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的炮制沿革及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

2022-01-06李星敖明月罗婷范顺明张春玲余凌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干姜炮制制品

李星,敖明月,罗婷,范顺明,张春玲,余凌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项目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1137)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1]。干姜是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干燥根茎,经过趁鲜切片干燥或低温干燥即得。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中品,作为传统中药材,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历代本草中记载姜的传统炮制方法有多种,不同炮制品有不同的临床应用。现代对于姜的炮制研究也较为深入,在炮制工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在对历代文献中关于姜的记载系统查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献,对姜的炮制沿革及其炮制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期为姜及其炮制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姜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根据历代古籍文献记载,姜的炮制一般分为对生姜与干姜的炮制。生姜的炮制方法大多为切制、捣绞取汁、晒干制,此外,唐代《理伤续断秘方》[3]中首先提出煨制生姜。干姜的炮制方法有炒制、炮裂、烧灰等。现将姜的炮制方法进行概括见表1。不同的炮制品有不同的临床功效,生姜长于散表寒;干姜偏于祛里寒;炮姜善于温经止血;煨姜偏于和中止呕;姜炭长于止血,生姜汁偏于化痰止咳。临床使用时应该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炮制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表1 姜炮制的历史沿革简况

(见续表1) 续表1

2 姜的现代炮制方法概述

姜的现代炮制方法较简明,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主要记载了“生姜”“干姜”“姜炭”三种炮制品规格,此外不同地方的炮制规范也有“炮姜”“煨姜”炮制品规格。对历版《中国药典》及各地方标准收载的炮制方法概况进行梳理,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山东、云南、广西、甘肃、湖南、上海、江西、贵州、江苏、河南各省对“煨姜”炮制品种进行了收载,这些省份大都采用湿纸煨的传统方法,其中贵州、江苏两省采用直接火上烘烤方法,而河南,山东两省两种方法都有记载。此外,除历版《中国药典》外,仅有6个省市收载了“炮姜”。除上述炮制品外,《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标准》(2021版)也提出了新的炮制品“筠姜”,具有鲜明的炮制特色。

表2 姜的现代炮制概况

3 姜及其炮制品的现代研究

3.1 炮制工艺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了生姜、干姜、炮姜这三种炮制品,虽然明确了其炮制方法,但是无相应的炮制参数,因此缺乏规范化的工艺生产。查阅近年来对于姜炮制工艺的研究文献,发现对姜汁、干姜、炮姜、姜炭、煨姜5种主要炮制品的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姜汁多作为炮制辅料入药,《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8年版)收录的3种炮制辅料姜汁分别为生姜饮片榨汁、生姜饮片煮汁和干姜饮片煎汁。钟凌云等[40]用正交试验法,以3种姜汁的6-姜酚、8-姜酚含量作综合指标,确定了生姜榨汁工艺为:加水来回压榨4次,每次加入15%的水,过滤,滤液低温旋转蒸发浓缩为1 g/mL的溶液;生姜煮汁工艺为:加入5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30 min,过滤,合并3次滤液浓缩为1 g/mL的溶液;干姜煮汁工艺为:用12倍量的水煮沸1 h后过滤,残渣再用10倍量的水煮沸1 h过滤,残渣再用8倍量的水煮沸1 h过滤,把3次得到的滤液合并,旋转蒸发至浓度约为0.33 g/mL。郑凯[41]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得到姜汁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 h。此外,针对姜汁不易长时间保存的问题,杨春雨等[42]提出了姜汁的冷冻干燥的可行性。

现代对于干姜的炮制方法主要采用微波法和烘干法。岑顺友等[43]人采用微波联合热风干燥技术,将生姜脱水干燥加工成干姜,研究发现在微波功率590 W,热风干燥温度63.5℃的条件下干姜所含姜辣素含量最高,为2.61%。李晴晴等[44]考察烘干法的干燥温度及饮片的切片厚度对干姜品质的影响,得到干姜适宜干燥条件:烘干温度为140~160℃,切片厚度为3~5 mm。

炮姜主要是采用砂烫法。韩燕全等[45]优选了炮姜的砂烫温度和时间,综合指纹图谱和6-姜酚、8-姜酚、10-姜酚含量的影响,优选的工艺参数为砂烫温度195℃,炮制时间7 min。黎代余等[46]采用砂烫法制备炮姜,针对制备工艺中炮制辅料河砂进行了筛选,得到最佳工艺为3 mm河砂,195℃炮制5 min。

孟江等[47]采用效应面法优选姜炭的炮制工艺,最佳炮制工艺为炮制温度310℃,药材厚度0.55 cm,炮制时间15.5 min。刘光明[48]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姜炭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以浸出物含量、凝血时间为指标,结合成品性状,所选的最佳工艺为炮制温度250℃,炮制时间15 min。

对煨姜的制备工艺,目前主要还是各地方炮制规范中的方法,少数人对煨姜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罗婷等[49]采用正交试验联合效应面法,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含量为指标,得到两种优化纸煨工艺:在粗草纸3层的基础上,120℃煨制120 min和113.1℃煨制125.25 min。

3.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炮制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姜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倍半萜烯类碳水化合物,氧化倍半萜烯,单萜烯类碳水化合物和氧化单萜烯类,具有保护胃肠道,抗氧化,抗癌,抗菌,降血脂,保肝,镇痛等药理活性[50]。不同姜的炮制品,挥发油含量和成分一般不同。

李娟等[5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为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石宇华[52]在比较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成分时,发现炮姜中挥发油成分新增了氨基甲酸铵盐、3-甲基-5-(2,5-二甲基)-苯基-丁酸两个成分,此外,姜炭含有微量的挥发油。

赵宏冰等[53]比较了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有43种化学成分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炮制品种,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而炮姜有24 种化学成分。汪晓辉等[54]对犍为干姜和生姜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干姜有10个成分是生姜所没有的,生姜中有3个成分干姜中没有的,但是两者挥发油中都以α-姜烯含量最高。钟凌云等[55]研究了3种姜汁的挥发油成分,发现生姜榨汁检出35种化合物,生姜煮汁检出 9 种化合物,干姜煮汁检出3种化合物。

此外,针对不同加工方法制备得到的干姜片及其炮制品,李文涛[56]采用GC-MS法测定发现趁鲜切片法制备的干姜挥发油,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进一步炮制后,姜炭中有15种,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制备的干姜共鉴定出11种化合物,进一步炮制后,姜炭中有18种,炮姜中有17种。

3.2.2 炮制对姜辣素类成分的影响

姜中的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姜辣素主要组分为姜酚、姜烯酚、副姜油酮、姜酮、姜辣二酮、姜辣二醇等[57]。姜辣素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糖、神经保护、止吐、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常见含量较高的有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姜酮5种,而6-姜酚在生姜中的含量最高,经过炮制后含量逐渐降低[58]。在炮制过程中,姜的炮制品中姜辣素成分和含量也发生变化。

杨宇萍等[59]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姜及其炮制品的姜酚类成分含量,得出姜的不同炮制品中姜酚含量为姜炭>炮姜>干姜>生姜。张永鑫等[60]采用HPLC法测定姜及其炮制品的姜辣素含量,从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的炮制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含量逐渐降低,6-姜烯酚的含量相对增高;姜酮在炮姜中含量较少,而在姜炭中含量有所增加。钟凌云等[55]通过UV法比较了3种姜汁的姜辣素成分含量:生姜榨汁>干姜煮汁>生姜煮汁。

此外,不同加工方法对姜辣素含量也会产生影响。李文涛[56]用HPLC法测定不同加工方法对干姜及其炮制品中姜酚类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趁鲜切片法所得干姜片6-姜酚、8-姜酚、10-姜酚的含量高于传统加工法制备所得干姜片;由鲜切干姜片炮制成炮姜的姜酚含量低于传统干姜片制炮姜。

而且,不同干燥方式也会影响姜辣素的含量。韩燕全等[61]比较不同干燥法和温度对干姜中6、8、10-姜酚含量的影响,发现60℃真空烘干的姜酚含量最高,微波中火干燥最低。王强伟等[62]考察了不同干燥法对生姜中5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生姜经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姜辣素的总含量以冷冻干燥和60℃红外干燥较高。

3.2.3 炮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

姜中主要化学成分除了挥发油类,姜辣素类成分,还包括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类等。

钟凌云等[55]通过UV法检测了3种姜汁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为干姜煮汁>生姜榨汁>生姜煮汁。赵素霞等[63]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生姜及其炮制品多糖含量,结果发现姜及其炮制品多糖含量为干姜>炮姜>姜炭>生姜。石宇华[52]通过薄层色谱比较干姜、炮姜和姜炭的氨基酸成分,发现炮姜中部分氨基酸成分被破坏,而姜炭中氨基酸成分被完全破坏。

3.3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

3.3.1 生姜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临床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等。现代研究发现生姜具有止呕、抗胃溃疡、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64]。现将生姜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如表3。

表3 生姜药理作用简况

3.3.2 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临床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现代研究发现干姜具有温中、解热镇痛、保护消化系统、抗炎、抑菌、保肝、抗肿瘤、抗晕动等药理活性[72]。现将干姜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如表4。

表4 干姜药理作用简况

3.3.3 炮姜

炮姜辛,热。归脾、胃、肾经。功效为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临床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炮姜具有温中、止血、抗肿瘤等作用。

杨淑[80]通过脾胃虚寒大鼠实验发现炮姜姜辣素部位具有温中作用。温瀑[81]研究炮姜水煎液对虚寒性出血大鼠的药效,发现炮姜能够有效改善大鼠的虚寒性出血症状,具有良好的温经止血作用。此外,提出姜酮、6-姜酚、6-姜烯酚、8-姜酚、8-姜烯酚、10-姜烯酚为炮姜温经止血药效物质基础。陶智怡[79]研究发现,炮姜对肺癌、胃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3.3.4 姜炭

姜炭微苦、微辣,有温中止泻、温经止血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卫聪[82]研究发现姜炭粉末混悬液改善腹泻症状,止血效果也优于姜炭水煎液组。猜测姜炭粉末的止血活性及抗腹泻性能之所以效果较优,可能与其较好的吸附作用有关。刘淑蕊等[83]探讨姜炭止血的机理,研究表明中、高剂量的姜炭可能通过增加血浆粘度,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来发挥止血作用。

3.3.5 姜汁

姜汁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

杨春雨[84]研究发现5 g/kg的姜汁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胃残留率,显著提升血中胃动素含量,从而表现出“健胃”作用。钟凌云等[85]比较三种炮制辅料姜汁在胃肠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生姜榨汁、生姜煮汁和干姜煮汁均有胃肠推动和止呕作用,其中生姜煮汁作用最强。

3.3.6 煨姜

煨姜辛、温,归肺、胃经,作用偏于和中止呕,主治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应琴华等[86]研究发现,在临床上以煨姜汤为主的中药方加减能够减轻化疗导致的胃肠道反应。

4 讨论

综上所述,姜的炮制方法有多种,目前主要炮制品有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炭。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古老的炮制方法逐渐变少,取而代之产生了一些诸如微波法、烘制法等的新型炮制方法,使得炮制工艺更加先进,但是这些新型炮制方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验证这些新型炮制方法的可行性,并阐述它的科学依据以及炮制方法的合理性。

针对干姜的来源,方文韬等[87]梳理姜的历史变迁,发现干姜有两种来源:以生姜为原料和以母姜为原料。因此,研究干姜的来源对干姜药效的差异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于姜的炮制工艺,古籍中传统炮制方法及各地炮制规范都只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加热时间、炮制火候、辅料用量等都没有具体的参数,对实际生产指导意义不大。而且大多工艺研究选择的指标成分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因此,结合药效研究与成分分析,确定功效成分,明确工艺参数,以更好地优选炮制工艺。

姜的炮制品与生品的药理作用不全相同,与炮制品在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增加或减少有关。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往往不是单一变化,应结合网络药理学等新兴技术,深入研究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还应加强炮制前后成分变化与药效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以深入阐释姜的炮制机制及炮制内涵;姜的炮制过程实际就是加热的过程,加热怎样引起成分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猜你喜欢

干姜炮制制品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粮油制品检验工作的思考分析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我的梦想
污泥预处理及其在硅酸盐制品中的运用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