 活性来减少血栓形成[5-6]。但单纯抗凝防治效果有限,仍存在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中药外敷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将活血化瘀类药物外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可加速药效经皮渗透及吸收,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效[7]。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药外敷在ICU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ICU 收治的128 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 例)和观察组(64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34 例;年龄18~90 岁,平均(70.58±4.63)岁;体重指数18~26 kg/m2,平均(22.53±1.39)kg/m2;ICU 住院时间1~11 d,平均(6.25±1.13)d;住院原因:32 例骨折病,15 例脑血管病,11 例肺部疾病,6 例其他。观察组中,男29 例,女35 例;年龄20~89 岁,平均(72.53±4.59)岁;体重指数18~26 kg/m2,平均(22.55±1.42)kg/m2;ICU 住院时间1~12 d,平均(6.28±1.15)d;住院原因:30 例骨折病,15 例脑血管病,12 例肺部疾病,7 例其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ICU 重症患者;②意识清晰。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存在深静脉血栓;②存在抗凝药物长期使用史;③肝肾衰竭;④外敷部位皮肤溃烂、破损。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多翻身、垫高下肢、肢体被动运动等基础措施。

对照组予以抗凝治疗。脐周皮下注射0.4 ml 那屈肝素钙(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047,生产批号:20191216),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方剂选取祛瘀消肿合剂,组成:芒硝30 g、大血藤30 g、牛膝30 g、桑枝20 g、黄柏15 g、伸筋草15 g、红花10 g、骨碎补30 g、醋三棱15 g、牡丹皮30 g、当归15 g、川芎15 g、燀桃仁15 g、赤芍30 g、地龙15 g、醋莪术15 g、青皮15 g。上述药材加水1000 ml 煎煮,取药液分两份,将无菌纱布浸泡在药液中5 min 左右,完全浸透后外敷于患者双下肢,2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价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①凝血功能:治疗前及治疗10 d 后,采集两组3 ml 空腹血,以3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6 cm。离心处理后,以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 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D-二聚体(D-dimer,DD)变化。②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0 d 后,采集两组3 ml 空腹血,以3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6 cm,离心处理后,以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高切黏度(high blood viscosity,HBV)、全血低切黏度(low blood viscosity,LB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变化。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10 d 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PT、APTT、TT、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T、APTT、TT长于本组治疗前,两组的D-D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T、APTT、TT 长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D-D 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PT(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4)对照组(n=64)t 值P 值12.22±1.05 12.18±1.02 0.219 0.827 15.35±1.49a 13.63±1.35a 6.844<0.001 APTT(s)治疗前 治疗后TT(s)治疗前 治疗后24.56±3.12 24.61±3.15 0.090 0.928 34.69±3.78a 31.15±3.42a 5.556<0.001 14.25±1.13 14.31±1.16 0.296 0.767 19.58±1.42a 17.31±1.35a 9.269<0.001 D-D(mg/L)治疗前 治疗后4.59±0.72 4.62±0.74 0.233 0.817 0.72±0.13a 1.02±0.21a 9.717<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HBV、LBV、P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V、LBV、PV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V、LBV、PV 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mPa·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mPa·s,±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HBV治疗前 治疗后LBV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4)对照组(n=64)t 值P 值6.45±1.18 6.51±1.22 0.283 0.778 4.76±1.02a 5.49±1.13a 3.836<0.001 12.75±2.14 12.71±2.11 0.107 0.915 8.53±1.12a 10.36±1.29a 8.570<0.001 PV治疗前 治疗后1.95±0.22 1.98±0.25 0.721 0.472 1.48±0.17a 1.62±0.22a 4.028<0.001

2.3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8 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2.50%(8/64);观察组2 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13%(2/64)。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为ICU 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认为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ICU 重症患者受疾病影响,需长期卧床休息,肢体则处于制动状态,从而减少肌肉舒缩动作及静脉血流的驱动力,使得血流速度减慢,久之则可导致血液停滞,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8-9]。同时,ICU 重症患者多伴有严重创伤、感染等,受损组织也会释放某些物质,损伤血管内膜组织,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血栓形成[10-11]。而深静脉血栓不仅可导致下肢肿胀、疼痛,一旦血栓脱落还可随血流移动阻塞肺动脉,诱发呼吸衰竭、胸部疼痛等严重症状,增加ICU 重症患者死亡风险[12]。

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多在肢体被动活动、勤翻身等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那屈肝素钙较为常用,该药物是通过解聚从猪肠黏膜中提取而出,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相较于普通肝素对凝血因子Xa抑制效果更强,可发挥较强抗血栓形成作用,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13-14]。但临床应用发现,即使经常规抗凝处理后,ICU 重症患者仍存在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需进一步优化防治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PT、APTT、TT、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T、APTT、TT 长于本组治疗前,两组的D-D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T、APTT、TT长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D-D 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HBV、LBV、P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V、LBV、PV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V、LBV、PV 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外敷在ICU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效果确切,可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范靖琪等[15]研究显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封包可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与本研究结果较为类似。中医将深静脉血栓归属于 “肿胀”“脉痹”“瘀血流注” 等范畴,认为外伤、久卧等因素,可引起ICU 重症患者脉络损伤,气血运行不畅,血液阻滞于脉络之中,久之成瘀,则可引起四肢疼痛肿胀,故临床治疗需化去瘀血、消利肿胀。中药外敷则为中医传统外治之法,依据病情特点选取相应药物外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可通过皮肤及经络传导,促使药效深入腠理,并发挥穴位刺激作用,从而调节机体多组织器官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之效。本研究中针对血瘀等病情特点选用祛瘀消肿合剂外敷,方中红花、当归为君药,能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赤芍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牡丹皮能活血散瘀、清热凉血,牛膝能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以上共为臣药,增强君药活血祛瘀之效;大血藤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伸筋草能舒筋活络、祛风除湿,骨碎补可活血止痛、补肾强骨,地龙能清热熄风、通络,莪术、三棱能破血祛瘀、行气止痛,芒硝能清火消肿,黄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桃仁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桑枝可祛风通络,均为佐药。全方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络、行气之效,利于消除深静脉血栓血瘀、脉阻等致病因素。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6],祛瘀消肿合剂内红花、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以阻止血栓形成。在常规抗凝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可协同增效,进一步增强抗血栓形成效果,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加快ICU 重症患者病情恢复。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瘀、脉痹等特点,选取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类中药外敷,则能最大限度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为临床防治深静脉血栓提供新的方向。但本研究结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虑与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等有关,后续仍需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并增加观察指标,以进一步论证中药外敷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为以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出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可提高ICU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改善机体凝血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以降低血液黏度,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猜你喜欢

抗凝血栓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重症不惑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