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分析
2022-01-11陈中伟
陈中伟
(新北区奔牛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常州 213131)
2 型糖尿病属于糖尿病类型中最多见的一种,导致该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出现抵抗或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1]。伴随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肥胖人群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腹型肥胖人群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更高,临床需加强腹型肥胖伴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重视度,对其血糖进行有效管控,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2]。为分析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效果,本文选取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80 例患者资料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选取2020 年1 月至12 月本院诊治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80 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两个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1~76 岁,平均(58.47±6.21)岁;研究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2~77 岁,平均(59.46±6.34)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餐后2h、空腹血糖的检测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标准相符;(2)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不能配合治疗者;(2)对本研究的药物过敏者或其他使用的禁忌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北京京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518)治疗,患者每次口服药物500mg,一天3 次;研究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治疗,二甲双胍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口服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100mg,每天1 次。所有患者均治疗四周。
1.4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 血糖、空腹血糖;(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腹泻、呕吐、低血糖等。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选择SPSS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以χ2比较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以t 比较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对照 治疗后,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5.47±0.41)%、餐后2h 血糖(7.65±1.05)mmol/L、空腹血糖(6.46±0.76)mmol/L 的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对照(±s)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对照(±s)
组别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 血糖/(mmol/L)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8.45±0.685.47±0.4113.26±2.347.65±1.0511.78±1.056.46±0.76对照组8.59±0.567.32±0.5213.37±2.5210.58±1.4311.88±1.218.87±0.84 t 值1.00517.6690.20210.4450.39513.456 P 值0.1950.0000.4260.0010.3600.000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临床腹型肥胖是指中心性的肥胖,主要是患者腹腔内的脂肪堆积过度而导致的一种病变,与患者缺乏规律的作息、锻炼、不节制饮食等相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饮食结构逐渐丰富,而肥胖患者也更加常见,肥胖人群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几率比其他人群高。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 血糖、空腹血糖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给予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可体现在对患者的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及在餐后2h 的血糖和空腹血糖的指标。究其原因,考虑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该药物可有效抑制机体吸收糖类化合物,促进患者摄取游离葡萄糖,使患者的血糖有效降低[3]。但是,相关的实践中显示长期给予患者二甲双胍治疗会导致其胃肠道产生不适,使胰岛β 细胞失调,或者出现凋亡[4]。而西格列汀属于DPP-4 抑制剂,可促使活性肠促的胰岛素水平提升,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且该药的靶向特异性较强,能对胰岛细胞进行有效的保护[5]。在两种联合用药的作用下,实现了对腹型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的一种平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说明西格列汀经过机体的内肾脏进行代谢后,不会对轻中度的肾功能不全者造成影响,患者治疗时产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同时也与二甲双胍联合作用下也并不会出现相互的其他不良影响[6]。因此,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
综上,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对腹型肥胖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较好,可对患者的血糖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尽早使患者血糖达标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