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五届(2021年)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天津市联盟肝病年会暨消化论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全病程管理继续教育班)会议纪要

2022-01-05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肝移植肝病天津市

张 青, 李 海

天津市西青医院 a.科教科; b.消化内科, 天津 300380

由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天津市医学会主办,APALD天津市联盟、天津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共同承办的“第五届(2021年)APALD 天津市联盟肝病年会暨消化论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全病程管理继续教育班)”于2021年10月23—24日在天津海河假日酒店举行(图1)。由于秋季疫情防控的需要,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目前肝脏疾病热点、难点以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全病程管理展开前沿医技探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由APALD天津市联盟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海教授主持开幕式,天津市西青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勇教授致辞。

上海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讲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肝癌的流行现状与对策。范建高教授指出,慢性肝病对公共卫生有巨大影响,全球超过25%的人口受慢性肝病影响,而NAFLD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25%的NAFLD患者可能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细胞癌(HCC)是六大常见的癌症之一,且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NAFLD已被确认为HCC快速发生的危险因素。NAFLD相关的肝脏并发症预计将成为未来十年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重庆医科大学陈娟教授汇报了HBV致癌机理研究,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陈娟教授从病毒基因组整合的致癌作用和病毒表达产物的致癌作用两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HBV的致癌机制,并介绍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关键基因及其致癌机制,以及可变剪切时间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郑欢伟教授从HCC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治疗发展过程、HCC靶向治疗与联合治疗、HCC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策略三方面阐述了HCC的靶向治疗进展。郑欢伟教授指出,HCC需要多学科团队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讲述了肝衰竭的营养评估及营养干预。陈煜教授指出,肝衰竭患者的营养问题发生率高,且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医生应像重视其他并发症一样重视营养不良。肝病的营养状态可以应用简单的实验室检查、人体测量学指标、SGA评分等进行快速评估。NRS-2002可用于筛查有无营养风险,指导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营养干预要采取个体化的方案,重视高代谢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饶慧英教授带来了NAFLD终末期肝病研究进展。NAFLD占我国慢性肝病病因构成比的49.3%,饶慧英教授回顾了NAFLD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阐述了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NASH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建议,NAFLD不同阶段进展为肝癌的比率、临床特点、治疗指标、治疗机制和预防措施等。饶慧英教授指出肝纤维化是NAFLD临床结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NAFLD死亡率明显增加;NAFLD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NASH相关HCC的临床特点是预后更差。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伟慎教授从戊型肝炎背景、流行病学、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讲解了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及预防。戊型肝炎是以消化道为主的多途径传播疾病,呈世界性流行,可以引起暴发,大多为无症状感染;戊型肝炎感染危害最大的是孕妇、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等,病死率高。近年报告,戊型肝炎的发病及死亡较甲型肝炎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人群抗体主要为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屏障低。戊型肝炎可以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目前我国有自主研发的、世界唯一的、有效的、安全的疫苗。

天津市西青医院李海教授介绍了戊型肝炎的慢性化和重症化、慢性或重症戊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戊型肝炎的临床策略。HEV感染可以造成特定人群慢性化和重症化,从而导致死亡。HEV免疫发病机理与病毒、宿主、环境等因素相关。应用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及免疫疗法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

天津市人民医院韩涛教授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急性肾损伤等方面讲述了终末期肝病伴有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管理。终末期肝病伴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多种并发症,预后差;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基础肝脏功能与降低门静脉高压,预防并发症,延缓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目前主要处理策略为合理选择药物/内科-内镜/介入/人工肝-肝移植;需要规范、精准与个体化治疗,注重多学科协作,并探索新的诊治方法。

图1 与会主要专家学者合影

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京杭教授讲述了肝硬化肝肾综合征(HRS)临床诊治进展。HRS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危急并发症。徐京杭教授详细讲解了HRS的定义、发生机制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白菡教授从HCC单药治疗进展、HCC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进展、HCC免疫联合局部治疗进展、肝癌研究新进展等方面汇报了HCC系统治疗最新进展。白菡教授指出,肝癌内科治疗进展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研究不断探索,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持续发力;肝癌精准治疗探索不息,GPC3-CART疗法治疗HCC值得期待,多项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推动HCC精准治疗向前迈进。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哈福双教授为大家带来了1例肝血管肉瘤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病例。患者以SOS收治入院,病情急速加重,通过不断的病例分析、多学科讨论与检查支持,最后确诊为肝血管肉瘤、脾继发性恶性肿瘤、骨继发性恶性肿瘤、亚急性肝衰竭、SOS、低蛋白血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磊教授阐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进展。李磊教授介绍了ACLF的不同诊断标准,并提出诊断标准不同,临床预后不同,不同诊断标准决定不同预后。李磊教授介绍了ACLF的治疗原则、移植技术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价值,以及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和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前期的疗效,指出肝衰竭诊断越早预后越好。2020年,ACLF提出了新的临床分型,将临床关键的常用指标进行量化,简便易行、实用性强。李磊教授分享了HBV-ACLF预后评估体系,以及人工肝治疗HBV-ACLF生存预后模型的最新研究。李磊教授指出,改善ACLF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是科学分期、预后评估,个体化治疗策略和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叶青教授汇报了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探索。当前我国7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未被发现,如何有效筛查丙型肝炎患者是难点。与全员筛查相比,院内开展丙型肝炎筛查与管理具有成本效益。叶青教授对比研究了不同国家、不同医院的丙型肝炎诊治模式,提出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诊治联动模式,不断完善丙型肝炎转诊制度建设和院内转诊流程,并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使院内抗体阳性患者对应检测RNA率从70.5%提高到90%,并得到持续保持。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曹海芳教授从肝硬化合并感染的后果、类型、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疗困境与策略。曹海芳教授指出,早期识别感染及明确病原体很重要,感染部位及分层很重要,真菌感染不容忽视。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田大治教授从肝移植历史及现状、肝移植适应证及其变迁和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等方面综述了肝移植的临床诊疗进展。我国肝移植总数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肝移植国家,我国肝移植进入器官捐献时代。不同肝移植标准均发生了变迁,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由禁忌证转为适应证,但现有所有术前指标均存在局限性,需要寻找更多特异度高、敏感度高,能够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改进现有肝癌肝移植标准,让更多潜在有良好预后的肝癌患者获得肝移植手术机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讲述了基于Rh2靶点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新基因HCBP6的发现和功能研究,HCBP6(-/-)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表型研究, PTIB001化合物的筛选与鉴定,PTIB001化合物干预NASH模型的结果, PTIB001在功能医学和新药中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邦茂教授介绍了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的概念、消化道肿瘤流行病学、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国内外现状、内镜诊断方法、内镜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建议等,呼吁大家重视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志广教授从常用抗生素、流行病学特点、常见用药的耐药机制和如何避免耐药等方面阐述了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研究进展。张志广教授指出,尽量根据地区耐药特点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增加初始根除率。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耐药菌株广泛流行,提升幽门螺杆菌群耐药;增加幽门螺杆菌健康教育,加强餐厅卫生环境,规范垃圾处理,降低感染传播;新疗法治疗不仅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且为耐药或者复发患者的根除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针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机制,已有实验将抑制生物膜形成/破坏外排泵等药物进行相关实验。纳米材料突破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靶向带药成为研究新方向。

解放军第九八三医院王东旭教授从化学性消化不良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化学性消化不良临床应用等方面讲述了化学性消化不良的诊治。化学性消化不良包括饮食因素、年龄因素和疾病因素,主要从症状、消化酶缺乏等方面进行评估。消化酶不足可分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以及疾病因素包括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和胰腺疾病等,都可能通过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消化酶绝对/相对不足,出现一系列化学性消化不良的症状。针对化学性消化不良,建议餐中服用消化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曹海龙教授讲述了粪菌移植(FMT)治疗在临床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FMT的临床实践、FMT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FMT相关实验研究等。与临床常用的益生菌相比,FMT具有以下优势:有益菌数量多,活性强,容易定植在肠道内,选择不同途径可以不受胃酸影响,不会因运输保存过程不当活性下降等。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王毓麟教授汇报题目为New NOTES(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or Near NOTES。王毓麟教授介绍了NOTES的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开展现状和研究热点。王毓麟教授详细阐述了New NOTES几种术式的适应证等,并介绍了基于超声内镜形成新NOTES种类。王毓麟教授指出,传统NOTES是基于外科原则提出了宏大的理念和构想。新NOTES是在传统NOTES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软式内镜技术革新,将会推动NOTES的实现,新NOTES的疆域将会不断拓展。New NOTES和NOTES之间不是一层膜的距离,它们之间隔着一段漫长的艰辛的探索。

天津市北辰医院高海德教授汇报了双镜联合在疑难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双镜包括腹腔镜和胃镜。高海德主任介绍了双镜联合的应用基础、概念、两种形式、技术要求、临床应用、术中定位等。高海德主任指出,联合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腹腔镜手术和内镜手术的局限性,为微创治疗补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随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张雅敏教授、天津市西青医院李海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李岩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卉教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李爽教授、姚升娟教授、周莉教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内科、外科、影像、介入多学科进行协作和整合探讨,从协作的视角去探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学科诊疗模式,共享多学科诊疗理论与技术的交互融合,以碰撞出创新学术花火,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服务临床患者,对制订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次会议秉承“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邀请全国知名肝病、消化、外科、介入、影像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以全面综合规范化管理肝病为宗旨,聚焦我国目前肝脏疾病研究进展,新型肝脏疾病诊疗技术进展,并全方位展现各种肝病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为提高肝脏疾病的诊疗及科研水平作出积极影响与贡献。各位同道在线分享研究成果,了解领域前沿,启发科研思路,进而丰富、发展华北地区消化系疾病的研究路径,优化学术体系,促进本市肝脏疾病创新诊疗模式的发展以及临床救治水平的提升。

图2 直播期间在线收看人员区域分布

本次大会采用了线下会场同步直播和线上会场全部直播的“全云端”模式。截至直播结束,在线观看的注册医生人数达到3000余人,收看医生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图2),使全国的同道们能实时讨论、开拓视野、激发思维,是大数据时代、疫情时代大型学术会议形式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

本次大会的圆满举办,为天津市以及周边地区肝脏疾病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创新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为提升地区肝脏疾病诊疗水平和临床救治能力做出贡献,并对消化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肝移植肝病天津市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肝移植术后HCV感染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有趣的云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如果画笔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