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四视角
2022-01-05倪丽华
□倪丽华
2020年,统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12册教材全部与师生见面。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材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特点。该教材点线结合,点面交错,集散一体,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大有裨益。
一、螺旋上升,看清层次找落点
翻看12册教材目录,可以发现教材编写的原则:系统规划,螺旋上升;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同时,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从小到大地进行了扩展,即“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教师应看清其中的层次结构,找准教学落点。
(一)看清层次,散集相融
小学六年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六大领域的内容如何做到起承转合,无缝衔接?教师需要看清层次,找到分散与集中的内容。以规则教育为例,考虑到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要求小学低段的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主要涉及校园规则、家庭规则、班级规则、邻里规则、社会规则等。四至六年级的教材则要求学生了解制定规则需要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班级规则、交往规则、选举规则、公共生活规则、法律条文、国际公约等。
(二)厘清关系,起承转合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同伴与交往”,基于《课程标准》中“我的健康成长”第4条“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本单元主要从同伴交往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并做到诚实守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本套教材在小学三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我很诚实》一课,而相关话题还会在六年级上册的法治专册和八年级下册的《诚实守信》一课中出现。可见,同一话题需要在适合的年段不断出现才符合教育规律,而四年级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从易到难,逐级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材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选取和呈现教学内容。如一年级的升国旗、唱国歌的设计是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启蒙,中年级家乡主题的呈现是为了让学生“爱家更爱国”,高年级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呈现是为了深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呈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时间轴推进的方式讲述了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革命事件,并将革命领袖、典型榜样人物等一一呈现,突出先辈们敢于坚持、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可见,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提升,一步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阶梯式上升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只有厘清了教材内容的层次,才能清楚地找到教学的落脚点,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二、螺旋上升,把准目标找基点
目标是教学的导引。教学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情,精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让教学有的放矢。
(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梯度
教材中同一主题在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准年段的特点及内容的重点,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同学相伴》,这一课是《课程标准》中“我的健康成长”里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具体化表现,也与“我们的学校生活”里第4条“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息息相关。这一内容与一年级下册的“我们在一起”单元类似,二者一起构成了小学阶段的同伴交往话题。
然而,一年级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对“分享”这一概念的了解,旨在让他们初步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了解分享的方法、技巧和原则。同样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某教师根据螺旋上升这一特点,对“同伴分享”这一要点设计了如下的目标:1.通过活动体会和同学相伴的快乐;2.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分享。可见,三年级的“分享”主题得到了深化,学生分享的不是物,而是情感。由此,教学目标的层次得以提升,三年级学生的真实需求得以满足,目标设计的梯度妥帖适当。
(二)设置教学目标的准度
教材中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出现,应体现不同的教学层次。因此,教师要把准教学目标的精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大自然的礼物”这一板块从吃、穿、用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同时也展现了人们辛勤劳作的品质,让学生了解了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在的依存关系。而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这一板块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米饭来的过程,还要从中体会种田人的辛劳,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年段不同,教学目标的精准度不同,这决定了上课的效果。
(三)设置教学目标的效度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考虑不同年段之间的衔接,从而高效地达成目标。在12册教材中,同一领域的内容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和我的同伴”,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属于“与人交往”领域,注重学生从内心出发,理解“不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属于“同伴与交往”领域,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注重与朋友交往的快乐,旨在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友谊,进一步学会如何维护友谊。若三年级的目标能够高效达成,那么四年级的教学就更容易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三、螺旋上升,理解内容找特点
细读全部教材内容,可以发现,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内容很多,但教学并没有重复。这是因为前一部分内容是后一部分内容的基础,前后相关,层层递进。
(一)同类内容,精选小点
教材从低到高、从小到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以家庭教育为例,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关注个人在家庭中的健康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则侧重家人之间的爱及“我”在家庭中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侧重父母与“我”之间的爱及家庭、家族之间的关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拓展了家的范畴,即从家庭到邻里社区,再到家乡……这样的同类内容以小见大,从内在自我到外在环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同一领域,递增上升
教材编排的难易程度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难度决定的,同一领域的内容常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进行。如“我的健康成长”主题,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六年级侧重自我健康的分析。这些内容都与“我的健康成长”相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
(三)特定内容,链接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章乐博士提出:将“儿童”放进教材之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起点是儿童的需求。教材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链接学生的生活,并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到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接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真正的“童气”。如二年级上册第1课《假期有收获》,学生要真正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才会有话可说。而对于涉及大自然的主题,上课的时间节点最好与实际的时间相关,由此使学生的观察体会更加真切。
教材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了传统节日、传统礼仪等。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独特的风俗,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更灵动。如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本课第2课时注重家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旨在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的精神链条。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家里的家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螺旋上升,解读专题找重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需要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起点,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六年级上册的法治教育专册将这些内容列为重点,明确了法治教育的学习要求。而法治教育内容既有所针对,又有所融合。从一年级的班级、学校规则,到二年级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三年级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再到高段的各种法律法规,法治意识无痕地融入到了课程中,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法治专册的出现,更体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意味着全面法治教育内容的引入。同时,所有的法律法规都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综上所述,教材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并将其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编排意图,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思并举、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悟得真正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