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现状
——基于江苏省372份问卷数据的调查分析

2022-01-07王清莲肖光华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发帖舆情社交

王清莲,肖光华

(1.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常州办学点,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交流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网络舆情引导十分重要。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以往更高,但在信息辨识方面还存在不足,容易受到煽动、蛊惑。为更好地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现状,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变化,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故面向高职学生展开移动社交网络舆情调研。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界定为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学生。网络调研借助问卷星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人员通过发送问卷链接的方式邀请高职教师转发给高职学生填写,共收到问卷400份,涉及多个省市,借助Excel软件筛选样本数据,获得375组有效数据。考虑到填写问卷的高职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通过对学校所在地的筛选,获得学校在江苏的有效数据372组,故而将筛选出的372 组数据作为研究问卷的样本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4进行处理分析。本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本次调查中高职学生样本的出生年份不同,其中2002年出生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7.4%,其次是2001年出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5.3%,1999年和2000年出生的学生分别占15.3%和13.4%,2004年的学生最少,仅占总人数的0.3%。其中,女生有198人,男生有17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3.2%和46.8%,男生人数少于女生。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有109人,占总人数的29.3%;其次是文化艺术类的学生,有89人,占总人数的23.9%;再次是财经商贸类的学生,有67人,占总人数的18%;能源动力与材料类学生最少,有2人,仅占总人数的0.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多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进行网络沟通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使用人数最多的上网载体是手机,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再次是台式机,用平板电脑上网的人数远低于前面几种上网载体使用人数,仅约为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性别学生上网载体使用情况

从表1中可以发现:女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与百分比均高于男生,而女生使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上网的人数与百分比均低于男生,使用平板电脑的上网人数与男生持平。

在对不同专业高职学生使用上网载体的分析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使用上网载体的情况与比重各不相同。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在每个专业都是远高于其他载体,特别是能源动力与材料专业、财经商贸专业、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全都是用手机上网,而文化艺术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装备制造专业、土木建筑专业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其专业人数的比重分别是97.8%、96.9%、93.6%、89.8%、85.7%。使用笔记本电脑作为上网载体的学生仅有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超过了该专业人数的50%,其他专业均不足半数。

由此可以发现,虽然不同专业学生使用上网载体的情况与比重各不相同,但是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仍是高职学生,尤其是女生进行网络沟通的主要载体。

(二)QQ与微信成为高职学生网络社交的重要软件

高职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联络软件主要是QQ和微信等即时联络软件,其中QQ使用率高于微信。BBS社区和播客使用人数最少,不到总人数的1%,E-mail和博客使用人数也较少,仅为8.1%。

结合不同性别使用情况分析,使用E-mail、播客、BBS社区作为社交网络工具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使用微信和QQ作为社交网络平台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比例分别是94.4%和93.9%,高于男生的85.6%和93.1%。由此可以发现,女生使用微信的比例更高。

在对最常关注或者浏览平台(软件)情况的调查中发现,QQ、微信、抖音短视频、QQ空间是高职学生关注或浏览度较高的几个平台(软件),均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经常关注或浏览,关注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6.3%、79.6%、66.4%、55.4%。

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对不同平台(软件)的关注程度有所区别:男生对QQ、微信、抖音短视频关注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83.3%、73.0%和54.0%,差别较大;女生对QQ、微信、抖音短视频关注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88.9%、85.4%和77.3%,差距相比较小。

在对高职学生经常发帖的平台(软件)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高职学生在QQ、微信经常发帖,其中74.5%的高职学生会在QQ发帖,选择在微信发帖的高职学生占总人数的54.3%,而在QQ空间发帖的高职学生则占总人数的44.1%,其他平台(软件)虽然均有高职学生发帖,但人数不多,与使用QQ、微信、QQ空间发帖的学生数相差较大。

由此可见,QQ和微信不仅是高职学生经常关注和浏览的即时联络工具,也是他们进行网络社交联络、发布信息的工具。此外,高职学生对于抖音短视频的关注度较高。

(三)部分学生每天浏览帖子或者移动网络交流时间过长

对高职学生平均每天浏览网络帖子或者移动网络交流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多数高职学生每天浏览帖子或者移动网络交流时间在1小时以上,其中41.4%的学生在1-2小时之间,3小时以上的学生有12.6%。结合其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分析,十分之一以上的高职学生每天浏览帖子或者移动网络交流时间过长,会占用其部分休息和学习时间。

男女生中每天浏览帖子或者通过移动网络交流的时间有所不同,不足1小时的人群比例中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中每天浏览帖子或者移动网络交流的时间超过1小时以上的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每天浏览帖子或移动网络交流时间

(四)部分高职学生移动网络联络对象多为陌生人

如图2所示,47.8%的高职学生表示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联络的对象都是认识的人,而43.5%的学生表示只有部分是认识的人。值得注意的是,8.6%的高职学生表示其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联络的对象大部分都是陌生人。这一部分人群中,女生的比例(9.6%)高于男生(7.5%)。

图2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移动网络联络对象情况

(五)部分高职学生经常使用移动设备观看在线直播

经常使用移动设备观看且喜欢看在线直播的高职学生占总人数的15.9%,且以男生为主,占该部分人群的62.7%。从来没看过且对在线直播没兴趣的占总人数的17.7%,其中,女生占了该部分人群的63.6%。三分之二左右的高职学生表示会偶尔通过移动网络设备观看在线直播,不太喜欢看。这一部分人群中,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为该部分人群的54.3%。

(六)大部分高职学生面对网上热门事件比较谨慎

在面对网上热门事件的评论时,71.5%的高职学生表示会有一些质疑,但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有5.9%和1.1%的高职学生会表现出基本都赞成和完全不赞成且基本都反对的态度。此外,83.6%的高职学生认为网上热门事件的可信度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确定,会完全相信和基本不信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2.4%和4.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面对网上热门事件及其评论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信与否,即便有些质疑,也不会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

(七)多数学生网上发帖表达意见时有一定的理性

调查中,有60.8%的学生表示当对网络上的主流意见不赞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26.3%的学生选择不发帖。表示一定会发帖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还有少数同学不清楚是否会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

此外,当对网络上的主流意见不赞同时,68.2%的女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做相同选择的男生仅为男生总人数的52.3%。男生中将近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一定会发在网上帖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女生表现得比男生更为理性,男生表达观点的做法更为直接。此外,29.3%的男生和23.7%的女生表示不赞同也不会发帖说出来,说明男女生中部分同学在面对网络信息时比较克制。

在对网上发帖目的进行调查时发现:通过发帖吸引别人讨论的高职学生比较少,仅占总人数的2.7%,视情况偶尔会发帖引发人们讨论的学生为25.5%,基本不会以吸引人讨论为目的发帖的学生占64.2%,其中包含72.2%的女生和55.2%的男生。

网上发帖内容遭到质疑时,高职学生做法各不相同。如图3所示,75%的高职学生选择仔细查看自己的帖子是否合理,占比女生人数的83.3%和男生人数的65.5%;11%的高职学生会征求对方的意见,表示要坚持己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9%。男生中选择坚持己见和征求对方意见的比例均高于女生。

图3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面对发帖内容被质疑时的做法

(八)部分高职学生网络治理相关法律了解不多

如图4所示,调查对象中80.1%的学生只知道网络治理法律中的部分信息,对每一条网络治理法律条款细则都十分清楚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3.7%,6.2%的学生表示对此完全不了解。不了解网络治理相关法律和十分清楚的学生中,男生中人数的比例均远高于女生中人数的比例。

图4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对网络治理法律条款了解情况

在网上发帖时,89%的高职学生会考虑发帖内容合法性,其中,注意这一方面的女生比重要高于男生的比重;7.3%的高职学生则从来没想过其网上发帖内容的合法性问题,还有3.8%的高职学生也表示发帖时很少考虑合法性问题(见图5)。

图5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发帖时对帖子内容合法性考虑

(九)高职学生对新闻发言人思想信仰的重视度不够

互联网的畅通,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高职学生多数认为作为新闻人应具备素质中,冷静沉着的处理风格、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较高的个人综合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思想信仰的重要性是各项素质中选择最少的(见图6)。这反映出目前高职学生对于新闻发言人的思想信仰重要性认识不足。结合不同性别选择的情况看,男女生的选择排序基本一致。可见,思想信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比较普遍。

图6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对新闻发言人必备素质的看法

(十)高职学生对于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态度积极

参与调查的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发展。其中,认为应该加大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进行网络舆情治理的高职学生占总人数的87.6%,认为应通过教育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以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占总人数的85.8%,认为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强化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的占总人数的71.5%,认为应加紧研究新的技术手段及时监控网络信息的占67.5%,还有62.1%的高职学生觉得有必要培养大量的“把关人”,在舆情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行把关,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管理,高职学生的态度均比较明确且正向。

三、对策与建议

(一)大数据时代需要正视高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治理

大数据时代由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仍需予以重视。高职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人生观与世界观塑造阶段,通过手机等移动网络通讯设备,关注和浏览网络信息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熟练使用微信和QQ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沟通联络、发表观点、形成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时期,部分学生面对网络舆情,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技能,极易受到不良言论甚至是极端思想左右。因而,如何通过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正确分析网络舆情中反馈出的积极信息,减少消极信息的影响,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无法回避且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要强化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仰培养

网络为高职学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导致了学生间现实交往的淡化,更为严重的是信息污染加剧,容易败坏学生的道德观念。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成型,阅历有限,故而其思维上表现出主观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力薄弱,严重影响了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信仰的建立。对此,高校要尽快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形势,将新媒体应用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搭建新媒体道德信仰教育工作平台,创新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接受和运用网络思想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行道德信仰教育引导,加强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以及筛选海量信息来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社会中认知自我作用。

(三)应尊重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引导

高职学生受自身阅历影响,对事物认知的角度和分析鉴别能力有限,容易冲动,部分高职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有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引发网络冲突,从而导致不良的连锁反应,形成恶劣的影响。学校可以设置网络监管部门,收集和整理高职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信息,准确预判舆情走向。对于带有个人倾向性的片面言论或谣言,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发布权威信息,还原事实真相,掌握舆情引导中的主动权。此外,要对高职学生中出现的社交网络舆情,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形成舆情管理“早发现,早分析,早引导,早消退”。

(四)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伦理教育

大数据时代,我国作为一个网络大国,人们生活中的网络连接无处不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高职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风险预判能力,面对一些通过网络大量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容易受到腐蚀。尤其某些不良网站和不怀好意的人,针对处于懵懂期的青少年设置了各种陷阱,诱导其进入预设的圈套,从而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误入歧途。高职学生除了要接受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外,还需要及时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接受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要明白网络中的风险所在和网络交流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之事。此外,全社会也要广为宣传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形成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才能有效保障。

(五)体制机制创新保证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有效管理

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为高职学生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除了需要相关部门给予足够关注外,还应正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体制机制完善。现在高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问题,一方面源自高职学生自控力弱、好奇心强等特点,另一方面与目前的移动社交网络运营与监管存在漏洞有关。故而,应对现有的社交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在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源头和传播过程进行技术上的有效监管的同时,剔除不良舆情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空间,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氛围,避免高职学生受不良网络舆情左右。此外,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加强对手机移动社交工具的使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转移高职学生的兴趣点,从学校的管理体制上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移动社交网络时间在合理范畴内,消减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对手机娱乐和消遣的依赖性,减少与陌生人群沟通的机会,有效保证高职学生健康的社交范畴。

(六)多方协力从不同角度引导舆情主体维护网络环境

目前高职学生使用移动通讯设备主要用于社会交往需要,这也往往使其增加了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极为迅速,尤其是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社会关注度更高,高校学生也极易受到影响。对此,除了平时就要塑造官方和主流媒体的客观公正形象,增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外,官方媒体还要针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不给造谣者歪曲事实的机会。学校与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要及时把握回应契机,争取舆论主动,与相关专业机构携手,加强与门户网站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把握回应尺度,预判并引导舆情走向,从不同角度引导舆情主体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舆情事件本身,减少网络不实言论的影响。

(七)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确保网络舆情管理有效性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频发,不仅对网络社会秩序和网民正常活动产生影响,对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职学生也造成了冲击。政府愈来愈重视网络舆情并积极探索移动网络舆情的应对之策,但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与咨询分析人才也是目前我国移动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打造专业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增加专业人才的招录,在高职院校或者是相关管理部门设置网络舆情管理专业技术岗位,面向社会招募熟悉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且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组建团队,在舆情事件发生前后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行把关,积极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消解不良影响,应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网络舆情培养力度,在高校开设网络舆情与咨询分析相关专业,培养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打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灵活的应变能力的专业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储备人才。

(八)多领域寻求科学有效的舆情分析新方法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过程变得随意和多元,这也增加了网络监控和管理的难度。近几年,我国科技人员已经着力于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以快速汇总成舆情信息,代替人工阅读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繁复工作。但要想科学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问题,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从网络舆情发展源头、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探索。科学有效的舆情分析方法除了在技术上寻求创新以外,还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出发,探求舆情产生机理和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交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的科学预判,强化源头治理和过程管理,从而成功、有效引导和管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发帖舆情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英议会掏钱让议员学如何发帖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发帖与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