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斯莱克菌致颈部化脓性感染1例
2022-01-05魏寒松王永宁王瑞文张健东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检验科天津3050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30070
魏寒松,王永宁,王瑞文,张健东(.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检验科,天津 3050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70)
斯莱克属为红椿菌科中革兰染色阳性、无芽孢、不运动的专性厌氧球杆菌。斯莱克属由6个菌种组成,其中仅有小斯莱克菌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该细菌是人类口腔微生物菌群的一部分,常常与牙周病有关,但很少从口腔外感染部位分离。近期,我们从1名老年女性颈部脓肿穿刺液中分离到1株小斯莱克菌,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95岁,主因“右颈部红肿热痛10 d,破溃流脓3 d”于2020年12月20日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颈部红肿伴疼痛,可扪及一核桃大小包块,无发热寒战,无颈部活动受限,未予特殊处理。红肿逐渐增大至拳头大小,伴中央区波动感,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无畏寒寒战,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予以抗炎治疗,疼痛无缓解,包块自行破溃,有脓血性液体流出,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否认结核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入院查体:体温 36.8 ℃,右颈部皮肤明显发红,面积约12 cm×6 cm大小,局部破溃,有少量脓血性液体流出,皮温高,其下质硬,触痛,边界欠清,无明显波动感。彩超:胸锁乳突肌内不规则异常回声区,考虑脓肿。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颈部CT:右下颌部及颈部软组织肿胀,皮下渗出、积气。血液检查:白细胞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40%,淋巴细胞百分比11.80%,C反应蛋白(CRP) 88.2 mg/L,总蛋白59.6 g/L,清蛋白26.5 g/L,血糖6.39 mmol/L,K 2.35 mmol/L,结核抗体IgM和IgG阴性,D-二聚体2 954.79 ng/mL。
患者入院后,在局部麻醉加监护下行右侧颈部脓肿清创术。切除坏死皮肤,面积约7 cm×6 cm。清理皮下,见皮下组织呈灰白脓絮状,有脓液渗出,伴臭味。留取脓液送普通细菌和厌氧菌培养及药敏。将坏死组织予以清除,胸锁乳突肌显露后亦可见点状、小片状坏死。脓腔下至锁骨,内侧越过颈中线,上接近下颌。术后予以头孢西丁2 g q8h静脉点滴,吗啉硝唑0.5 g q12h静脉点滴治疗7 d,人血清蛋白静脉点滴等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一般情况明显好转,自动出院。
2 实验室检查
术中取脓肿抽吸物注入血培养瓶送细菌培养,87.84 h后厌氧培养瓶阳性报警。抽取阳性培养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细小革兰阳性球杆菌,菌体着色浅,形态欠规则。将血培养瓶中的培养肉汤转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置于厌氧袋中,35 ℃培养48 h后可见平板上出现灰白色、较湿润的细小菌落生长。革兰染色呈阳性球杆菌,且易被脱色呈阴性。见图1。
图1 革兰染色形态(×100)
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MS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MALDI-TOF MS获取细菌蛋白质谱,然后将待测菌质谱谱峰和数据库(MS-IVD数据库V3.0版本)已知质谱谱峰进行比较,分析后获得鉴定结果为小斯莱克菌,置信度99.9%。
将培养5 d后含纯菌落的厌氧血琼脂平板送北京睿博兴科公司使用ABI 3730XL全自动DNA测序仪进行16S rRNA测序。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DNA,测序采用27F-sgF和1492R-sgR通用引物,获得基因序列后登录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经BLAST比对,测序结果与Slackiaexiguastrain KCOM 3368(登录号MT505540.1)基因序列一致。
3 讨论
小斯莱克菌(Slackiaexigua),曾用英文名为Eubacteriumexiguum,既往将其与迟缓真杆菌和还原天芥菜碱消化链球菌归为高G+C革兰阳性杆菌中红蝽菌科的奇异种。根据16S rRNA测序结果的相似性和对胆汁敏感性,将这2种细菌归入新的斯莱克属[1]。该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呈球菌、球杆菌或短杆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的专性厌氧菌。
小斯莱克菌生长缓慢,生化反应不活泼,使用API商品化厌氧菌鉴定条鉴定时,易将其错误的鉴定为麻疹孪生球菌(G.morbillorum)。使用新的Bruker Biotyper数据库5.0版本,所有31个小斯莱克菌分离株均能被正确鉴定,最高得分>2[2]。本病例使用梅里埃MALDI-TOF MS IVD V3.2版本准确鉴定出小斯莱克菌。因此,当使用传统生化反应鉴定遇到困难时,MALDI-TOF MS能够提供快速、准确和相对经济的细菌鉴定。
但是,Yunoki等[3]也报道,使用布鲁克MALDI-Biotyper软件(版本3.1,库版本3.3.1.0)对3株小斯莱克菌进行鉴定,有2株错误鉴定为脆弱拟杆菌或单形拟杆菌,此外,还有1株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micra)错误鉴定为小斯莱克菌。同样,梅里埃MALDI-TOF MS IVD V3.2版本以前的数据库也不包含小斯莱克菌。因此,如果不升级软件,MALDI-TOF MS在鉴定小斯莱克菌时也会出现错误的结果。
此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基因测序也可以为准确鉴定细菌提供有力的帮助。但是基因测序价格昂贵、耗时且技术要求高。因此,MALDI-TOF MS技术对小斯莱克菌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小斯莱克菌主要寄居于口腔内。既往对该细菌引起的口腔外其他部位感染知之甚少。Kim等[4]在2010年首次报道小斯莱克菌所致11例伤口感染和脓肿,主要感染部位包括腹部伤口、乳房、臀部和阑尾穿孔所致腹腔内脓肿等。患者大多数存在基础性疾病或不良嗜好,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神经功能缺陷、脑卒中、高血压、酗酒和毒品注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小斯莱克菌所致感染病例的送检样本中,往往还同时分离出其他需氧或厌氧细菌,且60%患者有小斯莱克菌菌血症[5-9]。
由于小斯莱克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微量肉汤稀释法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药敏结果。因此,在病例报道中大多采用E-test法测定小斯莱克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和克林霉素的MIC值均较低,表明这些抗菌药物可能是治疗口腔外小斯莱克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该细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对甲硝唑的药物敏感性,不同的研究报道结果有所不一致[2,4]。本病例分离的小斯莱克菌因生长情况欠佳,未能获得满意的药敏结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改进厌氧菌药敏试验流程,以获得准确的药敏数据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本病例通过MALDI-TOF MS新升级的数据库成功鉴定了颈部脓肿分离的小斯莱克菌,为明确感染病原菌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该细菌在国内尚属首次从人体致病部位分离并报道,对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认识斯莱克属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