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口腔专科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调查
2022-01-11王润玲何家才王元银刘宇光
陈 然 王润玲 何家才 王元银 邵 建 刘宇光
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将一定区域内医疗资源,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有效整合,组成医疗协作联盟,是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医联体主要有4种组织形式,即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其中专科联盟是构建区域专科群的最佳路径。口腔专科医联体是以合作为纽带,将一定区域范围内口腔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中心医院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临床技术和学科优势,把优质医疗和科技资源辐射到成员医院,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合作长效机制。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是长三角洲区域发展一体化,涵盖了三省一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口腔专科医联体是为提高安徽省口腔专科整体水体,建立口腔专科协同交流平台,提高口腔专科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本文基于安徽省口腔专科医联体建设现况,对标长三角区域,寻找差距,优化安徽省口腔专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安徽省口腔专科整体水平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0年11~12月对安徽省口腔专科医联体内所有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36家医院,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2份(29所综合医院,3所专科医院),其中在加入安徽口腔专科医联体之前已加入其他医联体医院16所,未加入其他医联体医院16所。
1.2 调查工具 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医院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等级、性质、有无加入医联体、信息化水平等;第二部分为口腔专科建设情况,主要包括基本人员及设施、口腔业务量、培训及进修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采用经专家咨询后制作的问卷,问卷经过多个专家的分析与修改,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前往各个医院发放调查表,由医院负责人填写相关信息。
2 结果
2.1 医院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医院覆盖安徽省15个市32所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23所(71.87%),综合医院29所(90.62%),专科医院3所(9.38%);在加入安徽省口腔专科医联体之外,还加入其他医联体的医院有16所(50.00%),8所与安徽省外医院建立专科医联体,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医院信息化水平低于电子病历四级(含电子病历四级)的21所(65.63%),电子病历一级的7所(21.87%)。
2.2 口腔专科建设情况
2.2.1 口腔专业相关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的22所医院口腔科和10所口腔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共有487人,其中男性286人(58.73%),女性201人(41.27%);主任及副主任医师115人(23.61%),主治医师225人(46.20%),住院医师140人(28.75%),无职称7人(1.44%);研究生150人(30.80%),本科272人(55.85%),大专及以下65人(13.35%);55岁及以上39人(8.01%),45~54岁116人(23.82%),35~44岁155人(31.83%),25~34岁148人(30.39%),25岁以下29人(5.95%)。口腔医师、护士分别为340和147人,医护比为1∶0.43(低于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标准“医护比不低于1∶1.5”,因部分医院口腔科未设置病房,比例较低)。技工24名,医技比为1∶40;牙椅499张,牙椅与技工之比20.79∶1;床位494张,床护比1∶0.30;每牙椅配备1.02名卫生技术人员(未达到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标准的“每牙椅至少配备1.03名卫生技术人员”)。加入其他医联体与未加入其他医联体两组调查机构口腔专科人员在人员构成和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0.369,P
=0.832;χ
=0.286,P
=0.593),但两组间职称、学历和年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是否加入医联体的口腔专科医院人员一般情况比较
2.2.2 口腔诊疗开诊情况 调查的32所医院中,仅有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和口腔种植3个专业全部开展,牙体牙髓病专业、牙周病专业、儿童口腔专业等其余诊疗项目均未能全部开展。加入其他医联体与未加入其他医联体两组调查机构的牙椅、床位数和牙片室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表2 是否加入医联体的口腔专科医院诊疗设备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鼓励医联体外医院加入医联体,壮大安徽省口腔医联体队伍 本次调查得出,加入其他医联体与未加入其他医联体的医院相比较,诊疗设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加入医联体的医院的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占比较高。这可能与医联体内医院以加入的医联体为纽带,形成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效应,从而加剧卫生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调查同时发现,安徽省口腔专科医联体仅在市级公立医院,未涉及到县级及以下医院,表明安徽省口腔医联体建设成员纳入范围较狭隘,未考虑到带动县乡口腔专业协同发展。既往研究表明,医联体建设大多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医院参与的不多。政府应健全机制,鼓励与引导更多的口腔专科医院加入医联体,同时,各级医院也应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形势,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逐渐缩小与医联体内医院的差异。
3.2 建立培训和进修机制,加强口腔人才队伍建设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医联体内口腔专业高层次人才不足,且硕士及博士所在医院多为医联体内医院,医联体外医院人才更是匮乏。韩敬等研究发现,我国口腔医师人数虽逐年稳定增涨,但口腔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仍然集中在中初级水平,医师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缓慢。揭示了口腔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为此,可在长三角口腔专科医联体中建立免费培训和进修机制;建立专家流动站,委派专家定期到成员医院进行问诊、坐诊、查房等,对成员医院进行定点帮扶;同时,上级医院可借助远程会诊和教育平台为基层患者提供诊疗和教育。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高级医院知识、技术和优质资源下沉,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促进联盟内成员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使高层次人才更好的流动起来。
3.3 加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共建口腔医疗成果转化示范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口腔医联体医院以三级、综合类医院居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以电子病历四级及以下为主。张彩凤等研究表明,虽然近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发展迅速,但区域内各个医院孤立发展,大型医院借助互联网发展更为迅速,以至于各级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俞曦等研究提出建设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先进技术和资源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发展和能力提升,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可以通过优化区域联盟信息化建设,实现上级医院的线上教学、远程会诊和线上药房等,提高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促进口腔医疗物联网的崛起,深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联动,加快构建口腔专科智慧医联体已成为必须。
3.4 积极与苏浙沪地区建立联系,口腔医疗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省口腔医疗应全面对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积极联系其他地区专家来安徽省开展学术讲座、义诊等,推动安徽省口腔专科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各大医院、专家之间合作交流。近年来,沪皖两地合作日益频繁,两地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都有互补,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厚发达,今后安徽省与沪、苏、浙地区可进一步加强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医院、科室、学科等层面开展更多的工作,进行合作对接,建立长期帮扶合作机制。
长三角区域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具有国内领先的口腔质量控制工作基础,三省一市已探索开展口腔质控一体化发展、跨区域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资源共享等协作机制,但各地区口腔诊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区域内联动不足,而且尚未建立医联体内“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安徽省口腔专科与长三角区其他地区相比,诊疗能力和水平、医生培训和技术推广能力都仍较薄弱,可以通过以上方式,缩小安徽省口腔专科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从而提高长三角地区口腔专科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