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灾害志的实践谈新冠肺炎抗击志的编纂
2022-01-12雷卫群周美凤
雷卫群 陈 陶 周美凤
2021年1月25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料收集编纂工作的通知》,提出“为做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编纂工作,将选择几家省、市、县级单位作为试点,探索抗疫志编纂模式,积累相关工作经验”。2021年4月8—9日,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资料收集编纂研讨会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会上印发了北京市朝阳区、吉林省、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温州市、河南省鹤壁市、湖北省武汉市、山东省咸宁市、云南省、宁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等9个省、市、区的抗疫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或者抗疫志篇目。全国申报抗疫志编纂试点单位和已经开展抗疫志编纂工作的有30多家单位。
编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志,在我国是首次,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先导性和引领性,虽然可以借鉴其他专题志的经验,但仍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前期研究。自然灾害志作为志书历史上较为成熟的体裁,可以为新冠肺炎抗击志提供借鉴。
记录自然灾害是地方志的传统,旧志中即设有灾异志。编纂新方志以来,一些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述进行了探索。首轮《唐山市志》单独把“唐山大地震”升格为“编”进行记述。2009年,在国家层面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带动下,地震受灾省份、各参与灾后重建的省份,也编纂了相应的地震灾害志或灾后援建志等。雷卫群、陈晓婧在《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是灾异志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把这类志书统称为“自然灾害志”。①雷卫群,陈晓婧:《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是灾异志的继承与创新》,《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1期,第50页。
一、记录自然灾害是地方志的传统
古代社会,由于条件所限,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述并不完整,许多应对自然灾害的做法没有被完整保存,有的甚至无法考证。当代,由于资料收集能力的提高,新方志对于自然灾害的记载,已经远非旧志可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首轮、二轮新方志中已有志书进行了探索①雷卫群,陈晓婧:《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是灾异志的继承与创新》,《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1期,第52页。。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4万人重伤,是当时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首轮编纂的《唐山市志》中,设第三编“唐山大地震”,篇幅近15万字;第四编“重建唐山”,篇幅30余万字,记述了相关抗震救灾情况。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层面首次编纂了专题志书《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11卷13册、1400万字。在此带动下,地震受灾省份、参与灾后重建的各省份和部分设区市等,也编纂了相应的地震灾害志或灾后援建志等。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龙卷风冰雹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组织编纂了《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重建志》。这些实践,为编纂新冠肺炎抗击志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表1 三部自然灾害志框架结构对比
三部志书虽然框架结构不尽相同,但都以自然灾害的发展为主线而展开,涉及事件的方方面面,为自然灾害志的编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记述方式,值得编纂新冠肺炎抗击志时借鉴。
二、站在记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绩的角度,树立正确的编纂指导思想
2008年11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志书编纂要把好“四关”,第一关即是“把好政治关。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出现政治性和科学性差错”①王伟光:《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8期。。
编纂志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翔实可信的资料,这是其他书籍所不能替代的。作为政府主持编纂的专题志书,记载新冠肺炎疫情同样也要严把政治关,这与地方志书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
2009年12月11日,江苏省领导对《江苏省汶川特大地震救助援建志》的编写工作提出了“简洁实用”的要求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汶川特大地震江苏援建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445页。2020年4月30日,云南省召开会议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编纂工作。时任领导则提出“在全省今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重大疫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查到真实可靠的工作资料,提供宝贵经验,为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重要指导”的要求。编纂相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志书,应树立总结应对经验、为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资料的编纂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各承编单位要提前思考,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同步做好资料收集,认真分析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成效,把最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值得记述的内容载入史册;要安排认真负责的骨干力量参与到志书编纂工作中,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做好志书编纂工作。”③云南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抗击新冠疫情志编纂工作,[EB/OR].[2020-05-06].http://difangzhi.cn/yw/202005/t20200506_5124046.shtml。《<北京市朝阳区抗疫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为今后应对类似疫情提供借鉴。在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中,编纂新冠肺炎抗击志,应重点突出“资政”的功能,树立正确的编纂指导思想,才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向。
三、江苏编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的实践探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迅速启动《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编纂工作,并于当年10月,由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志40万字。江苏省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泰州市档案馆编纂了《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的非正式出版物,全志选用图片252张,二维码41个,共39.3万字。以该书为主的“征编一体:努力打造泰州全媒体抗疫专题志”项目位列2020年度江苏省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第一名④徐强:《抗疫专题档案、方志征编一体化的泰州实践》.《江苏地方志》2021年第1期,第83页。。
两本“实录”,都由10个部分组成,文字容量相当,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编纂体例。
《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采用现在流行的事件志的编纂体例,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时间顺序为主线,依次展开。同时又按照志书编纂“事以类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采用纲目体的体裁,以类为纲、以事为目。全书主体包括新冠肺炎、应急响应、预防及救治、驰援湖北、本土疫情防控、境外输入防控、复工复业、疫生活、时间线、附录10个部分,基本遵循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救治到防控、从工作到生活的内在逻辑。每类之下,根据内容隶属关系,下设两至三个层次,不同层次通过标题字体字号的不同做区分①赵阿丽,李真真:《重大事件专题志即时性编纂的全新尝试——<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编纂报告》,《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6期,第81页。。特别是在附录前加入时间线,按时间顺序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部署进行盘点。全书内容前后相接,一环套一环,逻辑性强,编纂难度大。
《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则采取了综合性志书的编纂体例,坚持横分门类、分类合理、门类齐全的原则,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个方面展开记述。《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分解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各项工作,主要有综述、疫情通报、工作日志、专项工作专记、市(区)工作专记、单位工作专记、案事例等10个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专项工作专记”“市(区)工作专记”“单位工作专记”3个部分,约占全书的55%。每个专记包含7—12个部分内容。“专项工作专记”由“预防控制工作专记”“医疗救治工作专记”“交通管控工作专记”“物资保障工作专记”“农村防控工作专记”“企业防控和复工工作专记”“学校防控工作专记”“涉外防控工作专记”“党组织和党员发动工作专记”“督查工作专记”“新闻宣传工作专记”12部分组成,“市(区)工作专记”由“靖江市工作专记”“泰兴市工作专记”“兴化市工作专记”“海陵区工作专记”“高港区工作专记”“姜堰区工作专记”“泰州医药高新区工作专记”7部分组成,“单位工作专记”由“市机关事务局工作专记”“市援湖北医疗队工作专记”“市人民医院工作专记”“靖江市卫健委工作专记”“泰兴市人民医院工作专记”“兴化市张郭镇工作专记”“海陵区教育局工作专记”“市公安局高港分局工作专记”“姜堰区三水街道工作专记”“泰州医药园区工作专记”“泰州医药高新区工作专记”11部分组成。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在《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序》中写道:“真实展现了全市上下同心战疫情、协力过难关的一个个生动画面,留下这段刻骨铭心、堪存堪鉴的记忆。”这些内容独立存在,落实了“展现一个个生动画面”的要求。两部书的框架结构见表2。
表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对比表
两本书的编纂各有特点。从编纂成书的难易上分析,《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内容体系逻辑性强,但编纂难度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编辑队伍。《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除了“综述”,各部分内容独立存在,部门组稿痕迹明显,可操作性强。两本书的先行实践,为新冠肺炎抗击志的编纂,做了非常好的探索。
四、建议志书名称为《新冠肺炎××抗疫志》
志书名称,本不应成为本文研究的问题,但因为新冠肺炎的特殊性,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讨论。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前后几次的发文来看,也在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一)事件志的命名规律
近来编纂的一些重大事件志,志名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录会议、大型活动为代表的志书,其名称相对简单。其规则一般采取“活动+志”的名称,突出地域。另一类是以自然灾害志为代表的志书,特别是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为代表的一批志书,名称相对复杂,一般采取“灾害+行动+志”的命名规则,其突出党和政府在灾害中的所作所为。见表3。
表3 事件志命名规律表
同样是对口支援性质的志书,支援新疆、西藏的志书,命名为《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志》《山东省对口支援西藏志》;而支援汶川特大地震时,名称发生变化,采取灾害事件类的命名规则,命名为《汶川特大地震山东省救助援建志》。同样是对口支持四川地震灾区,上海、山东、江苏都使用了不同的名字,结果志书的内容差别很大。
(二)中国编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取名应综合的因素
2017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部署志书编纂方案时,志名为《“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修饰语更多,志名(含标点符号在内)共25个字,太长、太复杂,阅读体验不佳,这样的志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志书的传播。故在志书出版时,名称被修改为《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重建志》。
在对口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的志书中,各地名称也不一样。在编纂新冠肺炎疫情志的时候,先进行顶层设计,显得相当重要。在设计志书名称时,应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首先是避免产生歧义,其次是延续志书的命名惯例,最后是简洁明了,可读性强,便于传播。国家层面的志名拟定,直接关系到各省志书的编纂。
(三)公布的新冠肺炎抗击志书名称有待改进
从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资料收集编纂研讨会上发布的志书名称来看,各地在记述相同的事件,采取了不同的志书名称,9部志书名称共有6种形态。分别是××抗疫志(最简称)、××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不带“省”“市”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全称)、××战疫专门志书、××抗“疫”日志。
志名是志书的门面,采用一个合适的志名,对记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志书,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记述同一件事,有9部志书6种形态,非常混乱。有些志书名称,不具备历史意义,时间一久,后人单凭志名就不一定能知道志书记述的内容,严重影响志书的生命力。随着更多省市县区加入编纂队伍,志书名称也会更多。从这里可以看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更需要国家层面,特别是中指办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全国各地,从历史的角度,设计一套全国适用的志名。
(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修改为《新冠肺炎中国抗击志》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当时的资讯不全,对新冠肺炎了解不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首次提出编纂《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疫志》①《万众一心迎挑战 众志成城战疫情——全国地方志系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EB/OR].[2020-02-04].http://www.difangzhi.cn/yw/202002/t20200204_5084776.shtml。。这个最原始的志名,是在疫情突发情况下的产物,未能正确体现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伟大成就。随着对新冠肺炎疫情了解的逐步深入,志名被修改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志》。这个书名称修改是与时俱进的。如果结合依照事件志的命名规律,可以将志书名字修改为《新冠肺炎中国抗击志》。
第一,新冠肺炎在全世界流行,是全世界的事情,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在中国的流行,只是全球流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的抗击行动,既是世界抗击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所以把“新冠肺炎”放在“中国抗击”前,不会产生歧义。
第二,中国抗击的是新冠肺炎,不是新冠肺炎疫情。记述疫情只是志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内容是在记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行动、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因此,志名可以不出现“疫情”二字。
第三,《新冠肺炎中国抗击志》的志名,符合我国事件志的命名传统,有利形成我国事件志的编纂体例。
第四,志名简洁、字数越少越可读,越容易传播。志名简明扼要,易于记忆和口口相传。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将志书名称改为《新冠肺炎中国抗击志》,这样更符合我国的国情。然后各省参照国家层面的志名,形成《新冠肺炎××抗击志》的系列志书
从全国编纂汶川特大地震相关内容的志书来看,国家层面的志书名称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当国家层面的志名确定下来后,各省也会采取类似的名字。
五、编纂新冠肺炎疫情抗击志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根据本地抗击新冠肺炎的具体情况选择志书的编纂体例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新冠肺炎疫情轻重程度相差很大,感染病例从几万例、几千例、几百例到几十例、几例。各省内部有的市、县甚至一例也没有发生,而有的市县,疫情较为严重。同时,各地的地方志机构的编纂力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设计新冠肺炎抗击志的框架时,应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框架。国家层面与湖北、其他省,省与省,市县之间,其志书框架可以有所区别。
相对来说,新冠肺炎疫情较轻、编纂力量较弱的编纂机构,《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的编纂体例值得借鉴,编纂难度相对较小,可操作性较强。而新冠肺炎疫情复杂、编纂力量较强的单位,可参考逻辑性强的《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完整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二)全方位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过程
自然灾害志不同于常见的各类综合性志书,也不同于省志中的专业志。自然灾害志围绕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展开记述,与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志书的收录范围①雷卫群:《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是灾异志的继承与创新》,《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1期,第53页。。编纂新冠肺炎抗击志,同样如此。
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过程的记录,是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为主线。包括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危害、新冠肺炎疫情基本情况、党和政府的应急响应、人民群众的所作所为、医疗救治等重要内容,都在志书的收录范围,特别是新冠病毒、新冠肺炎基本情况和病例的医疗救治,是志书的重要支撑。
《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记载:“截至(2020年)6月末,全市累计确诊病例38人(其中境外输入1人),无症状感染者13人(其中境外输入2人),无死亡病例。”“成立市、市(区)两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健全救治专家组与全市医疗机构沟通、会诊、驻点机制,开展200余次远程会诊,保障每个病例都能迅速得到妥善治疗,全市无一例重症、危重症病例。落实出院病人跟踪管理制度,对治愈出院患者全部实行隔离观察、复诊复检、跟踪随访等全流程管理,有效防范和降低潜在传播风险。探索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机制,组建市中医药专家组,实行‘双医师管床’制度,对确诊患者‘一人一案’临床指导。新冠肺炎病例中医药诊疗参与率达100%,中西医结合救治总有效率达90%以上,有效发挥中西医‘1+1>2’的叠加效应。”②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泰州市档案馆:《泰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第2—4页。需要指出的是,38个病例的具体医疗救治方案,全书无一记录;作为即时性编纂的“实录”,问题不大;但如果编纂志书,病例的治疗方案却是不能少的内容。
《新冠肺炎中国抗击志》需记载的内容多,一本书的容量有限,无法记录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全部内容,可采取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相类似的结构,用总志、分志方式展开记述。可分图志、大事记、新冠肺炎、组织领导、医疗救治、全球责任等分志,全方位记述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全过程和成就。如何从编纂实践出发,拟定出更具体更科学的框架,有待专业部门的研讨。
而各省则不一样,需要记述本省的新冠肺炎抗击情况,部分省还需要记述驰援湖北的内容。
(三)坚持以专业人员为志书的使用对象
新冠肺炎抗击志与“实录”的编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志书使用群体很大部分为专业人士,其编纂要求高于“实录”。因此志书记述须强化深度与广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境内外各种媒体对疫情的报道众多,特别是社交媒体资讯鱼龙混杂。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主要选材于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资料来源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湖北日报》《黄石日报》等湖北地方媒体;《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省级主流媒体;省级机关主要部门网站、区市政府网站、党媒微信公众号等③赵阿丽,李真真:《重大事件专题志即时性编纂的全新尝试——<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编纂报告》,《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6期,第80页。。
同样以医疗救治为例。《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记载:“截至2月18日24时,江苏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631例,达到疫情发生以来的峰值。631例确诊病例中,轻型病例49例,普通型病例572例,重型病例6例,危重型病例4例。”“3月14日,江苏最后一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全省本土新冠肺炎住院确诊病例‘清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631例,累计出院病例631例,治愈率100%。”这么多医疗救治病例中,《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记载了“江苏首例新冠肺炎重型病例救治”“江苏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全国首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南京97岁老人治愈出院”等4例。这4例病例的资料全来自《新华日报》的公开报道。
《新华日报》的公开报道,可读性强,有利于普通的公众阅读者,缺点是深度不够。作为即时性编纂的实录,不存在问题,但如果是志书,其“资政、存史、教化”功能会稍显不足。
2003年的抗击“非典”,全国各地的地方综合年鉴,虽有记载,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编纂抗击“非典”志,记载分散,不成体系,留下了遗憾。
新冠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2021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站在给子孙后代积累智慧的高度,组织全国方志机构编纂新冠肺炎疫情抗击志书,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历程载入历史,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成就,给后人留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方法与举措,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编纂疫情专题志书的有益尝试,是方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对中国人民、对全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