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高中英语新教材语篇教学编排思路与活动设计

2022-01-07杨延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篇语言思维

杨延从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1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彰显实践性、关联性与综合性等特点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三环节英语学习活动,整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语言技能深入分析不同题材与体裁的语篇,在解读、赏析与探究语篇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产出个人观点、态度与价值观念,同时通过优化提升学习策略,提升语言输入与产出的实际效果,最终实现自身的主动与可持续发展[1]。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分析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特点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对英语所秉持的观念与看法。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活动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英语学习通过活动聚焦语言技能,夯实语言知识,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以及提高学习能力[2]。实践性、关联性以及综合性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实践性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设计上描述、阐述与分析语篇知识结构,在新语言情境下综合运用语言技能,提升语言交际能力[3],有助于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合作、自主与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自主发展。关联性一方面指活动内容在主题意义的引导下,将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以及说、写等表达性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体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的渐进性活动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综合性强调教师在设计英语学习活动时,应注意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深度整合,从而避免教学内容出现碎片化或分段化的不良倾向。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推进路径

教师立足语篇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重点考虑学习理解、运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三类活动在语篇教学中的比例与作用,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提炼语篇意义,即挖掘语篇在促进学生思维、阐释文化内涵、提炼优秀文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积极意义。英语学习活动观三类活动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见表1)。

表1 英语学习活动观三大活动类型分析

学习理解类活动旨在运用识记与理解导向作用的展示型问题,引导学生打开主题语境之门,激活语篇语义图式,铺垫必要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取新知,理解语篇语义,融通信息脉络,助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建构新知。运用实践类活动旨在通过设置应用与分析导向的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与语篇要义,展开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等交流活动,内化与运用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迁移创新类活动旨在利用综合与评价导向作用的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推理与论证语篇内涵、作者意图与价值取向,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进行多元思维,助力学生将能力转化为素养。

二、新教材语篇教学编排思路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聚焦读与写的有机融合,关注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乃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以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在继承旧人教版教材的“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编写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主题意义探究与活动设计,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统整在主题语境的框架下,形成了“主题—功能—结构—活动”的编写思路,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活动设计以语言运用为目标,将语言知识学习、阅读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思维能力提升、价值取向判断、阅读策略应用等要素整合起来,凸显了综合性、关联性与实践性特征。例如,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The Internet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是一篇记叙文,其语篇标题是“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主标题表示结果与状态,副标题指明了话题范围,强调了互联网的作用与意义,标题揭示了语篇的主题意义——人们因互联网而联结、改变,而最终变得强大。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了主人公合理使用网络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故事后,教师设计了基于“思考—结对—分享”(Think-Pair-Share)的“反思个人网络行为”主题活动,活动过程中先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问题,再组织学生两两结对,通过讨论与补充,比较主人公与个人的上网行为,反思互联网使用的利弊,理解凡事均有两面性,要学会理性看待问题。最后鼓励学生将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以语篇为依托,凸显主题意义探究

Reading and Thinking与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侧重主题语境的创设与主题意义的探究。单元内容均围绕一个大主题展开,每个板块内容的小主题都服务于单元大主题。语篇的选材既关注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也考虑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与意义。例如,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主题是Sports and Fitness,以大主题“体育与健康”为引领,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块设置了语篇“邀请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运动”。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设置了语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块设置了语篇“运动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精神”。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设置了语篇“构建积极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理解真理。这一系列语篇,从了解体育项目、体育赛事与体育精神,到论证体育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在单元语篇的主题意义探究过程中,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领会了体育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以思维为引领,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与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与水平[4]。发展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它彰显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Reading and Thinking与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侧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涵盖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等各类思维技能。例如,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主题是The Internet,围绕“互联网”这一个大主题,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以“创办网上社区”为主题,讲述了年逾五旬的失业女教师Jan Tchamani不但使用互联网改变生活,而且帮助其他老年人上网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感人故事。在阅读教学环节中,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绘制文本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整合文本信息的综合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后拓展活动,讲述自己的网络故事,反思网络与自身的关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训练其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以文化为载体,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教材不仅聚焦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也介绍亚非拉等国家的文化。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会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进而培育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History and Traditions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以“通过历史了解一个国家”为主题展开,学生通过阅读英国历史的简要发展进程,了解英国地理、社会与文化概况,深入思考历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并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以“描述喜欢的地方”为题,学生学会从一位旅行者的角度,描绘爱尔兰乡村的美丽景色与风土人情。爱尔兰乡村以景色优美清新、颇具历史文化特色而著称,这段描写与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所介绍的英国伦敦等城市的历史文化景点相得益彰,较为完整地刻画出将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的欧洲文化特色。在随后的过程性写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国内熟悉的或历史悠久的身边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并了解其相关历史文化传统,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五)以策略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是学生优化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与能力[5]。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设计了显性的学习策略小贴士位于阅读活动旁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与领会各种学习策略均在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例如,获取关键词信息、辨别文体特征、预测文本大意、揣摩作者意图、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等。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安排了范文与详细的过程性写作步骤,内容包括文体分析、修辞鉴赏、写作任务、写作框架和评价建议。它不仅为学生搭建写作框架,而且注重写作认知和控制策略的发展。读与写两大板块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任务链”,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地调整和组合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从语言输入、语言内化到语言输出的螺旋式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发展过程。

(六)以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而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言知识,其中词汇与语法两个项目在文本解读中起重要的奠基作用。首先,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注重词汇的重复与运用,在阅读之后,设计了专门的词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与使用语篇中的重要单词和语块。其次,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与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均让学生初步感知单元目标语法结构的使用,并在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板块归纳单元目标语法、发现其结构规律,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解与内化目标语言,最后在Reading for Writing以及Project等板块综合运用、巩固与拓展所学语言知识。当然,“看”作为新界定的一项语言能力,其内容涵盖了视频、动画、图片、图表、标识等。因此,阅读板块均增加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插图、图表等,单元的末尾还设置了Video Time板块,安排了完整的视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新教材语篇教学活动设计

Ellis(1999)指出,创设真实与动态的主题语境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并顺畅地表达语言[6]。深化语篇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首先,教师在把握好主题意义的基础上深度解读文本。其次,教师整合学习内容,设定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再次,围绕教学目标推进语篇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索主题意义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与学习能力。下面以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What’s in a name?”为例,从英语学习活动的角度分析语篇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深度解读语篇

教师要立足语篇整体教学出发,围绕主题、内容、文体、语言以及作者五大维度深度解读文本,把握主题意义,梳理文本脉络,挖掘文本内涵,分析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段,以利于深入解读语篇。

1.主题与内容

本单元的话题是“历史与传统”,语篇主题是“Learning about a country through its history”,学生通过阅读英国历史的简要发展进程,初步理解英国地理、文化与历史概况,并深入思考历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语篇清晰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学生按照时间主线梳理与建构结构化知识,并由此深挖语篇内涵,巩固内化与运用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转化为语言能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2.文体与语言

本语篇属于叙事性文体。语篇标题What’s in a name?通过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英国诸多名字的思考,帮助学生聚焦语篇的主题意义与文本内容。课文插图展示了英国行政区划图,有助于学生辨别地图的类型、功能以及图标的含义。从语篇语言看,难度适中,通过采用the 16th century,the 18th century,the 19th century,the 20th century等“时间线索”勾勒出英国的历史与文化变迁,增强了历史“画面感”,使用belong to,leave behind,enter into,date back to,keep your eyes open等动词短语等体现叙事的“说服力”。语篇主要时态是一般现在时,重点学习与掌握过去分词作定语与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3.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对英国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等方面展开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概况的意义。基于上述解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即通过深度梳理与归纳信息,引导学生理解英语语言就是在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中产生的,也富有鲜明的英国多元文化特征,因此学习英语务必要了解英国文化,了解英国文化也会促进英语学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彰显学生深度学习过程,彰显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大维度,体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相互融合、渗透和发展[7]。基于语篇的深度解读与对学情的把握,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获取与梳理英国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地理与组成概况等;

(2)概述与提炼英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简要进程,借助语义逻辑图式清晰地呈现结构化知识;

(3)分析与推断英国传奇发展史的原因,围绕语篇主线进行语篇重构,形成个人观点与评判;

(4)梳理与推断语篇的脉络结构、文体特征、写作手法等,并借助语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项目式学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做到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彰显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1)感知与注意活动

活动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地图,辨别地图的类型、功能与图标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讨论展示型问题“Look at the map,can you tell what type of map it is?”学生通过“看”不难得出答案:It’s an administrative map。教师进一步追问“What do the different symbol (icons,circles,spots) and colors stand for?”让学生在了解地图类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功能,即小圆圈代表大城市,红色实心圈代表首都,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区域(王国)。为加深学生对地图及其作用的理解,教师继续提出两个展示型问题:“Can you quickly find the capital of the UK on the map? Give your reasons.”“How many parts(countries) can you see that make up the UK?”同时,为引领分析学生语篇标题的字面意思与蕴含意义,教师呈现了语篇标题与第一段首句并提出以下问题:“What might ‘a name’ here refer to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UK from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sentence? Raise question.”学生根据标题与首句内容提出问题,预测语篇大意。该活动有利于验证学生与语篇的信息差,构建语篇图式。

(2)获取与梳理活动

这类活动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进行初步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包括语篇的文体特征分析、获取文本大意,获取语篇细节信息,梳理语篇的主要观点、主线与脉络等。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内容提出问题,丰富、补充并建构对主题意义的认知。学生通过4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分别提出如下展示型问题:What’s the full name of the UK? What was the amazing history of the UK?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What type of writing is the passage? 通过学生整体细节阅读与验证,获取英国的基本信息,也验证读前预测是否正确。例如英国全称、英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简要进程、研究一个国家历史的优势等。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的问答,诊断教学目标(1)与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3)概括与整合活动

这类活动旨在概括与整合语篇中零散的信息,便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涵盖了概括语篇整体信息,运用思维导图或思维地图构建语篇结构化图谱,形成思维可视化,为接下来的语言内化(intake)做准备。

教师进一步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What was the amazing history of the UK?”细化为“A.How was the UK developed? B.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countries of the UK? C.What’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UK?”等三个展示型子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问题A与问题C同属于同一个问题,即探究国家形成与历史发展沿革。同时,引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分组提炼、整合语篇信息,画出思维导图,确保教学目标(2)的达成。

2.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

(1)描述与阐释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聚焦主题,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文化文本中获得的结构化信息所开展的表达、描述、解释与阐释等交流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How was the UK developed?这一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英国的行政图,分别描述出其四大组成国家(country)。再阅读语篇第二段,追问参阅型问题“What is the writing clue of the text?”让学生了解语篇通过时间顺序(time order)梳理出英国的形成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所使用的陈述历史的词块:in the xxth century,was joined to,was added to,broke away from,resulted in,is referred to as...,促进学生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与语篇信息,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阅读策略,例如复合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或由firstly,later,finally等衔接词(句)导出词义,也可用列举方式,如使用for example,such as等引出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在阅读过程中点拨并诠释阅读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与判断活动

这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区分观点,分析人物特征与性格特点,理清语篇主题与细节之间的关系,分析语篇的逻辑语义关系等。该活动聚焦下列主题:Why did the UK have such an amazing history?(分析)Why should we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UK?(判断)

上述参阅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与判断英国传奇的发展史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进而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与传统文化对了解一个国家重要性。在阅读策略指导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时间线索理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事件、结果与影响,并上升到审辨性思维的高度来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

(3)内化与应用活动

这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内化吸收新学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后,围绕语篇主线进行复述、语篇重构,或就语篇主要观点展开辩论与讨论等,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语言输入要顺利地过渡到语言输出,语言内化(intake)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设置参阅型问题:What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UK?来复现语篇中关于英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沿革的词块。同时,通过提出:Why would you describe it in this way,引导学生明晰英国的发展史就是文化的融合史以及版图的变迁史,真正理解“the United Kingdom”的真正内涵。学生参照历史与文化发展线路图内化与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学会流利地转述语篇内容,形成个性化观点与自我评判。

3.超越语篇的创新与迁移类活动

(1)推理与论证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依托语篇做出适度的推理与迁移,并学会论证个体推断的合理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涵盖了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语篇中找出线索;推测语篇的深层次内涵;预测故事的结局并阐述原因等。

教师适时提出两道评估型问题组织学习共同体讨论:Why is it important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country before visiting it? What important things should foreign visitors know about before they come to China?教师设计了“思考—组团—分享”(Think-Group-Share)的活动形式。做活动时,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把全班分成八大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组讨论。组员们集思广益,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

(2)批判与评价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布鲁姆认知目标体系中的高阶思维能力,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侧重分析与评价语篇中的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涵盖了评价主要观点并阐述原因;谈论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与看法;分析与评价语篇的文体特征与写作特点等。

鉴于此,教师提出三道评估型问题:Why is the passage titled “What’sinaName”? How do the details support the title in the expository writing? 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 and show us the inner logic?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的脉络结构、文体特征、写作手法等,提升学生对语篇逻辑语义关系的批判性思考。

(3)想象与创造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整合应用所学语言、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活动涵盖了语篇的读后续写;基于相同主题创编新故事;完成仿真的海报、广告设计等,实现教学目标(4)。

教师将全班分成两组,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分别完成一项项目式学习。任务1:假设美国姐妹学校代表团来学校访问,学校选派学生代表与代表团成员交流。请参阅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表达法,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传统与文化,并坦言学习历史对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任务2:假如你的一位外国笔友近期来信,说准备来中国旅游。请在回信中向他们简要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等,供他们制定日程安排参考。

两大项目式学习任务指向问题解决,要求学习者具有结果导向意识,发挥团队集体协作合力,以特定文字作品为具体任务,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谋篇布局、信息梳理、数据分析、创意制作,形成汇报提纲与汇报文本。各小组呈现汇报成果后,教师提供评价量表让各小组进行自评,教师与其他小组成员通过提问或表达感受,深化交流与评价,促进学习者信息收集能力与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优化阅读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在语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Hughes(2011)指出,制定并应用预设性与过程性评价标准来评价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8]。将评价过程从“检查”向“引导”转变,使师生对语篇教学的教、学、评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师开展语篇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表,引导学生对照量表评估学习过程,检测自己对学习任务的达成度,进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

引导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从“教”向“学”转变,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直至“我能学”转变。师生可以共同研发评价量表并以此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教材语篇教学编排与活动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深入研究语篇,优选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以英语活动学习观的视角融合语言、思维与文化于一体的语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聚焦主题意义,习得语言知识,训练阅读技能,解构语篇语义,挖掘文化内涵,表达个人观点,发展思维品质,提升价值品味,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猜你喜欢

语篇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