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1-11张进
张 进
(扬州洪泉医院,江苏 江都 225200)
慢性心衰是临床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引发的一种并发症,此疾病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发病原因目前临床也尚未给出,但多数认为可能与患者神经内分泌失调、细胞因子活化及体内激素等改变相关[1]。慢性心衰的典型特点为反复发作,尽早对心衰现象进行纠正,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是该病治疗的重点内容,而他汀类药物,常见如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除了具备良好的降脂、抗炎功能外,还能对血小板聚集现象进行有效抑制,阻碍血栓的形成。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在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疾病疗效,改善其心肺功能,促进疾病康复[2]。基于此,本文对慢性心衰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我院接收的慢性心衰患者48 例,随机分为A、B 两组,各24 例。A 组男14 例,女10 例;年龄40~85 岁,均值(57.13±3.25)岁;病程6 个月~6 年,均值(3.17±0.59)年;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 例,扩张型心肌病5 例。B 组男13 例,女11 例;年龄41~84 岁,均值(57.15±3.19)岁;病程6 个月~7 年,均值(3.23±0.54)年;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 例,扩张型心肌病3 例。此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授权,且两组间相关资料数据比较(P>0.05),对比可行。入组标准:经胸片、实验室等检查,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当中给出的疾病诊断标准符合;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已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合并代谢性疾病者;免疫功能有障碍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其他脏器功能衰竭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精神或认知异常,无法正常进行交流与沟通者。
1.2 方法A 组患者行常规方案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同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方法:让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452),初始服药量为12.5mg,每天2 次,之后更改为25~50mg,每天2 次。B 组在A 组基础上再让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厂家: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规格:10mg/片),起始服药量为10mg,每天1 次,之后依据患者的病变化,更改用量为每天20~40mg,单日最高用药量不得超过80mg;两组均坚持治疗6 个月评价疗效。
1.3 指标观察(1)治疗后,评价两组疾病疗效,标准如下: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已消失,行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显示正常,心功能改善2级,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显效。患者相关疾病症状均明显减轻,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正常数值接近,心功能改善1 级,有轻微不良反应为有效;患者相关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心功能均无变化,有严重不良反应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2)治疗后,对患者开展6min 步行实验,行走距离越长则心功能恢复越好;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计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数值越高则心功能越好。
1.4 数据分析处理以SPSS22.0 软件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以(±s)代表,以t 检验组间差异;计数数据以[%(n)]代表,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P<0.05 时,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B 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A 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例/%)
2.2 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后,B组的6min 步行实验距离(427.36±24.19)m、左心室射血分数(42.59±3.74)%相较于A 组的(372.15±20.23)m、(38.17±2.17)%均明显更高,t=8.5571,t=5.0078,P<0.05。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多发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诱发慢性心衰的疾病因素较多,常见如感染、血容量异常增加、过大的心理负荷及心律失常等现象,导致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肺部肿大及呼吸困难,均是该病的致病因素。目前,临床针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常规方案,主要采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强心剂等相关药物,帮助排放毒素,让患者心肌恢复正常功能,但这种方案对于一些免疫力、抵抗力较弱、药物耐程度较差的老年患者,即便是同时开展观察心排出量、呼吸血气结果分析及电解质平衡纠正等多种方式,仍不能取得理想效果,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4]。
慢性心衰在发病之后,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心肌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其射血功能性异常,而心肌功能结构在改变过程中,会对多种细胞因子、神经激素产生激活作用,从而加重心肌损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而β 受体阻滞剂具有阻断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对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对患得的心肌收缩功能进行改善,帮助其自身机体过多成心室重塑。他汀类药物具备良好的心肌保护与抗炎功效,用药后可有效延缓患者的动脉硬化进展,对其心肌缺血、缺氧状态进行有效改善,从而发挥心脏功能保护作用,用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心肌代谢,降低各类炎症因子水平,使患者的心肌炎性反应随之减轻,最终延缓其心脏功能衰退,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此外,他汀类药物在进入机体后,可被人体更快速的吸收,在透过患者血管壁细胞膜的基础上,让药物直接参与到周身血液循环当中,而快速分布于全身,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该药适用性长,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消化道功能无明显影响,用于慢性心衰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5]。本研究显示,治疗后,B 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A 组明显更高,且B 组的6min 步行实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也都更优于A 组(P<0.05)。
综上,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心衰可增强疾病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促进疾病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