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硅胶吸痰管结合防脱结在老年科胃管固定中的应用

2022-01-11管俊艺

当代临床医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细绳胃管移位

管俊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肠内营养由于其更为安全且更符合人体生理的特点,在老年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咀嚼困难或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临床上多采用胃管鼻饲途径使其获得肠内营养支持,胃管固定不当可造成胃管脱出或移位、增加对患者胃管固定部位的皮肤刺激,不仅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创伤,也增加了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1]。本研究利用硅胶吸痰管结合防脱结对胃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的留置胃管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分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6 例;年龄75~88 岁,平均(81.3±5.1)岁。实验组男27 例,女8例;年龄80~92 岁,平均(84.6±4.5)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置管时间、疾病种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患者神志清楚,理解及配合度良好,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2)留置胃管时间≥3 天≤1 月;(3)头面部皮肤完好。排除标准:病情危重或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即剪两块布胶布,胶布大小根据患者的脸型、鼻型和胃管的型号决定,一块呈“工”字形贴于患者的鼻翼和胃管,一块呈长条形将胃管用“高举平台法”固定于患者的同侧脸颊。

1.2.2 实验组 选一根硅胶吸痰管,剪去头部宽大部分,再根据患者面部宽度及头围剪成长度稍有偏差的两段,选一根长度适宜的细绳,先后穿入剪断的两截吸痰管,将两截吸痰管中间的细绳左右均顺时针绕圈,再将两个圈重叠在一起套入胃管,拉紧细绳两端,防脱结即形成,将两截吸痰管分别顺至患者面部及耳后,留有能插入一横指的松紧度后在患者耳后系一活结,再剪去绳子多余的长度即完成。见图1

图1 防脱结制作及应用

1.3 评价指标(1)胃管是否移位: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5cm 的位置改变为移位[2];(2)胃管是否脱出: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5cm 的位置改变为脱出[3];(3)有无胃管固定部位的皮肤刺激反应:如发红、破损、肿胀、疼痛等。

1.4 质量控制 将科室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纳入研究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小组成员要做到熟练掌握两种胃管固定器的制作及使用、每班观察并记录胃管刻度及胃管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定量资料采用(±s)统计描述;定性资料采用%率统计描述,用χ2检验统计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胃管脱出3 例,胃管移位8 例,发生率分别为8.57%和22.85%;实验组无胃管脱出,胃管移位3 例,胃管移位率8.57%,两组在胃管脱出和胃管移位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在胃管固定部位发生皮肤刺激12 例,发生率34.28%,实验组未发生皮肤刺激,两组在皮肤刺激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评价指标的差异比较

3 讨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采用硅胶吸痰管结合防脱结改良胃管固定法在胃管脱出和移位的发生率上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研究场所局限、样本量少有关,后期可扩大研究场所和样本量

a 为Fisher 确切概率法再进行进一步探索。

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采用胶布固定,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过敏透气性好的弹性胶布,但仍不能避免胶布在撕脱过程中对皮肤造成的刺激,而且面部油脂和鼻腔分泌物均可降低胶布黏性,不仅增加了胃管脱出和移位的风险,也增加了胶布的更换频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4]。

本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胃管固定法是一种免胶布固定法,硅胶吸痰管可避免细绳对患者面部和耳后皮肤的刺激,防脱结不易松散具有越牵拉越紧的特点,采用此法固定责任护士只需检查固定绳的松紧度即可,无需每日更换,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也提高了留置胃管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细绳胃管移位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细绳“钓”冰块
绕着绕着,飞了
冰块里的鱼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留置胃管”真的那么恐怖吗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