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01-10羊枫杨双
羊枫 杨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精神追求作为生活的重心,审美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职院校的有效结合,既可以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也可以满足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教学,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专业人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目前我国缺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良好场所,因此高校要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我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渠道。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因此本文将以我国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新闻、文献来总结出目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并且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议,希望能为日后研究该方面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意见。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步骤。但是目前在高校非物质文化的课程并不受到重视,大部分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经济、语言、营销、传播学等学科建设为主,专门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高校极少。其中学校关于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人才也没有具体的培训方案和长远的措施。
(2)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要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或者是未来这在这个领域的领导者,高校就要好好利用他们在校的时间对他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综合培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设置上就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发现一些高校将部分本应该作为专业课的科目设置为选修课,很多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专业课,甚至认为选修课并不重要。部分选修课的老师也因为其课程是选修课,盲目认为学生上课不会好好听,对其所教授课程也不上心,基于此他们也不会在课下提前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从专业课的设置来看,课程的时长也不够。如果学生要在专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那么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最基础的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时长要达到一定标准。专业课课时少,学生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课程对所学知识深入了解。以传统的民族歌曲为例,老师会对其唱法进行演示教授,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尽量请学生进行展示,不足之处老师可以当场进行纠正,但因每节课的课时较少,所以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展示,老师也很难掌握大家的学习情况。我们除了通过课堂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去实地感受、查看,但高校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为学生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但如果学生们想要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须通过实践进行深入了解,有时候在课堂上讲解不清的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后就会清晰明了,这也是目前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所欠缺的。
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路径
(一)设置高校专属人才培养机构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民间艺术非遗研究中心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于直接资源或者是间接资源开展创新研究,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构建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现代艺术形式。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库,构建专项遗产工作室,能够全方位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特色化
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应与当地的文化有效结合,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同时高校应当秉持专业创新建设思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辟新的模式,在創新模式的引导下,积极有效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的发展路径,着重凸显地方产业资源优势以及人才培养优势。以特色专业为切入点,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为学校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合理设置课程知识
合理的课程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加综合的人才,学校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更加合理。可以适当减少选修课,将选修课列为必修课,短期来看虽然必修课较多,但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一定的资金,通过选拔让部分学生能够到实地去考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班级或者年级也可以自己组建活动,例如可以以旅游的方式到某地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大家的集体意识还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培育出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明确自身发展位置,创新出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使专业化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渭兵.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132-133.
[2]彭长江,周慧女,杨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J].中外企业家,2019(01):178.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Y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