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肺动脉造影检查在基层医院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2022-01-07郭年君
郭年君
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宜兴 214221
肺动脉栓塞属于临床心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指因内源或外源栓子造成肺动脉或其分支堵塞造成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临床归纳总结较为常见的肺动脉栓塞类型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均造成不良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万成年人群中,超过110例患肺栓塞疾病,且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不断改变,肺动脉栓塞患病率呈同比升高趋势[1]。目前该疾病已成为常见血管疾病之一,排序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肺动脉栓塞患者症状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一般早期患者无症状,因此十分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问题,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重视肺动脉栓塞诊断至关重要。传统CT技术、MRI技术扫描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一般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诊断方式,且操作难度较高[2]。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技术的推广与完善极大程度提高了肺动脉栓塞诊断效果,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安全、结果准确,影像清晰,备受认可。该文针对2011年7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研究,归纳总结MSCT诊断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诊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进行研究,男56例,女2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2±4.1)岁;其中48例患者主诉有胸痛、胸闷感,22例患者表现呼吸急促,12例患者表现呼吸困难,24例患者伴有咳嗽、咯血表现。据调查,5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3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4例患者合并下肢静脉栓塞。纳入标准:①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确诊为肺动脉栓塞;②均知晓该次研究具体内容,同意配合参与诊断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肺组织病变患者;②诊断3个月内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③抵触配合研究患者。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CT仪实施扫描。实际检查时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先对上半身予以定位影像扫描,再针对肺部实施针对性扫描,范围控制在肺尖至肺底的整个肺部;CT肺动脉造影范围则由主动脉弓水平面开始,直至肺静脉下缘2 cm平面为止。设备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350 mA,扫描层厚设定为1 mm,层间距0.5 mm,螺距设定为0.891,矩阵重建设定为512×512。造影剂选择碘海醇,试剂规格为350 mgI/mL,给药总剂量控制在60~80 mL,经肘静脉高压注射泵给药,速率设定为4~5 mL/s,注射完后用30 mL生理盐水冲洗。扫描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为100~150 HU,感兴趣区设定在肺动脉干。将获得的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容积重建、血管内窥镜等技术重建3D模型。
1.3 观察指标
计算MSCT诊断肺动脉栓塞检出率,归纳总结患者肺动脉栓塞病灶位置及MSCT影像征象表现。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MSCT诊断检出率统计
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MSCT诊断,78例患者确诊,检出率为97.5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金标准诊断结果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SCT诊断检出率统计[n(%)]Table 1 Statistics of MSCT diagnosis detection rate[n(%)]
2.2 栓塞位置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80例患者共累及肺动脉428支,其中包含4支(0.93%)肺动脉干,5支(1.17%)左肺动脉主干,8支(1.87%)右肺动脉主干,75支(17.52%)叶动脉及235支(54.91%)段动脉,另外101支(23.60%)亚段动脉。
2.3 MSCT诊断征象表现
患者MSCT直接征象显示,115支肺动脉呈中心型充盈缺损影,占比26.87%,栓子与血管腔呈平行状态,于中心位置呈竖条状,患者可见明显对比剂环绕表现,呈“轨道征”。154支肺动脉呈偏心型充盈缺损影,占比35.98%,栓子处于血管壁处,同时可在周围管腔内发现对比剂。101支肺动脉呈附壁型充盈缺损影,占比23.60%,栓子在患者血管壁上呈现无规律排布状态,多数基底与血管壁相连。58支肺动脉呈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影,占比13.55%,栓子动脉断面呈低密度影,同时周围未见对比剂。
患者MSCT间接征象显示,21例患者肺密度减低,占比26.25%,患者肺部纹理较为稀疏,且变细,形态较为模糊;23例患者可见明显“马赛克征”,占比28.75%;14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表现,占比17.50%。22例患者可见肺动脉高压表现,占比27.50%,可明显发现患者主肺动脉及左侧、右侧肺动脉出现扩张表现。
3 讨论
根据国内临床统计显示,每年我国新增肺动脉栓塞人群数量均在数十万以上,且近10年患者增长率较之前上升了6倍以上,其中≥65岁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在1%~2%[3-5]。同时根据对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尸检报告显示,其中25%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动脉栓塞症状,且生前未确诊者占据其中75%以上。肺动脉栓塞患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病死率可以达到20%以上,如采取科学的治疗干预则可下降至8%以下,且越早确诊越有利于临床治疗。目前针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多推荐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磁共振、螺旋CT、血管造影等多种方式,其中MSCT诊断的敏感度可以达到85%以上,而特异性更是可以达到95%左右,尤其对于中央肺动脉存在栓塞的患者诊断准确率更高[6-7]。临床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视为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这种检测方式属于典型的有创性诊断技术,需要实施血管置管操作,检查后并发症率相对较高,加之其对于血管重叠度较高区域的分支血管栓子显示度的限制性较强,且如患者为急性肺动脉栓塞也不使用这种诊断方式[8-9]。
EBCT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其优势在于扫描时间短,影像清晰度高,患者呼吸时肺部移动产生的伪影相对较少,也被各国医学界所认可。但随着现代MSCT技术的日渐成熟,从技术和诊断指标上均明显优于EBCT。根据大数据研究显示,EBCT与MSCT诊断动脉栓塞效果无明显差异,且EBCT设备的购置成本相对较高,这也从侧面提升了应用时产生的医疗成本,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因此相比于MSCT的实用性差距明显[10-11]。MSCT是在螺旋CT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其不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图像的清晰度,且扫描速度快,范围大,1次长距离的螺旋扫描即可获得丰富的影像数据。根据临床研究显示早在20世纪末阶段MSCT技术针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敏感度即可达到75%~100%,特异性可达到80%~100%[12-13]。
MSCT对于段及段以上肺动脉可以清晰显示,且针对大多数亚段动脉也能够确保清晰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在针对亚段肺动脉扫描时,可利用1 mm或以下层厚给予扫描,显示率可以达到95%左右,而针对5级分支动脉的显示率也可维持在75%左右[14-15]。由此可见,MSCT对于亚段以上肺动脉显示率较好[16-17]。
实际诊断时可发现肺动脉栓塞的累及范围通常较大,可能会延伸至左右两侧肺动脉的主干、亚段分支等。其中肺动脉干受累及的情况相对较低,而这与主动脉血流速度较快有关,由于肺部栓子体积往往相对较小,在主动脉内停留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栓塞病灶位于右侧肺叶的概率高于左侧,位于肺下叶的概率高于上叶,而肺中叶或舌叶部位则概率较低,这是由于中叶、舌叶内的动脉血管内径较窄,且多为平行横向生长,栓子不容易进入此类血管,且采取CT轴面扫描时也很难显示[18]。垂直走向的血管内栓子更容易进入,其中以下叶肺动脉为主,因此病灶位于下叶的概率相对较高。另外如段及以上的动脉出现完全型充盈缺损的情况时,则在该位置的远端多含有梗死病灶。
利用MSCT诊断肺动脉栓塞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且属于无创诊断技术,整体安全性更高,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所在位置。既往CT肺动脉血管造影时,往往无法准确确定肺动脉内造影剂峰值时间,加之肺动脉自身循环时间较短,因而成像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MSCT下则可有效保证肺动脉内造影剂的相对浓度,且最大程度控制造影剂的用量,降低假阳性的发生率[19]。同时MSCT的空间分辨率能力较强,可准确显示病灶空间位置、组织密度等,提升了影像的精准度。加之MSCT下还拥有多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容积重建、血管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在后期处理影像时可获得多角度的数据,降低了误诊概率,增加了立体感,即便对于细小分支也能够清晰显示。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通过MSCT诊断,检出率为97.5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率10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高安生等[20]研究结果MSCT检出准确率93.55%与PE诊断准确率9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一致。由此证实MS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极高准确性。该次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包括研究所选择患者数量较少,同时未针对健康者与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影像征象进行对比等,后续研究将扩大患者数量,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对比探讨患者MSCT影像表现差异,丰富研究内容,提高研究广泛性。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可利用MSCT肺动脉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疾病,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影像清晰,可为临床疾病鉴别提供可靠影像支持,提倡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