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对骨科围术期预防感染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1-07丛亮亮陈小刚邢建辉陈智鹏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围术骨科抗菌

丛亮亮,陈小刚,邢建辉,陈智鹏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中医院骨科,江苏 如东 226400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节奏加快,除更优质的生活质量外,同时也伴随高频意外发生。交通事故、跌倒、高空坠落、钝物击打等发生,增加了骨科疾病的发病率[1]。另外随着年龄增长,骨质中钙的流失导致骨强度降低而变脆,加重了病情的紧急性及严峻性。临床骨科病例的增加也使骨科手术越发成熟,现有多种手术方法具有良好效果[2-3]。但因手术具有创口较大、对软组织具有一定伤害等因素,导致术后极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疼痛感及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选择合适的杀菌抗感染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常规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同时适应于多种病症,但不正确的使用方式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抗感染失败[5-6]。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处于围术期的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特开展以探究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对骨科围术期预防感染及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行骨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抽签规则,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58.13±4.68)岁。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42~80岁,平均(57.61±5.05)岁。纳入标准:①无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缺损者;②临床病历完整且清楚,为该院骨科围术期患者;③治疗前无抗菌药物治疗史。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等者;④对治疗抗菌药物有过敏史或其他不适宜该研究所涉及治疗药物者。研究前,相关负责医师均就涉及对象针对医疗过程、预期结果进行了详细诠释,获取对象信任了解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上报该院伦理委员会并征得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治疗,并依据骨科I类手术切口围术期常规用药方法予以用药。同时为患者提供常规用药指导,予以一定量的口服抗生素(四环素,国药准字H44020690)口服0.25~0.5 g/次,1次/6 h;吡哌酸片(国药准字H31021225)口服1~2 g/次,1次/d预防炎症及感染。观察组给予干预性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尼西钠,国药准字H20064578)加入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措施如下:①成立专人小组,根据相应抗菌药物指导性文件及专家临床经验,制定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并根据该院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制订干预性用药计划。治疗期间用药标准严格按照指导计划进行。②邀请临床药师定期参与讨论会议并参与用药方案的制订,并对用药标准、用药类别、用药剂量及时机等多方面细节进行把关,对合理用药起监督作用;定期举办专项培训,对科室成员进行用药安全的知识讲座,对用药疑问进行详尽解答,协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以保障科室成员在治疗期间均能谨慎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使用依从性。③相关部门定期对用药安全规范性进行检查,并就检查内容进行详尽反馈,对符合标准的方面予以肯定奖励,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并将问题予以院方进行反馈,并作出相应惩罚。科室就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并予以分析,并针对性制订改进方案。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比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呕吐、腹泻、出血、头晕,并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②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情况,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个数(WBC)及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③依据患者自身感受,采用发放填写问卷形式统计对象治疗满意度情况,计算并统计两组治疗满意率,满意度细分为3个级别,即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 评定标准

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呕吐+腹泻+出血+头晕)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根据患者自身感受可对治疗情况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类,治疗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炎症因子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指标均大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时间CRP(mg/L)TNF-α(pg/mL)WBC(×109/L)IL-6(pg/mL)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值P值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值P值治疗前33.72±5.15 32.89±5.07 8.28±1.01 8.34±1.06治疗后0.820 0.414 15.11±5.85 9.31±4.73 5.506<0.001 87.52±9.75 88.02±9.44-0.263 0.793 69.28±7.42 41.65±7.12 19.188<0.001-0.293 0.770 13.11±1.63 10.02±1.33 10.489<0.001 284.17±17.66 284.37±17.39-0.058 0.954 231.72±13.64 161.56±13.77 25.851<0.001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92%)显著低于对照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满意率 (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satisf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围术期是指从手术准备开始至手术结束一段时间内的一个周期,围术期进行有效杀菌抗炎抗感染措施对手术的有效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围术期的抗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在手术前的预防,手术实施中的措施,以及手术后的护理[7]。目前临床骨科手术需求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除手术过程操作技术外,抗感染治疗也决定手术的成功与否。因手术过程中存在器械影响及对软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并形成开放性创口等综合因素,若不进行有效抗菌措施,则可造成创口感染,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患者会承受更大程度痛苦,并大大增加治疗难度[8]。合理应用抗菌药能有效起到预防感染控制炎症效果,并且不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控制药物治疗成本及治疗时长[9]。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药物使用规范的重视,整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结果仍有待提高。合理用药主要需要注意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及持续时长等方面[10]。该研究即对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对骨科围术期预防感染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探究。

TNF-α、IL-6为机体内自主免疫中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其中TNF-α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炎性介质,其主要功能为激活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除此之外能对机体代谢活性进行调节并同时诱导合成和释放其他细胞因子[11]。WBC是机体内白细胞数量,当发生白细胞增多时,说明机体存在一定的炎症反应。IL-6在机体内主要起调节多种细胞生长及分化功能,特别是当机体收到外界免疫原刺激时,能有效启动免疫应答,通过诱导B细胞分化及抗体产生,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对机体抗感染免疫通路发挥功能有重要作用[12]。CRP是一种当机体受到感染或出现组织损伤时血浆中呈现急剧上升趋势的一类蛋白,主要通过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以及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起到免疫保护作用[13]。通过使用ELISA法对患者空腹静脉血中炎症因子浓度的检测能有效反应机体是否处于感染状态。大量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急性炎症或手术创伤后数小时内炎症因子水平会成倍增加而远高于正常值,而通过有效药物的干预,则能迅速恢复至正常值[14]。

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并使患者承受更多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成本,因此围术期的预防护理显得极其重要[15]。医院应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对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的使用、药物的使用时间等进行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等重要内容进行相关培训,并在培训后予以检查,确保科室相关人员均完全掌握。院方应加大整治力度,尽可能拒绝该类问题的出现[16]。有研究表明通过围术期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药品使用种类不规范的概率,并且用法用量能有效按照说明书标准执行;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控制了无适应证用药情况的发生,降低了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概率,进一步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17]。

饶智明等[18]学者研究结果提示,予以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降钙素原(0.28±0.05)png/L;中性粒细胞(62.53±2.47)%;白细胞(5.28±1.74)×109/L;CRP(9.22±1.16)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2.48±0.52)png/L、(67.46±2.47)%、(8.25±1.55)×109/L、(12.96±2.33)mg/L;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治疗满意度(96.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而依据该次结果所示,治疗后,观察组CRP(9.31±4.73)mg/L、TNF-α(41.65±7.12)pg/mL、WBC(10.02±1.33)×109/L及IL-6(161.56±13.77)pg/mL均大幅度低于对照组(15.11±5.85)mg/L、(69.28±7.42)pg/mL、(13.11±1.63)×109/L、(231.72±13.64)pg/mL(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92%)显著低于对照组(15.69%)(P<0.05);且观察组治疗满意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39%)(P<0.05)。结果充分说明了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骨科围术期患者各项炎症水平指标,且能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及提高治疗满意度。该次结果也与饶智明等学者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性,进一步应证了该研究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干预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围术期感染、出血、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有效控制CRP、TNF-α、IL-6及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治疗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围术骨科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