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微创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1-04胡呈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椎动脉动脉血颈椎病

胡呈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以眩晕、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常以针灸、推拿为主,但不规范的推拿容易诱发严重并发症,而针灸治疗则有时因为针灸疼痛患者往往难以坚持,使得患者对本病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满意,因此,临床急需寻求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以坚持治疗的方法。微创埋线治疗在传统针灸治疗上进行改进并延伸,以可吸收线留针的方式使穴位刺激可延长甚至达到1周以上[3],减少了患者在接受传统针灸治疗时需要每天进行治疗的不便及痛苦,并且可增强疏通经络的作用,但目前对于埋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故本课题提出该研究以期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5]《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项痹(颈椎病)》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经CT或颈部X线平片确诊;③无明显的认知、意识障碍,可配合研究。(2)排除标准:①外伤史;②肿瘤、结核等引起的颈部疼痛;③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④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原发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⑤合并有其他骨关节疾病;⑥颈部皮肤完好有溃破、皮疹等。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60.87±9.61)岁;病程0.5~8.2年,平均(5.18±1.59)年。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0~76岁,平均(62.04±8.53)岁;病程0.3~7.9年,平均(5.65±1.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纳入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有创操作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配合红外线烤灯治疗。参照文献[6]《针灸治疗学》,取穴:百会穴、风池穴、完骨穴、双侧颈3~6夹脊穴。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位,待患者调整舒适后,取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天协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批号 200701)行针灸治疗,其中,百会穴进针向头后与头皮成15°平刺进针0.5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进针1寸,完骨穴直刺进针0.8寸,以上穴位行捻转手法;双侧颈3~6夹脊穴直刺进针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所有穴位以平补平泻法,患者有胀感时得气留针30 min,同时予颈背部行红外线烤灯(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型号CQ-23M,批号20182260092)照射治疗;1次/d,连续治疗 14 d。

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微创埋线治疗。将对照组中双侧颈3~6夹脊穴每日针灸手法改为微创埋线治疗,余治疗方法同观察组。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位调整舒适,局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消毒镊夹取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杭州爱普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规格:3-0,长度2 cm,批号20173653011)至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扬州市江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7#,批号20160062)内前端,后端接好针芯,术者左手绷紧操作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直刺进针1寸,以患者有酸胀感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内,针体全部退出后迅速以干燥无菌棉签按压针孔并覆盖无菌敷料,每7日1次,连续治疗2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不良反应。

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依患者眩晕、耳鸣、眼颤、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其中,显效为75%~90%,有效为30%~74%,无效为低于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经颅多普勒超声(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KJ-2V3M)于患者枕骨粗隆下方、后发际线上方1 cm行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血流检测,分别记录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舒张期血流速度(Vd),根据公式(Vs-Vd)/Vm计算出搏动指数(PI),比较两组Vm和PI。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评估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其中,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4分,总分30分,得分越高症状越轻。

不良反应为患者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皮肤溃破、化脓及其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2.2 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V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基底动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基底动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Vm(cm/s)P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 32.86±5.71 36.83±5.24* 1.31±0.15 1.26±0.12*观察组(n=43) 33.14±6.02 41.04±6.13* 1.29±0.17 1.21±0.15*t值 0.221 3.423 0.579 1.707 P值 0.412 0.001 0.282 0.046

表3 两组双侧椎动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双侧椎动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左Vm(cm/s) 右Vm(cm/s) 左PI 左P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 38.46±8.71 43.01±8.13* 37.72±8.26 41.03±8.81* 1.31±0.12 1.27±0.09* 1.32±0.14 1.25±0.07*观察组(n=43) 37.95±8.67 45.92±8.01* 38.01±7.93 44.91±8.72* 1.30±0.17 1.23±0.11* 1.31±0.13 1.22±0.08*t值 0.272 1.672 0.166 2.053 0.315 1.846 0.343 1.851 P值 0.393 0.049 0.434 0.022 0.377 0.034 0.366 0.034

2.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ESCV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ESCV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 18.41±6.03 23.07±5.74*观察组(n=43) 18.65±5.67 25.84±6.11*t值 0.190 2.166 P值 0.424 0.016

2.4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2例拔针后穴位血肿,1例滞针,2例皮肤淤青,发生率11.63%(5/43);观察组出现1例埋针后局部血肿,2例局部淤青,1例局部皮肤破溃,发生率9.30%(4/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因颈椎病变、慢性劳损导致椎动脉血管走形及管腔容积变窄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可能与相应椎动脉机械性受压或颈交感神经刺激有关[7-8],因此需通过改善并恢复脑供血来达到减轻患者症状的方法值得积极探索。微创埋线治疗在传统针灸技术上留置可吸收线,既能使穴位受到持续刺激,又减少了反复针灸的痛苦与就医次数,且其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接受,故本研究提出在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以该法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微创埋线治疗是由传统留针埋针方法发展演变而来,由于线体可在穴位上获得持久、柔和的机械刺激效应及生物电刺激反应,因此在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上更有独特优势[9],通过将可吸收线植入颈夹脊穴,可以调节督脉与膀胱经气血,使局部组织神经末梢受到持续刺激,从而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神经血管受压情况[10],因而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表明针灸联合微创埋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效,能够改善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这可能与微创埋线治疗能够通过柔和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产生电生理反应有关,以此促进局部组织经络有效循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疗效,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燕飞等[11]研究结果一致。

患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其搏动指数是颈部交感神经激惹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重要参考指标。血流速度减低多考虑血管充盈减低、脑供血不足,而搏动指数越高,提示脑血管外周阻力越大。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P<0.05),PI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微创埋线治疗能够增强局部组织生物电刺激,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能力有关,以此改善脑供血而达到减轻患者症状的目的。

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估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是临床常用于评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指标,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这可能与微创埋线治疗有效而持续的刺激从而恢复脑血流有关,其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从而减低本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与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微创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减轻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改善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与社会的影响,且无特殊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椎动脉动脉血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勘误声明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