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中的“留白”艺术
2022-01-05金雪萍
□金雪萍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掀起了“游戏风”,教师会不自觉地对给自己做“加法”——精心准备游戏材料,完善环境,交代单一的游戏玩法,并督促幼儿快速进入游戏状态。殊不知,在这样一个设计周全的环境中,幼儿并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此时的游戏也不是“真游戏”。幼儿没有很好地掌握自主选择权、实操权和分享权。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留白”策略,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生成,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品格。
一、游戏选择处留白,变被动为主动
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允许幼儿可以有一种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空白”心理状态。即让幼儿自己选择进入游戏的时间、游戏的材料和游戏同伴,让幼儿从游戏的被动者转为主动者。
(一)等待幼儿选择游戏时机
幼儿准备游戏时,一般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部分幼儿能快速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游戏,但也有一部分幼儿东张西望,选不好区域。事实上,无法很快选好游戏区域的幼儿是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游戏时机。
例如一次功能室自主游戏刚开始时,女孩小A先巡视了一圈,接着还是安静地坐回了小椅子上。这时,如果教师匆忙地给她安排一个地方,她的内心一定是排斥的。因此,教师走到她的身边,轻声地询问:“你想去哪里玩?”“我不知道选哪个地方。”她这样回答。教师听后仍不紧不慢地对她说:“你再慢慢想想吧,需要老师帮忙的话就叫我哦。”说完,教师就走开了。几分钟过后,小A慢慢地走近教师,说:“我想去图书室。”该教师点点头,微笑着说:“好的,去吧。”说完,小A去了图书室,自然地看起了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留白”的方式自然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真正做到了不急躁、不催促、不干涉。由此,幼儿逐渐从“空白”的心理状态转为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二)允许幼儿自主挑选游戏材料
材料既是幼儿操作的工具,又是幼儿探索的学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主游戏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不断互动来认识外界事物,进而拓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在实际的游戏中,许多教师喜欢先介绍材料的固定操作方式,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介绍的操作方式进行游戏。这看似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游戏,其实不然。幼儿如果一直按照教师的方式进行单一操作,就像是在进行机械运动。几次操作后,幼儿的探索欲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鉴于此,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主探索材料的玩法,由此延伸其兴趣,激活其内驱力。
在玩摆物的游戏中,有木片、石头、圆柱体木塞等材料。教师没有说明这些材料的具体玩法,而是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图1是一名处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小B完成的创意摆画。小B一开始先取来空相框和圆木片等材料,对其进行任意摆放。他一会儿将大小不同的圆木片进行平铺,一会儿拿来圆柱体木塞,将它们逐一竖放在圆木片上,最后他还取来了小石头,对其进行随机摆放。在这个过程中,小B主动介绍这是一片长方形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许多高高低低的树。接着,他又取来了颜色鲜艳的羽毛,并将羽毛摆放在木相框的外围,说这是一个从天上飘下来的羽毛精灵,她是来保护这一片森林的。
图1
教师不禁为幼儿的创意点赞。这看似是幼儿对材料的任意摆弄,其实是幼儿创意生发的表现。可见,教师对材料的大胆“留白”,对于激发幼儿的创意和潜能大有裨益。
(三)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同伴
同伴是自主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和谐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游戏水平。因此,教师要在幼儿寻找同伴时做到“留白”,即不规定幼儿的游戏同伴,也不固定每个游戏区域的幼儿人数,而是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同伴,与同伴大胆交往,陪同伴有序游戏。
在玩医院中的角色游戏时,医生小D为小C检查身体。突然,穿黄衣服的小F跑到医院,对医生说:“医生,救救我,我得了盲肠炎,肚子痛得不得了。”一名身穿红黑格子衣服的医生小S喊着:“快点,又来病人了,快抢救呀!”她开始着手对小F进行诊断。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没有规定游戏人数和具体名单,而是让幼儿自己寻找伙伴。由上述游戏过程可见,幼儿的自主游戏是如此富有创造力和情境性。随着游戏情境的不断丰富,幼儿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自由结伴、自主分工,进一步丰富游戏的内涵。
二、实践过程中留白,变单一为创意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耐心以及最有效的点拨。教师在幼儿的实操过程中“留白”,旨在让幼儿在操作路径、材料组合和区域联动等方面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操作路径
教师应放开手,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游戏材料,自主开展游戏方式。完成大班帮厨活动“认识蚕豆和豌豆”后,教师就有意识地把幼儿剥下来的豆荚和少许豆子投到美工区。幼儿便找来牙签、超轻黏土等辅助材料。一会儿工夫,他们就用豌豆和牙签变出了一个个立体模型。有的用蚕豆壳做出了一只只生动的小动物,有的在豆荚里装上了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豆子。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听到他们的其他想法:“豌豆荚可以变成小兔子的长耳朵;蚕豆夹能变出大轮船;抓一把豆荚,比一比多少……”可见,创意就是在幼儿不断探索和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支持幼儿进行材料重组
单一的材料可能有着多样的玩法。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有效组合,也是自主游戏中的一门留白艺术。基于小班揉米粉并自制白糖汤圆的经验以及在帮厨活动中对蚕豆和豌豆的认识,幼儿决定对这些材料进行重组。有的幼儿做了豆馅的汤圆、饺子,有的烤了豆子披萨,有的做出了五角星的豆豆饼干……最后,幼儿商量着把这些点心带到食堂,请食堂阿姨帮忙烹饪。下午的点心时间,幼儿如愿尝到了自己做的“大餐”。由此,教育真正与生活融合。
(三)支持幼儿进行区域联动
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游戏的内在动力是其自身游戏水平的发展。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各游戏区间自然会出现区域联动。教师可以在区域联动的活动中设置“留白”,同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教师不应忽视幼儿的游戏水平层次,盲目督促较低游戏水平的幼儿去参加较高水平的游戏;其二,教师可以鼓励部分游戏水平较高的幼儿去其他区域开展串联式的游戏,但不能强求。
如在一次小班娃娃家的游戏中,当“爸爸”的男孩子在多个区域进行了游戏。他先在娃娃家陪“妈妈”聊了聊天,然后准备小挎包去公司(百货商店区域)上班。中午,他去小吃店(区域)吃了碗馄饨。最后,“爸爸”重新回到娃娃家,陪“孩子”和“妈妈”一起做饭、用餐。而娃娃家的“妈妈”在近20分钟的自主游戏中一直待在家里,一会儿搞卫生,一会儿照顾生病躺在卧室的“孩子”,一会儿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可见,教师应为区域联动方式“留白”,顺应幼儿独有的联动形式,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促进自身游戏水平的发展。
三、在游戏分享环节留白,变幕后为台前
幼儿在结束一次连续的自主游戏后,仍会表现出兴致高昂的样子,他们会急于跟伙伴交流游戏。于是,教师应理解幼儿的需求,及时把分享的权利交给幼儿。如搭建分享舞台,让幼儿交流游戏时的感受,展示游戏中完成的作品或口述游戏中的趣事。由此,幼儿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游戏真正的主角。
(一)支持幼儿的游戏交流
教师要学会给幼儿留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会听幼儿的话。幼儿交流的内容一般是互相介绍游戏、分享游戏经验、提出游戏疑惑等。在交流中,幼儿会逐渐聚焦交流的兴趣点和侧重点。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拍的活动照片和游戏视频,参与交流。当然,交流是支持幼儿游戏的良好手段之一,但并不是每个幼儿都愿意分享,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如果幼儿不愿当场表达,也可以采用“口述记事”的方式,即回到家后回忆当天发生的事情并进行口述,家长随即帮助幼儿将这些内容记录在记事本上。第二天幼儿入园时,把记事本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阅。不难发现,许多幼儿都喜欢把与自主游戏相关的事项记在记事本上,有时讲述游戏方法,有时分享同伴间发生的趣事,有时是对下一次游戏的美好构想。该方式为幼儿搭建了分享的平台,让幼儿展示自我,以主角的身份交流游戏经验,并且持续保持游戏热情,共享游戏经验。
(二)提供作品展示的场地
环境、空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场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环境留白,即创设开放性的环境十分重要。如手工课后,幼儿会完成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会在展示台、展示墙等区域得到展示。这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在这些区域留足空间,让幼儿自己去填充、展示。
留白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教师要学会留白,把游戏权利交还给幼儿,理解幼儿的真情感、真水平;幼儿要学会利用留白,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思路,给予自己充足的时间,争做一个有灵气、有思路、有想法的“真玩家”。师幼携手、家园共进,让幼儿的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