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022-01-05赛肖肖王丹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性骨折成骨细胞骨质疏松症

赛肖肖,王丹

(1.武陟济民医院骨科,河南 焦作 45495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发病率较高,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易导致患者发生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有研究报道[2],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与机体骨代谢与骨矿化存在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临床上常通过钙剂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其能够刺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起到调节骨质钙化、促骨形成的作用,但长时间使用可引发胃肠道刺激的情况,且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素是临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促进成骨药物,治疗效果显著[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93 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4];②年龄>40 岁;③临床资料完整,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内分泌及各种代谢性骨病者;②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③精神障碍疾病者;④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46 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6 例;年龄48~65 岁,平均年龄(57.19±3.48)岁;体质指数(BMI)18~25 kg/m2,平均BMI(22.38±1.52)kg/m2。研究组男21 例,女26 例;年龄47~65 岁,平均年龄(56.83±3.60)岁;BMI 18~24 kg/m2,平均BMI(22.19±1.6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即碳酸钙D3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600 mg/片)口服,600 mg/d,持续口服6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下甲状旁腺激素(法国礼来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S20110021:规格:20 μg,)注射,1 次/d,20 μg/次,持续辅助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包括骨密度测定部位为腰椎(L2~L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及代谢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血Ca、血P 及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和血清骨钙素(OC)。③比较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改善程度: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腰椎(L2~L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 三角骨密度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腰椎(L2~L4)股骨颈大转子Wards 三角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60.71±0.11(0.78±0.09)*0.61±0.08 (0.64±0.11)*0.70±0.12 (0.82±0.11)*0.47±0.07(0.52±0.10)*研究组470.71±0.12(0.84±0.10)*0.62±0.09 (0.69±0.08)*0.68±0.14 (0.72±0.05)*0.46±0. 09 (0.58±0. 11)*t 值0.0003.0390.5662.5110.7395.6640.5972.751 P 值1.0000.0030.5730.0140.4620.0000.5520.007组别例数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及代谢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Ca、血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LP、BAP、OC 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及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及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血Ca(mmol/L)血P(mmol/L)ALP(IU/L)BAP(μg/L)OC(n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46 2.23±0.45 2.25±0.46 1.32±0.20 1.35±0.23 73.6±11.32 (76.4±12.42)* 12.37±3.44 (14.36±4.38)* 6.57±1.32 (8.17±1.63)*研究组 47 2.21±0.32 2.21±0.37 1.34±0.21 1.35±0.25 73.5±11.29 (98.6±15.21)* 12.38±3.45 (25.56±6.65)* 6.65±1.37 (12.31±1.75)*t 值0.2470.4630.4700.0000.0437.7000.0149.5700.28711.799 P 值0.8050.6450.6391.0000.9660.0000.9890.0000.775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FT3、FT4均低于治疗前,TSH 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T3、FT4、TSH 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FT3(pmol/L)FT4(pmol/L)TSH(IU/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615.20±0.54(6.34±0.42)*86.50±14.35(20.16±5.63)*0.14±0.06(1.59±0.37)*研究组4715.21±0.58(5.19±0.74)*86.64±13.77(16.08±5.10)*0.15±0.07(1.24±0.31)*t 值0.0869.1900.0483.6640.7394.949 P 值0.9320.0000.9620.0000.4620.000组别例数

3 讨论

3.1 甲状旁腺素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作为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代谢性骨病变骨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患者的骨组织存在正常的钙化表现,且有正常比例的钙盐与基质,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主要特点。在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5]。有研究显示[6],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有明显的效果,其主要是调节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使分泌的钙以及磷通过血液作用于骨骼、肾脏,增加钙的重新吸收,促进磷的排泄。机体内甲状旁腺素以正常生理浓度脉冲式分泌时,可发挥抑制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延长成骨细胞的作用时间,促进前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化,致使成骨细胞数量增多和活性增强,从而促进骨的形成,使骨量和骨强度增加,降低骨折的风险[7]。

3.2 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

甲状旁腺主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甲状旁腺素在维持骨稳态的过程中,可介导成骨细胞合成代谢及活化破骨细胞,以此发挥双重调节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腰椎(L2~L4)、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 三角骨密度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ALP、BAP、OC 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杜艳萍等[9]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甲状旁腺素辅治骨质疏松症可显著恢复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降低患者骨折发生率,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分析原因可能为甲状旁腺素一方面可通过刺激含有甲状旁腺素受体的骨细胞,使其发挥自主分泌及旁分泌促骨形成生化因子的功能,另一方面可刺激骨髓中成骨细胞前体增殖,使其分化成有活跃成骨作用的成骨细胞,并增强其活性,以此刺激骨形成[10]。

3.3 甲状旁腺素治疗骨质疏松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11],骨质疏松症患者机体内的甲状旁腺素分泌存在异常,分泌形式表现为破坏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从而引起骨量丢失,使骨结构发生改变,表明甲状旁腺素分泌方式的改变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形成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T3、FT4均低于治疗前,TSH 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T3、FT4、TSH 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甲状旁腺素在辅治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具有临床价值,其机制可能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使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强细胞生理活性,进而促进破骨细胞成熟,并且能进一步增强其活性,使得骨质的吸收能力增强。此外,甲状旁腺素可通过下调骨细胞中sclerostin 蛋白的表达来允许合成代谢信号通路传递,从而诱导骨形成,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12]。

3.4 总结与不足

综上所述,甲状旁腺素辅治骨质疏松可显著提升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情况,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研究中甲状旁腺素辅治骨质疏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本次未对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存在不足,今后将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甲状旁腺素辅治骨质疏松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性骨折成骨细胞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相互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锻炼不当,小心疲劳性骨折悄悄来袭
微小核糖核酸-1205沉默Cullin-RING泛素E3连接酶4A激活AMPK信号传导保护人成骨细胞免受地塞米松损伤的研究
影像检查在应力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高原部队应力性骨折发病率、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