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回归和实践探索
——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

2022-01-07万雅莹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模块院校高职

万雅莹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国民经济、产业升级、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等各领域的融合应用逐步深化,“互联网+”作为“十三五”阶段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必将引领“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继续变革赋能、迈向纵深。另一方面,以技能偏向型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促使劳动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迅速发生变化,即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不断扩大[1]。教育需要更高质、更高效地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要培养适应于“互联网+”新发展阶段的合格公民、能工巧匠、信息创造者,信息素养教育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获得: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回归

教育应该始终保持前瞻性,为面向未来而有所准备[2]。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来说,应将信息素养教育的触角延及职业发展,探究信息素养与职业获得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助益学生的职业获得[3]。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4]。新课标中对以上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无一不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获得息息相关。

首先,信息意识是职场信息化问题解决的基础。具体体现在能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其次,计算思维是职业问题优化处理的关键。具体体现在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的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再者,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是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核心。具体体现在能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习惯,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信息社会责任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保障。具体体现在关注信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从社会发展、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判断和负责的行动。

可以说,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帮助学生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实现职业获得才是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给全球教育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直接体现了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领域融合的核心价值。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课前能否自主准备好适应线上教学所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课中能否使用直播平台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课后能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疫情大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下全球教育体系普遍关注的议题,更凸显了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素养作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并未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支持以及高职院校本身的重视。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未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或信息素养课程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课时未达到开设标准;二是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团队师资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够优化;三是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设备、资源设备及网络资源库的投入不够。

(二)课程培育体系不够健全

新课标中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分为基础和拓展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包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处理、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等六个主题。拓展模块为选修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等十二个主题。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或专业需要,自主确定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一是必修模块偏重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缺少信息分析、评价、协作与创造等环节,同时信息检索、信息伦理等部分内容缺失;二是信息素养教育选修课程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三)与高职院校专业行业整合度较弱

具体体现在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合作、共建、共享机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与高职院校专业行业特点不够贴近。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上过于注重计算机操作技术维度,融入专业行业任务情境、体现信息素养在专业行业中具体应用的内容不多。

三、“三教”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推行“三教”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新课标要求下,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师、教材、教法三大教学改革要素的内容结构,更新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内容架构和实现路径,才能推进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培养。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教学团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师维度

一是以赛促教,以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一方面,教学团队通过参加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师微课教学大赛等,学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理念,交流信息化教学新方法,研磨教学设计及教学环节,总结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考核实践课堂教学改革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大赛”指导教师师资培训,教师对接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与社会前沿需求相呼应的比赛内容以技能知识的形式转变为课程教学的训练素材,将课程教学中零散孤立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整体,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除此之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应职业/行业资格认定证书,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要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百花齐放,围绕项目动态组建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内依据不同的研究项目需求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研究团队,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案例开发等课程建设项目/教改科研课题,紧扣信息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精品模块化教学项目,推进课程建设进程,探索教学实施新模式,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推动师资结构优化,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材维度

一是任务驱动,坚持以项目案例群覆盖知识面。教学团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务驱动设计思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在问题任务中建构课程知识目标,采用由易到难、层次递进、项目讲解和拓展延伸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编写课程教材。该校《信息技术实训案例教程》自编教材Office模块项目案例群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角色分配,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图1 《信息技术实训案例教程》Office 模块项目案例群

二是结合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于细微处。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思政要点,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案例设计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进行正向引导。例如,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实训案例教程》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选取弘扬社会正能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案例情境。如中国空间站、抗击新冠疫情、江苏省教育程度人口统计等情境已融入项目案例。教材编写在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复兴担当,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课程教学显性教育与立德树人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是紧扣生源,主张区分设计实践教学案例。社招生源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生群体,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与“学”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社招生源年龄结构、工作性质、学历层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招专业特色及日常工作特点,汇总社招生源日常信息化应用需求,依据课程知识点分布脉络,专项设计开发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面向社招学生典型工作、生产、生活环境的项目任务案例。例如,Excel模块“制作社区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项目、Word模块“批量制作年度五星驾驶员奖状”项目等,即由教学团队据该校社招学生真实工作内容设计改编,通过任务案例的真实化、情境化增强社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感和情感认同,提高与社招学生实际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提升社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法维度

一是模块课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教学团队以信息技术基础(社招)课程为试点课程,打破课程传统设置,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教学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长、优势,自行选择讲授相应的模块内容,相互合作并接替完成课程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模块课堂有利于教师更加专注于特定模块内容,对讲授内容更加用心,对内容教学设计、知识点剖析、课后答疑、考核评价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是能力立意,关注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不光注重课程内容中单个模块的专门讲解和训练,还设置了需要综合运用多个模块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开放式案例,以考查学生利用信息、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学习成效。例如,给定新课标选修模块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组织学生组建团队、明确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该主题/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角度不限、形式不限、工具不限,通过检索梳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筛选支撑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演示报告等小组活动环节,将课程培养目标要求联系在一起,创建面向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深度学习方式,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是课证融合,助力学生就业职业获得。教学团队对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一方面将证书考核知识点融入项目化教学案例的任务设计中,鼓励学生积极考证;另一方面借助学生社团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项应试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考证过关率,助力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和职业获得。

当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实践、修正、再实践”的长期循环验证。既要推陈出新、顺势而为,又要防止因噎废食、半途而废,确保教学改革举措落细、落实,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教学团队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和配合度有明显提升;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总体缺勤率较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适应性逐步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稳中有升等。

四、体系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导向

客观地说,信息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概念,涉及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教育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活动,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共同体”是必然趋势。

一是构建培养目标集聚化的课程共同体。课程共同体围绕信息素养教育为培养目标,打破传统单一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围绕系列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的内在逻辑,将内容紧密联系的课程作为共同体来建设。除必修模块外,依据新课标中对选修模块的要求,积极开展信息素养选修部分拓展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爱好、未来发展方向等自行选修,帮助学生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拓展职业能力。

二是构建业务背景多样化的师资共同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处理技能的培养,而是从行为、情感、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6]。教学团队可邀请学校图书馆员、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工作人员加入教学团队,使得业务背景互为补充。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成果,通过组织校内讲座、主题活动等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例如,通过学习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和方法等。

三是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共同体。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开展信息素养课程评价:宏观层面即综合应用项目答辩评价,评价实施主体为教师/教师团队,主要考核学生团队综合应用项目的信息检索处理情况、主题分析及创新性情况、项目成果呈现情况、团队答辩表现情况等;中观层面即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评价,评价实施主体为任课教师,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微观层面即学生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实施主体为学生,主要考核团队中每位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表现,分为自评、互评和组长评价三个部分。

四是构建特色经验丰富化的校际共同体。加强不同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学团队之间的校际联络和经验交流,促进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猜你喜欢

模块院校高职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