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022-01-07钱嵘嵘陈圣柏唐毕峰周宛建
钱嵘嵘,陈圣柏,唐毕峰,周宛建
江苏如皋市博爱医院疼痛科,江苏 如皋 226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属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与患者椎间盘突变、椎间纤维组织破坏受损、髓核突出导致神经受压迫所引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行为能力[1-2]。椎间盘突出症现已成为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3-4]。临床中针对该症多予以手术及保守治疗方式,而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属于“骨痹”范畴,病因为劳伤筋骨、风寒入侵、气血痹阻,因此应以补肾壮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5]。大量国内研究印证了针灸能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故该方法也已成为临床典型的保守治疗方式之一[6]。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电子病历随机抽样(红蓝球)规则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9.32±10.01)岁;病程2~10年,平均(3.57±1.28)年。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8.94±9.87)岁;病程1~11年,平均(3.61±1.34)年。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临床病历清楚完整者;③无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缺损者。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②骨质疏松者、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研究涉及内容、过程、预期结果均呈报于该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研究前均由相关责任医师对患者家属予以了详细的医学诠释并获得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电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依据中医针灸穴位标准进行取穴,对即将施针处皮肤常规消毒,选穴后垂直刺入电子针(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35 mm×40 mm;批次代码212002),之后连接电子针疗仪[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注册证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70611号]进行治疗,持续治疗30 min,1次/d,以14 d为总疗程。
观察组则予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1次/周:第1次治疗位置为关节突关节囊及骶骨背面,具体包括:①体位:俯卧位,腹部垫软枕。②布点:脊柱后正中线上,棘间左右各旁开2 cm布10点,为第1排;在此10点外侧1 cm处每两点之间均匀定1点,共8点为第2排。③消毒: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2遍。④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⑤针具:选用直径0.7 mm的3号内热针。⑥针法:第1排针法:从上述布点部位垂直皮肤进针,经皮肤、皮下、胸腰筋膜、竖脊肌、多裂肌、关节突关节囊,直达关节突关节、骶骨背面;第2排针法:从上述布点部位垂直皮肤进针或与皮肤呈30°角垂直脊柱后正中线进针,经皮肤、皮下、胸腰筋膜、竖脊肌、多裂肌、关节突关节囊,直达关节突关节、骶骨背面骨面,第2排的进针深度以第1排为准。⑦加热:针柄连接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注册证编号鲁器械注册准20172270321),42℃恒温加热,时间20 min。治疗结束后 拔出全部内热针,局部按压止血3 min,碘伏消毒1遍。第2次治疗位置为骶髂关节及髂骨内侧缘:①体位:俯卧位,腹部垫软枕。②布点:沿髂嵴最高点、路骨内侧缘、路后上棘与第4骶后孔的弧形连线内侧缘0.5 cm处每隔1 cm均匀布1点,为第1排;在第上排内侧1 cm。
1.3 观察指标
比对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临床效果依据临床表现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级别。显效:症状与疼痛感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肢体活动与灵活性恢复正常,患者生活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与疼痛感大幅度缓解,肢体就一定幅度内正常活动,生活呈小幅度受限;无效:症状、疼痛感、肢体灵活度无变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相关临床指标涉及腰椎疼痛(VAS)评分、腰屈曲范围以及腰椎功能(JOA)评分3项,腰椎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仿评分法,分值0~10分,即“无疼痛”至“极疼痛”,其中0分即无痛;3分以内代表轻微疼痛,可忍受;>3分且6分以内代表强烈疼痛感,但仍能忍受;6分以上则代表剧烈疼痛感,无法忍受。腰屈曲范围则依据具体测量计算,测量患者放松时中指指尖距地距离和最大程度向前弯曲脊柱时中指指尖距地距离,取两数据差值的绝对值作为腰屈曲范围。腰椎功能依据JOA评分法予以评价,评分项目分别涉及主观症(腰痛程度、下肢痛麻程度、步行能力),临床体征(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ADL),评分范围为0~29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功能障碍越低。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3项相关临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腰屈曲范围及腰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3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3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时间VAS评分(分)腰屈曲范围JOA评分(分)对照组(n=46)观察组(n=46)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值组间治疗前P值组间治疗前t值组间治疗后P值组间治疗后6.41±1.35 4.93±0.85 6.42±1.37 3.36±0.62-0.035 0.972 10.121<0.001 3.10±0.61 7.34±0.68 3.08±0.59 8.45±0.73 0.160 0.873-7.546<0.001 8.65±3.21 15.55±4.06 8.59±3.30 21.94±4.24 0.088 0.930-7.383<0.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疾病或外伤导致的常见疾病。疾病多由椎间盘变性与纤维破裂导致髓核突出所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髓核大多压迫了马尾神经或神经根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肢体痛感强烈等临床症状[7]。随着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病情逐渐加重,长时间的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下肢肌肉乏力、萎缩,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能力,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下滑[8]。除遗传因素外,腰部姿势不正确、受寒受潮、孕妇妊娠等都可以诱发腰椎间盘退变。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一类疾病[9-10]。
针对该症临床上一般推荐手术与保守两种治疗方式,但由于手术均为有创操作且费用较高,大部分患者会采取保守疗法,如腰椎牵引、药物对症处理等常规方法[11]。随着中医不断普及与推广,中医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12]。针灸疗法为典型的非手术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该法传承古老、历史悠久、历久弥新。《医学启源》中有提及:“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针灸疗法即根据其理念,以针刺穴,配合一系列手法,打通病体堵塞经脉,调节人体的“气”回到正常循环,恢复人体健康[13]。在现代医学进步的基础上,针灸疗法也在不断改进。如早期的温针灸法在前人不断地探索尝试下,已发展成为如今临床疗效较优的内热针疗法[14]。内热针疗法即在针灸疗法的基础上,采用特制的针进行刺穴治疗。早期使用针具为传统银质针,但针体较粗、不能保持恒定的温度、患者疼痛感强。后针具经现代技术改进,制成以钛合金材料作为针具主体并内置发热芯片的内热针[15]。内热针规格多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针具;可控制发热芯片温度,直达病灶进行治疗;主体材料兼具硬度与韧性,持续推入肌肉也不会被折断。但内热针疗法选取穴位并非常规穴位,而是以宣蛰人的软组织外科学解剖定位为参考,选择特定压痛点,这些压痛点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痛处附近形成区域,准确治疗[16]。内热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为“去痛致松、以松治痛”,针体刺入穴位时,内热针释放热量,缓解穴位周围肌肉僵硬,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松弛肌肉的目的。当肌肉松弛后,该部位也不再僵硬疼痛[17]。
张丽霞等[18]学者就其研究中,将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分为内热针组与电针组,结果提示,内热针组临床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电针组(82.61%),且内热针组JOA评分(24.35±7.38)分、VAS评分(3.70±1.77)分以及LFR(8.27±0.84)均明显优于电针组(18.17±4.04)分、(5.00±1.68)分、(7.26±0.63)。该研究中,运用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2.61%)(P<0.05);观察组VAS评分(3.36±0.62)分低于对照组(4.93±0.85)分,腰屈曲范围(8.45±0.73)及JOA评分(21.94±4.24)分大幅度高于对照组(7.34±0.68)、(15.55±4.06)分(P<0.05)。结果充分提示了该方法较常规电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理想,且在改善患者疼痛、腰部屈曲范围以及腰椎功能恢复上均具明显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与张丽霞等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印证了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综上所述,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针灸疗效更佳,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