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我国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2-01-11■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竞争力

■李 柱

(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重庆 402660)

在全球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中国在制造业体系上成为国际上先进的国家之一,受到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的影响,国际产业的循环模式受到阻碍,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产业的持续运行及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应该加强产业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主动应对世界经济百年唯一之变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产业转移及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合理判断全球产业的专业及发展趋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稳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满足新形势背景下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为我国产业的持续运行及稳步创新提供参考。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产业转移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言,主要是对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等因素的判断,这种判断结果需要顺应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而且在产业运行及产业转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内循环以及国际循环作为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替代,也可以相互补充,通常情况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合我国经济体系的运行模式,经济循环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国内循环或是国际循环方法,而是通过国内及国际循环两者的融合,形成了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的运行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展现产业的经济运行模式,也会稳步提升产业运行水平,实现行业的运行及持续发展目的;第二,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点,在产业转移中,应该将国内循环作为核心,通过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及时应对社会发展新变局,以便稳步提高社会产业的运行效率,帮助产业设置完善性的内部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的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发展中,产业链及供应链作为双循环发展的核心,如果出现脱离产业供应链的循环模式,也就无法发挥其原本优势,所以,在产业转移及发展中,应该将双循环作为核心,通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势的分析,调整产业结构形式,满足产业转移及发展需求;第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产业转移的发展,可以帮助产业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相关资源,积极设置最优化的市场运行模式,为行业的运行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图1 中国经济双循环模式

(二)产业转移

对于产业转移而言,主要是在产业空间上发生迁移,这种形式与产业多源以及产品工序条件的变化等存在紧密关联,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差异所引发的变化。在当今社会持续运行的背景下,国际产品中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业转移的发展结构相对迅速,在全球化的产业运行中,产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该结合国际及国内的产业发展现状,设置完善性的产业运行模式,稳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转移中,应该与区域的经济、状况以及发展程度等进行协调,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运行状况及发展模式,设置差异性的管理机制,以便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转移中结构优势的体现以及产业形式的创新提供保障[2]。

二、我国产业转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链中供应风险相对较大

结合产业运行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面临着供应风险较大的问题:第一,在全球产业遭到冲击的情况下,部分产业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产业链供应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大部分产业面临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的运行效率,导致产业经济结构陷入长期衰退的境界;第二,在西方势力影响下,我国产业经济呈现出脱节的发展状态,这种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产业链供应的安全;第三,根据我国产业的特点,在长期运行中,主要以核心基础零件的设置作为重点,导致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不足,这种情况下无法发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势,为产业技术创新以及基础能力提升带来限制;第四,在国内高端产业运行中,国内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因此,在我国产业发展中,若不能及时解决上述问题,会增加产业的供应链风险,为产业的经济运行及发展带来限制[3]。

(二)国内有效需求相对缺失

根据我国经济体系的运行模式,对于部分中等家庭而言,存在着负债率高、资金结构形式单一的问题,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我国房价高,教育、医疗途径挤占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年轻群体无法消费或是不敢消费。而部分高收入群体会选择海外投资消费的形式,导致资金外流严重,这种情况下,无法帮助我国产业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模式,严重影响产业的经济运行及持续发展[4]。

(三)产业聚集引发产业流动

在产业运行及发展中,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形式,在产业转移及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新运行模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的运行:第一,根据产业的运行特点,在行业运行中,如果出现产业聚集的问题,产业优势会长期存在,但是,对于部分竞争能力较弱的产业,会在市场环境中失去原有的竞争力;第二,如果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会出现产业优惠政策无法补贴的问题,严重的会降低产业的竞争力,无法展现行业运行优势,对产业转移及产业运行造成影响[5]。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转移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国内产业向国际产业的转移

结合我国产业的运行及发展特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了更好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转移的目的,行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行业的运行特点,通过产业运行模式的分析以及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积极设置完善性的协调方案,将产业转移中的危机改变为发展计划,稳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行业的持续发展需求。通常情况下,在国内产业向国际产业转移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结合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特点,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行业管理者应该推动产业转移,通过联合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产业的持续运行及发展需求。如,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封堵,我国的产业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产业转移发展中,产业管理者要认识到上述问题,通过激励性优惠政策的设定,及时引入创新型人才,并通过跨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及技术的创新,提升产业产品的质量,为高新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链的完善提供参考。对于地方政府及产业部门,应该认识到产业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境外研发知识的运用以及技术的创新,强调产业技术的转移,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6]。第二,强调“一带一路”的产业共建。在产业运行及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国内要素、商品市场流通方案的设定,可以实现“双循环”新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与“一带一路”的稳步融合,为产业的国内外联动及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应该将基础项目的建设作为核心,通过能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等,设置长效共赢的运行模式,及时改变产业的运行状况,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第三,优化产业运营商环境,逐步吸引产业资本。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转移中,行业管理者应该结合行业的运行状况,优化运营商的整合环境,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的项目改革,完善产业的对外贸易及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市场价格决定方案的设置以及自由流动资源的整合等,调整产业的运行结构,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7]。

(二)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国内产业大循环

结合我国产业的运行状况,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需要将“双循环”新发展作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运行模式的分析,细化产业转移及运行模式,充分保障产业链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避免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出现,同时也需要强调产业运行模式的均衡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在产业转移促进国内产业大循环的背景下,需要做到以下内容。第一,逐步完善产业链,加强对产业的风险防范。在“双循环”背景下,为了实现畅通产业循环,稳步提升供应链的基础能力,产业移动中,应该结合行业的运行及发展特点,设置完善性、独立性的产业结构,发挥产业运行优势,为行业的运行及产业转移提供参考,稳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产业在持续发展中,也应该积极构建上下游协同性的运行模式,通过产业联动以及产业链集群的设定,展现现代化的产业运行优势,降低产业的运行风险及成本,提升产业布局的安全性[8]。第二,在国内产业大循环的状态下,应该引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避免产业盲目承接问题的出现,为产业的稳步运行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而且,在国内地区的产业承接及产业转移推动中,应该将产业培育作为重点,通过产业资源整合、生态环境的营造等,提升产业的资源优势,并通过产业跨区域的流动、产业的有序布局等,稳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为产业的结构转型及升级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产业的运行特点,为了更好地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产业运行中,需要加快产业的升级转型,通过高新技术研发以及成果的转化,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通过产业型模型的设置以及产业新动态的强调,积极鼓励产业创新,为产业的经济运行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当前产业的创新及发展提供支持[9]。

(三)强调城乡产业转移中的城乡双循环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产业运行中,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部分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乡产业转移及融合的发展目的,通过这种产业转移模式的设定,不仅促进了我国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也提升了农村的消费能力,为社会的持续运行及经济创新提供支持。通常情况下,在城乡产业转移运行中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积极搭建城乡产业转移平台。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积极加大产业转移的资金建设,并通过产业扶持力度的强调以及城镇功能的合理规划,着重突出地域优势,并引导产业进行升级创新,稳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城镇产业而言,要想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转型,需要避免同质化产业模式的出现,结合城乡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并稳步提升产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强调产业运行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通过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以及生态保护等,规范产业的运行模式,实现产业资源的信息共享,为产业的运行及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参考[10]。第二,在产业转移中,为了更好地维持城乡产业的协作能力,一定要加强基础产业的建设,通过城乡承接方式的完善以及产业基础设施的调整,及时补充产业运行中遇到的短板问题,逐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实现产业基础设置建设及转型发展的目的。如,在乡村的产业发展中,应该制定科学化的产业运行结构,及时补充基础设置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通过标准化监督方案的设置以及基础设施准入标准的确定,积极制定规范性的产业转移模式,为农村产业的转移及创新发展提供保障[11]。

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状态,积极设置完善性的产业运行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设定以及产业运行模式的整合,规范产业的转移机制,为产业的持续运行及稳步发展提供保障,稳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关政府部门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技术的创新,逐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使产业的转移稳步顺应“双循环”的新发展需求。通常情况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转移中,需要推动国内产业向国际产业的转移,也应该促进国内产业的大循环,并通过双循环模式的完善、协调产业结构等,为产业的持续运行及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竞争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