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建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2022-01-10张红东王安妮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土建类桥梁教学内容

张红东,王安妮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天水741020)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可见,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让思政课引领专业课,对土建类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孤军奋战的局面,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是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基于课程思政对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设计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统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高职土建类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一般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存在模式基本固定、教学设计单一,主要侧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少思想价值引领的问题[3]。

(一) 教学目标结构单一,缺少思政目标

教学目标指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教学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组成。因此,教学目标具有价值取向性。传统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而忽略社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单一,究其原因是没有明确的思政目标。

(二) 教学内容贫乏,缺少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传统土建类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嵌入思政元素过少,也没有具体标准去执行,内容显得贫乏和无趣。传统教材知识固定,内容死板,其广度和深度有限。在其教学形式上模式固定,思政内容上时间分配过少。因此,土建类专业课需教师深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让其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 教学过程衔接不紧密,缺少思政引领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存在思政素材准备不足的现象;课中,思政设计不够;课后,缺乏思政学习主动性。

(四) 教学方法陈旧、缺少思政创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土建类专业课程指导思想重形式,轻内容,“思政”创新不够,学生思政思维想象受到限制,教师缺乏思政教学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思政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评价方式简单

教学评价是以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完成为参考,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所得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效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能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教学评价也有助于监督和激励学生。土建类专业课教学中,教学评价侧重知识传授评价,缺少价值塑造评价。

二、土建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4]。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就是遵循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依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革的目标,认真梳理课程内容,深挖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入手,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教学设计,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桥梁工程》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中的专业课,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对实践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分章节的知识理论体系,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步讲解,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在教学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度不高,具有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的典型特点。对此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革探索具有代表性,下面以《桥梁工程》中第二章——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分类课程进行五环节“思政”的教学设计实践。

图1 五环节融入思政的教学设计模式图

(一)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程应该完成的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1.桥梁的定义;2.了解桥梁的基本组成;3.了解桥梁的分类。能力目标:1.对桥梁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构造;2.对桥梁能准确判断其结构形式。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进入桥梁的世界;2.激发学生对桥梁工程的热爱。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在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同时,对课程前段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分析、内容分析、技术分析),梳理本节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与特点,确定思政目标为:1.生命之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大国之桥——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课程教学内容,另一部分是思政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知识点:桥梁的定义、桥梁的基本组成、桥梁的分类。在知识点一:桥梁的定义中可以这样设计思政内容:自然界的障碍物需要桥梁去跨越,人与自然的障碍也需要一座桥梁去跨越,这座桥就是:生命之桥(思政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藏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为了保证被割裂的保护区动物的自由迁徙,投资15.4亿元沿线专设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桥梁下方通道,一座座桥梁跨越了人与自然的障碍,架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之桥。在知识点三:桥梁的分类中设计思政内容:大国之桥(思政2)——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以赵州桥为代表,为世界桥梁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武汉长江大桥揭开中国桥梁的近代发展史,今天,“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中国桥梁”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和承诺,是70多年来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建设技术的整体跃升,更是中华民族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环节。教学目标最终能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饱满,教学过程起着关键作用。教学过程设计见表1。

表1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设计图

(四) 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法、设问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雨课堂、短视频、图片、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设计见表1。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客观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教师反思教学和改进教学,教学评价也有助于监督和激励学生。课程思政下的教学评价要创新评价方式,一要考核是否完成了课程目标,二要考核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构建多元化、多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见表2。

表2 教学考核表

三、教学设计改革成效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通过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问卷调查等方式,结果表明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教学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利用五环节“思政”的教学设计对《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分类》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既掌握了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分类知识,又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提供保证,真正的将“学思双修”,同向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桥梁工程》专业课的全过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革策略

(一) 明确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双轨制教学目标,突出价值引领

高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了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第一步就是要有明确的思政目标,即实行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双轨制教学目标,目标中突出价值引领作用。在这样的目标下,才能创新教学设计,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同向同行。

(二) 围绕双轨制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在明确的双轨制教学目标下,一是深挖细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在挖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既能消除两张皮的现象,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科任课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学科任课教师对高校担任立德树人任务理解的深度与高度决定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推行的程度。高校学科任课教师需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夯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建设[5]。

(三)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课堂是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的阵地。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下专业课的需求。基于信息化技术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构建“融德于教、融道于教、融乐于教”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案例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比如腾讯会议,钉钉、群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手段。借助智能化助教平台,比如雨课堂,云课堂等实现学生手机签到、点名,布置作业、共享资源、展示成果等丰富教学手段。

(四) 紧密衔接教学过程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原则,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课前,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有高超的信息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政治素养,潜心备课,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中巧用活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课后,督促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五)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双轨制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高职院校可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来实现全面育人。评价内容方面,既考核学生专业技能,又要考核职业素养与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方面,注重专业学习效果,侧重思政素养的提高。评价模式方面,兼顾质量与数量。评价主体方面,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用过程性、终结性等考核方式。总之,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和科学[6]。

猜你喜欢

土建类桥梁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基于CAD三维设计的土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及实践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