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发挥党史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5崔巧玲
崔巧玲,王 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712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开展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干课之一。
一、“概论”课和党史的关系
党史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真理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不断达成自己目的的实践历程。党史就是党的奋斗史、思想史、自身建设史。之所以把党的思想史置于党史的灵魂地位,是因为党的思想指导党的奋斗和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奋斗和党的自身建设又丰富了党的思想。“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即党的奋斗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即党的思想史。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体系,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概论课的教学,需要上成党的理论史课、党史课,党史是高校“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概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创新思想和发展建设的道路,从而让学生在感悟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的根基中增强爱党、爱国之情。“概论”课同样是与社会实践、自身经历紧密相连的一门课程,其实质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联系发展的思维,把过去、现在、未来融汇贯通,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落实报国行,从而在多元社会思潮中树立制度、理论、文化、道路自信,在风险挑战面前守住底线、勇于攀登。综上所述,“概论”课讲的就是党史,讲的是党的思想史。党的思想史又离不开党的奋斗史、自身建设史。
二、“概论”课发挥党史育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也为“概论”课发挥党史育人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 学生通过“概论”课学习系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筚路蓝缕,形成了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50多种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续接,成为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党的精神谱系也理应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成为其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关键素材。在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学习中,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为民谋利、艰苦奋斗、甘于牺牲、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政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党的伟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 “概论”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中共党史即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党史是历史,但又有非常强的政治属性,是兼具政治性和历史性的一门学科。中共党史观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基本观点,即“党史观”。“中国共产党党史观就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学习党史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2]党史的双重属性决定树立正确党史观,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是“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党史观,即“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辉煌的成就鼓舞人,以成功的经验启迪人,以失败的教训警示人,以科学的规律引导人,以伟大的事业感召人”[3],看清现象背后的实质,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局部和整体。这就要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学习、宣传党史,把握好党一以贯之的主线和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主题,与歪曲、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用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眼光,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评析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有助于学生提高辨别善恶是非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国土安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理性判断能力,正确评价党史重要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崇尚英雄。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增强“四个”自信。
(三) 从伟人和革命者身上学到人生智慧
在“概论”课学习中,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的伟人有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学生不仅知道毛泽东如何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如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习近平如何让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历史,更深受其精神品格的影响。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信念至诚、意志至坚、决心至强、担当大任、成就大事等可贵品质、伟大人格感召着莘莘学子。学生从邓小平那里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他正确领导中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尤其是他自强不息、坚定信仰、执着追求,他的做人原则、处事态度以及怎样面对失败等精神和品质都将给学生以深刻地启发,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乐观地面对一切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广大青年学子的榜样。回顾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的艰苦经历为他的人生指明了航向,树立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作实事远大抱负。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是青年学生的人生领路人。引导学生尊重、敬仰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大力弘扬党史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之气,是“概论”课的应有之义。总之,讲好“概论”课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基础,通过讲清楚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讲清楚无数国之榜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三、“概论”课发挥党史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 “概论”课课堂是大学生全面、科学、理性地了解党史的重要途径
将党史教育作为“概论”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史教育铸魂育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概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围绕党的奋斗史、思想史和自身建设所展开的。通过“概论”课的讲授,要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同时树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因此,“概论”课要围绕党史,以叙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形式,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讲清楚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突出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使党的理论的体系化,实现融会贯通。将同一主题下的、出现在不同阶段的具体理论连接起来,体现党的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3.概论课发挥党史育人功能的理念转变。首先,由掌握知识转向改变学生观念。人生观由假恶丑向真善美转变;价值观由利已主义向为人民服务转变;学习观由掌握知识向塑造理想信念转变;幸福观由个人奋斗向集体奋斗转变。其次,由讲理论转向讲党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体会党的伟大;学习党的品格;积极向党靠拢。
4.感悟党史提升政治能力。党史教育是方式、是手段,最终的教育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等,学思悟透,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
党史教育素材丰富,知识体量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其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访老英雄和老革命、读红色革命故事、演革命话剧等形式,形成唱、观、访、读、演“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提高思政课的实践力和育人实效。尤其是传统“你说我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教学需要。在现阶段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讨论式、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自主学习、专题教学、案例分享等教学方法,增加热点辩论小组探讨的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能动性。如,教师在讲授晦涩难懂的理论时,可以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学生身边通俗易懂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理论深意;在讲授人物时,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和歌曲,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历史事实。
(三) 丰富并活化思想政治课中党史教育的实践形式
在讲好“概论”课的同时讲好党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党史,还要把党史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生活、阅历相结合,与时代热点、重点、焦点、难点紧密结合,借助重大纪念日活动,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如: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设计党史知识普及性活动;利用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举办红歌比赛、演绎革命情景剧等,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激情和热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老师编写《“党史育人”简明读本》等专用教材,并作为必修课覆盖到全校所有分院,推动党史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班会”。与此同时,众多的社会公共纪念空间也可以作为党史教育的实践基地,传承红色文化。教育者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红色纪念馆,定期去烈士陵园扫墓等,在情景式场景中开展沉浸式党史教育。“概论”课教师应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与党史有关的教研活动,引导学生观看《觉醒年代》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围绕观后感开展主题交流讨论活动;带领学生走访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做过突出贡献的老红军、老战士以及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等,以口述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党史、了解革命传统、了解新时代党的战略布局,从而感染和带动青年学生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习党的优良作风,争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四、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历史定力,提高政治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