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上肢瘫痪临床观察
2022-01-07刘海朋朱洪山李树强薛孟周
刘海朋 朱洪山 李树强 夏 彬 朱 宁 吴 睿 薛孟周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脑梗死的病死率在逐渐下降,但脑梗死的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由于上肢动作精细且复杂,脑梗死后上肢功能的康复一般较下肢困难,55%~75%患者会遗留上肢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自理能力。如何有效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传统康复技术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强制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针对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型康复技术,通过限制健肢的活动,强制增加患肢的活动,克服“习得性废用”的发生,从而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2]。CIMT 已逐渐应用于临床,而且已经取得确切的疗效[3-5]。但因其采用强制措施,且训练强度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改良强制运动疗法(modified CIMT,mCIMT)在CIMT 基础上虽然有所改进,但患者的依从性仍旧提高不明显,仍有高达40%的患者退出试验[6]。较低的依从性限制了mCIMT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提高患者对于mCIMT的治疗依从性显得非常重要。
mCIMT 治疗包含强迫、强制的特点,可能会加重脑梗死患者身体和心理负担,带来不同程度的应激刺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是一类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不但能够减少应激刺激对身体的损害,而且有促进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的潜在作用[7]。本研究探讨帕罗西汀能否提高mCIMT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能否帮助提高mCIMT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06—2019-12 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按照纳入标准,选取60 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 例。2 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肢体瘫痪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1)经CT、MRI 确诊为脑梗死,均为首发单侧病例;(2)年龄45~70 岁;(3)发病时间3 周~3 个月;(4)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满足mCIMT 的标准:①肩关节主被动屈伸、外展≥90°,肩关节内外旋≥45°;②肘关节屈曲≥20°;③前臂旋前旋后≥45°;④腕关节活动≥20°;⑤拇指与其余任意两指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活动≥10°;(5)能够配合训练,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卒中后抑郁、失语、认知障碍、偏盲等无法配合和完成mCIMT 的患者。
1.3 方法 常规康复疗法包括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 疗法等神经促通技术、神经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mCIMT的具体方法:健肢佩戴连指手套,限制其活动。强制患肢进行塑形训练,包括搭积木、穿孔、捡珠子、拧螺丝、取水杯、下棋、写字等动作。依据运动功能缺损的评价结果,每名患者选择3~4 个塑形动作开展训练。训练前后各进行5 min的放松、牵拉练习,训练过程中适当给予患者肯定和鼓励。塑形训练60 min/次,2次/d,5 d/周,共持续6周。每日在强化塑形训练之余,仍要求健肢佩戴6 h的连指手套,并进行其他日常生活训练,如进食、梳妆、洗漱、如厕、穿衣、拨打电话等。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CIMT,试验组给予帕罗西汀(20 mg/d)+mCIMT,口服药物同样持续6周。
1.4 疗效评定 治疗依从性评价主要依据患者的退组情况。治疗开始前对每名患者进行相关的宣教:在告知mCIMT有效性的基础上,讲解mCIMT 的具体方法以及需要面对的困难。宣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患者才能入组。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不愿配合mCIMT,经过劝说无效,且最终签字确认退出mCIMT的治疗,可以被认定为退组。在6周治疗结束后,统计2 组退组病例数,然后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1)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满分66分,上肢运动功能愈强,则评分愈高;(2)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满分100分,评分愈高,则生活能力愈强。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先后有33%(10/30)的患者不愿接受其治疗,并选择退出;试验组有10%(3/30)退出。2组退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见图1。
图1 2组患者退组率比较Figure 1 Comparison of withdrawal rate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治疗前对照组FMA 评分(37.10±5.89)与试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876,P=0.385)。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FMA 评分在对照组(t=4.138,P=0.000)和实验组(t=9.431,P=0.000)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实验组FMA 评分(53.59±8.40)明显高于对照组(44.9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8,P=0.001),见图2。
图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Figure 2 Comparison of 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治疗前对照组BI 评分[(32.17±3.15)分]与试验组[(33.17±3.26)分]比较无显著差异(t=1.208,P=0.232)。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BI评分在对照组(t=16.782,P=0.000)和实验组(t=25.453,P=0.000)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实验组BI 评分(63.44±5.35)明显高于对照组(52.75±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00),见图3。
图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Figure 3 Comparison of 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上肢的功能活动依赖程度高。脑梗死后上肢瘫痪发病率高,恢复较慢且难度大,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生活难以自理,但常规康复措施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8]。目前脑梗死上肢瘫痪仍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CIMT是近年兴起的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新技术,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和认可[9-10]。CIMT 主要以大脑可塑性和脑功能重组理论为基础,强迫脑梗死患者重复使用患肢,从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动物实验证实,CIMT 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炎症应答[11],促进侧支循环开放、血管和神经再生,增加脑灌注,提升突触的传递和改变运动皮层的突触可塑性[12-16]。同样,临床研究也显示,CIMT 可以增大患侧半球皮层代表区的面积,激活受损皮层及附近的脑组织,增加局部运动皮层的脑灌注[17-19]。虽然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经为CIMT 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但该疗法仍旧存在较多的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治疗依从性较低,许多患者不愿接受CIMT。
CIMT过度限制健侧肢体,限制时间长,锻炼强度大,不但康复治疗师工作负担大,占用大量医院康复资源[20-21],而且导致患者依从性低,积极性下降[22]。调查显示高达68%的脑梗死患者对CIMT 产生抵触[23],而且CIMT 需穿戴夹板或吊带固定装置,仅强调患肢的单独使用,忽略了健侧肢体的协调配合,还容易引发跌倒等安全隐患。
研究者针对CIMT 存在的缺陷,不断进行了完善和改进[24]。mCIMT 仅使用连指手套进行束缚,适当减少健肢束缚的时间,更加强调肢体的协调配合,将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加突出患者的主动性和实际应用[25]。相比传统CIMT,虽然mCIMT 部分减少了患者不适感,但其治疗依从性仍未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多中心的mCIMT 研究中,许多脑梗死患者仍不愿接受mCIMT,虽经劝导,最终仍有高达40%的患者退出试验[6]。因此,虽然mCIMT作为一种康复新技术,临床有效性已经被广泛的认可,部分解决了上肢康复的难题,但其较低的治疗依从性仍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提高mCIMT 的治疗依从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是制作抑郁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其中束缚刺激是CUMS应激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26]。同样,慢性应激刺激同样也是导致人类抑郁症的主要原因。mCIMT 束缚限制健肢活动,强迫患肢高强度锻炼,容易增加患者紧张和不适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慢性应激刺激[22],这也是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该治疗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大多难以承受卒中给身心带来的严重打击和创伤,卒中后抑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7]。在这种状态下,强迫患者接受mCIMT,将可能增加卒中后抑郁的患病风险,进而影响mCIMT康复治疗效果。
如果在脑梗死患者开展mCIMT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抑郁治疗,能否减少此类应激刺激,是否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似[6],本试验发现,对照组有高达33%的患者不愿接受mCIMT 并选择退出,但是口服帕罗西汀的试验组退出数量明显降低,退组率仅有10%。提示常规使用帕罗西汀能够提升脑梗死患者对于mCIMT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更多的患者接受mCIMT,并从中受益。
动物实验显示SSRI 药物具有抗炎性因子、保护线粒体、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神经、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的作用[28]。临床荟萃分析也显示,SSRI 能促进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7,29]。本试验中2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治疗后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帕罗西汀能够进一步提高mCIMT 的临床疗效。本试验在筛选研究对象时,排除了卒中后抑郁患者,因此帕罗西汀的这种疗效可能独立于其抗抑郁作用。
虽然本次研究结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验证[30],其作用效果的持续时间需要进一步回访确证,但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鉴于帕罗西汀较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推荐在接受mCIMT 脑梗死患者中常规使用帕罗西汀,将有助于提高mCIMT 的治疗依从性,而且增加其临床疗效,使更多的脑梗死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帮助解决卒中后上肢瘫痪康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