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脏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1例报告

2022-01-05刘康伟彭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胃肠道原发性

刘康伟, 耿 新, 王 磊, 彭慈军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 贵州 遵义 56300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首诊时40%~60%的GIST伴有转移,转移部位主要为腹腔和肝脏[1],而GIST原发于肝脏相对罕见,临床工作者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认识较少。结合近期本院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性GIST,对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1岁,因“发现剑突下肿块1个月”于2020年2月24日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肿块,无疼痛,患者未就诊,肿块进行性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剑突下扪及包块,大小约5 cm×3 cm,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质硬,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0.95 μg/L(参考范围小于3.0 μg/L),CA19-9为21.8 U/mL(参考范围小于37 U/mL),CA125为57.3 U/mL(参考范围小于35 U/mL),AFP 2.54 ng/mL(参考范围小于7.4 ng/mL)。腹部CT检查:见肝左叶不规则低密度影,突出肝轮廓之外,边缘见环状稍高密度影,大者约99 mm×74 mm,考虑肝左叶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图1)。腹部MRI:肝左叶见多个囊实性肿块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较大者约11 cm×9 cm,肿块实性部分呈长T1信号、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环状强化(图2)。2020年3月4日患者于本院行左半肝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左半肝巨大肿瘤,约两个直径为8 cm的不规则类圆形肿瘤,表面凹凸不平,肿块为灰白色,质硬,解剖第一肝门及第二肝门,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离断门静脉左支及左肝动脉,显露左肝静脉,沿缺血线标记出肝线,超声刀切开肝包膜及肝实质浅层,钝性分离肝脏,完整切除左肝组织。术后病理大体检查灰白结节样肿物,大小约18 cm×11 cm×6.5 cm,切面囊性,部分囊内壁见咖啡果酱样物。病理结果:左侧肝脏恶性肿瘤,切缘未见肿瘤累及。免疫组化:胃肠道外间质瘤,CK(-)、Vimentin(+)、CD34(+)、CD117(灶+)(两次)、Dog-1(灶+)(两次)、SMA(-)、H-caldesmon(-)、Heppatocyte(-)、CK8(-)、CK18(-)、AFP(-)、CD10(-)、CD19(-)、LCA(-)、CD31(-)、syn(-)、CgA(-)、CD56(部分+)、HMB45(-)、Melan-A(-)、S100(-)、STAT6(-)、Ki-67(10%+),特殊染色:网染(+)(图3)。术后建议患者行基因检测,FIP1L1/PDGFRa无突变,KIT基因exon17无突变,建议患者行伊马替尼,患者家属拒绝。随访1年后复查腹部CT示肝脏肿块,肿块与邻近肠管分界清晰,考虑复发,行胃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肝脏GIST复发,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3个月,肿块无明显增大,目前正在随访中。

注:a,动脉期;b:静脉期。肝左叶体积明显增大并见不规则低密度影,突出肝轮廓之外,边缘见环形稍高密度影,大者约99 mm×74 mm,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静脉期高于肝实质密度。

2 讨论

GIST通常被认为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60%~70%),其次是小肠(20%~25%)、结直肠(5%)和食管(<5%)[2]。恶性GIST能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脏,发生于肝脏者基本是转移性病灶,而原发于肝脏的GIST罕见[3]。若肝脏内肿瘤的组织形态符合GIST,则需要判断肿瘤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若要诊断肝脏原发性GIST,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影像学等检查没有胃肠道存在的证据;(2)既往没有被忽视或漏诊的病史,例如内镜下行胃黏膜切除,可能漏诊或误诊,需要重新评估病理资料;(3)切除的标本病理学检查无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证据;(4)随访期间无胃肠道存在GIST证据[4]。本例患者无既往胃肠道病史,本院行B超、CT、MRI等检查均未发现肝外的GIST,随访1年胃肠道未发生GIST,因此本例符合肝脏原发性GIST的诊断。

肝脏原发性GIS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ICC,但ICC存在于胃肠道中,无法解释肝脏原发性GIST的发生发展。Ilie等[5]进一步研究发现,肝脏在胚胎时期中,ICC以祖细胞的形式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这说明胃肠道外器官和血管系统存在着与ICC结构及功能相似的类卡哈尔间质细胞,这解释了肝脏GIST的来源。

注:a, T1像;b,T2像;c,腹部增强MRI。肝左叶体积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见多个囊实性肿块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较大者约11 cm×9 cm,肿块实性部分呈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环状强化,囊壁薄厚不均。

注:a,病灶HE染色(×400);b,病灶免疫组化(×40)。左侧肝脏恶性肿瘤,(肝脏)胃肠道间质瘤,CD34(+)、CD117(灶+)、Dog-1(灶+)。

肝脏原发性GIST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肿瘤较小者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者可表现为腹部肿块、肝区不适、肝大、消瘦等症状[2]。目前暂无针对肝脏GIST的肿瘤标志物,文献报道肝脏GIST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查常为阴性,本例以腹部包块为首诊症状,无肝炎病史,与既往报道类似,但肿瘤标志物CA125略有升高,表明肿瘤标志物与肝脏GIST的发生发展关系暂不明确,有待更多病例观察其肿瘤标志物变化。

由于肝脏GIST十分罕见,术前依靠临床表现、体征、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难明确诊断,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肝脏GIST的金标准。有学者[6-7]认为CT、MRI在显示肿瘤组织的复杂成分中有一定作用,具体表现为肿瘤实性成分低于肝脏密度,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为主;动脉期肿块边缘可见边缘及内部多发迂曲供血动脉。肝脏GIST显微镜下的组织学主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但形态学变化范围大,主要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型和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肿瘤的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多数呈阳性表现。在CD117阴性的病例中,联合DOG1检测能提高诊断GIST的准确率[1]。对于部分CD117和DOG1阴性者,需行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检测做出诊断。本例组织免疫组化示CD34 、CD117和DOG1阳性,与既往病例报道一致。综上所述,对于不明确性质的肝占位,尤其是没有已知的原发性肿瘤、没有慢性肝病病史、且AFP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结合影像学检查,应考虑到肝脏原发性GIST的可能。

手术切除目前是肝脏GIS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8]报道,对于有手术机会者,需尽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5年生存率可达42%。而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肿瘤无法切除的患者,可考虑介入、射频消融、化疗等,减少肿瘤的体积,争取手术机会、延长生命[9-10]。

本疾病无单独术后辅助治疗指南,可参照GIST辅助治疗。分子靶向药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被证实对GIS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辅以伊马替尼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延长生存时间[11]。《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12]推荐使用改良版的NIH危险度分级系统,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是否破裂,将GIST术后危险度分为4级:极低、低、中和高度侵袭危险性,建议对中危患者术后使用伊马替尼治疗时间至少1年,对于高危患者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时间至少3年,并且Joensuu等[13]研究GIST辅助治疗的最佳时限发现,术后辅以伊马替尼治疗36个月较治疗12个月可以提高患者的无复发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美国国立卫生署认为所有的肝脏GIST都是高风险的,所以肝脏GIST术后需要辅助治疗[2]。并且de Chiara等[14]报道1例肝脏GIST术后辅以伊马替尼39个月而无复发,预后良好。对于术后复发患者,高晓东等[15]发现在GIST复发病例中,靶向联合手术组总生存时间为92个月,与单纯靶向治疗相比,靶向联合手术组中位总生存时间明显较长。因此术后复发且可以切除肿瘤的患者,应切除肿瘤,并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于复发且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建议GIST复发患者的一线治疗是伊马替尼[12]。

本例采用完整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术后建议患者行伊马替尼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随访1年后肿瘤在肝脏和腹腔复发,考虑晚期不可手术切除,予伊马替尼治疗,随访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大,目前仍在随访中。综上所述,肝脏原发性GIST的治疗方法是完整手术切除,术后辅以伊马替尼治疗3年,提高其远期预后效果。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康伟负责资料收集与分析,撰写论文;耿新、王磊修改论文;彭慈军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胃肠道原发性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