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
2022-01-12华水生熊名副万春虎
华水生,熊名副,万春虎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骨伤四科,江西 南昌 330006)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其患病率在0.91%~1.75%[1]。因股骨头与髋臼匹配关系紊乱,如头大臼小、臼大头小等原因,均会导致部分股骨头脱出髋臼,常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组织[2]。由于DDH 病理改变复杂,需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2 岁以下儿童,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即可治愈;但对于恢复行走后2 岁以上的儿童,髋臼及股骨头伴结构性改变,临床多倾向于手术治疗[3]。截骨术是治疗儿童DDH 的唯一手段,以此修复、重建患髋,使患髋头臼关系匹配。但如何恢复头臼匹配,在增加髋臼覆盖率的同时,也要促使髋关节结构恢复至正常解剖结构是研究重点[4]。因此设计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以此改善髋臼脱位方向及脱位程度,促使髋关节头臼匹配,成为临床研究主要方向。本研究对儿童DDH 采取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旨在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符合入组 条件的DDH 患儿50 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其中,男4例,女21例;年龄2~8岁,平均(4.83±0.67)岁;21 例单髋,4 例双髋;5 例患儿髋关节为3 度严重脱位。观察组25 例,其中,男5 例,女20 例;年龄2~8 岁,平均(4.90±0.65)岁;23 例单髋,2 例双髋;4 例患儿髋关节为3 度严重脱位。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肢经X 射线检查,屈髋、外展及旋转受限不明显,伴不同程度的跛行;②患肢X射线检查股骨头部分脱出髋臼或整体脱出(见图1);CT 确诊为髋臼发育异常;③均为首次手术;④患儿年龄>2 周岁,并下地行走6 个月以上;⑤住院治疗、检查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非髋关节发育异常导致的髋关节脱位;②股骨头坏死≥Ⅱ度;③因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④患肢畸形;⑤合并先天性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
图1 髋正位局部放大X射线片
1.3 手术方法
1.3.1 骨盆截骨手术行前外侧手术入路,松解髋关节周围组织,逐级扩大髋臼,于头臼中心复位,从坐骨切迹截骨,内部向上真臼外缘斜向切除,形成内高外低20~25°的斜面。根据真臼后缘缺失及股骨头坏死程度,向后或向外推动截骨后近侧骨块,克氏针固定。
1.3.2 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做髋部Smith-Petersen 切口,长度6~8 cm,于髂骨板外侧骨膜下剥离至髋臼后外缘、坐骨大切迹,剥离周围黏连组织,在髋臼缘对关节囊行“T”形切开,清理髋臼内软组织,切除横韧带及圆韧带。对股骨粗隆下股骨行前倾、短缩处理,于大粗隆外侧做纵行切口,经股外侧肌入路,截取股骨段1~2 cm,前倾角进行旋转矫正,约为15~20°,锁定钢板固定解骨位置。髋臼矫形旋转截骨术进行骨盆截骨,于缘骨骺下截取髂骨脊,剥离髂骨内板骨膜至坐骨大切迹,板钩牵拉,以2 mm 克氏针定位截骨线后截骨,保留部分皮质,并以其为中心,适当翻转截骨远端,矫正髋臼角度。于截骨处三角形空间置入2.0 cm×3.0 cm×0.5 cm 的髂骨骨块,克氏针固定。紧缩缝合关节囊,关闭切口。术后给予髋人类位石膏固定。
两组患者术后以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外固定石膏情况。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定期到院复查X 射线片,评估髋关节功能,适当下床活动锻炼,决定是否负重行走。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两组患者随访12 个月,检查术前及术后12 个月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即CE 角,股骨头中心至髋臼顶外缘、再经股骨头中心做垂线,两线的夹角称为CE角);③检查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股骨颈前倾角;④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臼指数,即髋臼上缘切线与Y 形软骨连线夹角;⑤依据Makay 髋关节功能[5]评价患者术后12 个月髋关节功能,总分100 分。优:Makay 评分≥90 分,关节稳定,无疼痛、跛行,Trenderlenburg 征阴性;良:评分80~89 分,关节稳定,无疼痛、轻微跛行,活动轻微受限,Trenderlenburg 征阴性;可:评分70~79 分,关节稳定,无明显疼痛、跛行,Trenderlenburg 征阳性;差:评分<70 分,疼痛明显,Trenderlenburg 征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n=25,±s>)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n=25,±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手术时间/min 320.84±58.96 316.24±60.35 0.273 0.393术中出血量/ml 684.51±96.87 702.65±98.21 0.658 0.257
2.2 两组患儿髋关节CE角、前倾角度的比较
两组患儿术前髋关节CE 角、前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髋关节CE 角、前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CE 角大于对照组,前倾角度小于对照组。见表2和图2。
表2 两组患儿髋关节CE角、前倾角度的比较[n=25,(°),±s>]
表2 两组患儿髋关节CE角、前倾角度的比较[n=25,(°),±s>]
组别CE角术前-8.51±2.68-8.49±2.65 0.027 0.489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术后36.27±5.87 28.64±5.73 4.651 0.001前倾角度术前36.24±6.29 35.98±6.25 0.147 0.442术后16.41±4.34 19.73±5.18 2.456 0.009
图2 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构
2.3 两组患儿髋臼指数的比较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髋臼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髋臼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髋臼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髋臼指数的比较(n=25,±s>)
表3 两组患儿髋臼指数的比较(n=25,±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术前41.36±8.92 40.98±8.90 0.151 0.440术后18.71±6.52 28.64±7.15 5.131 0.001 t 值11.155 5.405 P值0.001 0.001- -- -
2.4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患儿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Makay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髋关节功能Maka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2 个月髋关节功能Mak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Makay评分的比较(n=25,±s>)
表4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Makay评分的比较(n=25,±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术前62.49±5.84 63.02±6.12 0.313 0.378术后12个月87.95±8.45 73.41±8.93 5.913 0.001 t 值12.393 4.799 P值0.001 0.001- -- -
3 讨论
DDH 是儿童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之一,我国患病率在3.8%左右,有20%的患者存在DDH 家族史,其中女性占比较高[6]。DDH 患儿若未得到专业治疗,随着年龄增大,病情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为肢体短缩、肢体不稳、跛行等,是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7]。手术是治疗大龄DDH 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严重患者,有显著效果。当前临床仍缺乏理想的手术方案,多数选择髋臼成形术,纠正髋臼曲率,使髋臼与股骨头维持合理的解剖结构[8-9]。但髋臼内壁空间大,髋臼成形术后在股骨头受力作用下,重力线逐渐外移,造成股骨头复位稳定程度下降,甚至出现顶部髋部丢失[10]。因此在手术复位髋关节脱位的同时,也需确保髋关节脱位的稳定性,使股骨头与髋臼结构维持长期的稳定性。
骨盆截骨术可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耐受性及包容性,使股骨头结构及髋臼同心圆结构恢复正常,并逐渐恢复至中心部位[11];同时能减轻髋臼复位后股骨头压力及髋关节应力的集中压力,减少股骨头坏死及术后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12]。骨盆截骨术可将耻骨联合作为铰链,联合髋臼、耻骨与坐骨一同旋转,使髋臼向前下方移位,并覆盖在股骨头,避免髋臼形态改变,使股骨头恢复至髋臼中心位[13]。但骨盆截骨术切口大、部位损伤范围广、侵袭性高、骨盆变形等。因此选择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十分必要。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是根据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解剖结构,对骨盆截骨术进行改良[14]。其作用机制:①儿童骨骼尚未发育完善,有较高的可塑性,在髋臼上缘5 mm 左右为截骨点,用2 枚克氏针固定作为截骨线,应用骨刀缘截骨至骨盆内壁,并保留部分皮质骨作为中心点。利用骨刀向前挤压髋臼,使其向前外旋转,改善髋臼穹隆弧度;并于骨缺损间隙区植骨,填充于截骨部位,能获得较高的稳定性,确保截骨可靠性[15];②术中注意保髂骨及骨骺,以免发生骨盆发育畸形;术中髂骨内外剥离面比较少,无需完全截断骨盆,可相应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16];③儿童具有较高的骨质弹性及可塑性,截骨后使髋臼向前外侧旋转,采用髋臼穹隆塑形术能进一步增加股骨头的包容性及覆盖性[17]。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种术式操作复杂程度相类似,对患者术源损伤相近。而观察组患者术后CE角大于对照组,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小于对照组。研究说明,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手术治疗更符合髋关节生理结构特点,提高关节复位效果及稳定性。且在术后预后方面,观察组术后12 个月Makay 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分析: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中上下平行分离截骨上下两端,嵌入楔形骨块有效塑形,能提高骨块稳定性;术中股骨头包容性及覆盖性高,更好地恢复患儿术后髋关节功能。该结果与唐立明等[18]研究相一致,该结果显示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术后患儿CE 角度、髋臼指数及股骨颈前倾角均恢复正常,因此肯定了髋臼成形式骨盆截骨术的作用效果。
综上所述,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儿童DDH 获得明显效果,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能够使髋臼穹隆有效塑形,改善患儿髋臼功能,临床价值高。但本研究样本量少、属于回顾性研究,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研究少,时间短,仍需临床开展大宗病例、长时间研究,以此确定其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