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22-01-03凯里学院旅游学院顾永泽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顾永泽
201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此为研学旅行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为地理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方法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实施,增强教学教研效果。其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其三,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幸福感。最后,激活地方教育科研资源,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地理学科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及评价
(一)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学旅行组织恰当与否的影响。由此,地理研学旅行应当依据研学内容及研学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研学组织形式。研学旅行多以集体的形式展开,人数较为庞大,若全程集中开展研学活动则研学效果不是太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展开研学活动。
将学生以4-6人为一组的方式,从总的研学旅行任务当中抽选其中一个课题或多个问题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研学任务分给组内的各个成员,各成员完成自身所负责的模块,通过归纳和分析,将研学成果与同组成员分享交流,最后由组长将各成员的研学成果汇总完善。这样的组织形式有效地结合了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各展所长。小组内相互交流与合作探讨,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学生对团队的力量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环节
地理研学旅行的实施主要从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与课题、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明确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与方法、研学旅行的内容与路线选择、研学旅行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表达交流并形成结论等六个关键环节进行。
1.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与课题
一个成功的研学旅行课程一定拥有一个好的问题,问题的思考价值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影响着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所以,确定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围绕主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研学课题由研学主题衍生而出,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或多个待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注意研学课题应该与研学旅行的主题相统一,不能相互脱离。
2.制定研学旅行方案
在研学旅行课程正式开展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从而提高研学效率和研学质量。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的确定要从研学旅行的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方法、研学旅行的内容和路线选择、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来拟定,使学生对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
3.明确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与方法
研学旅行属于课外实践教学,具有课程性与教育性的特点,故而应该确立自身的教学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是研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学生在研学中应该达到何种水平,也为后面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进行中指导研学,提供专业上的帮助,答疑解惑。
4.研学旅行的内容与路线选择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实际地理状况来进行综合考量。对于路线的选择,应选取研学旅行目的地所具有代表性和考察价值的点,以最便捷的方式依次将点连接起来,组成研学旅行课程的路线。
5.研学旅行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
研学旅行课程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先前的准备工作,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培训、制定研学旅行指导手册、配备相应的器械工具包括目的地的各类地图等都属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准备工作。
研学旅行课程应注意两点:第一,安全问题。研学途中不得随意脱离团队集体,单独活动,不可嬉戏打闹,相互追逐。第二,教学要求。避免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光顾游玩,没有认真进行研学,未达成教学目的。
6.表达交流并形成结论
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结束以后,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整理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所获,如照片、笔记、岩石或植物标本等有关研学旅行目的地的第一手资料,对此次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汇报总结。良好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学生克服难题的能力,师生与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研学所获,总结研学成果,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此环节,教师应当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评价指标为标准,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还能使学生通过评价获得成功经验,树立学生自信心,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1.评价内容
地理研学旅行的评价内容多式多样,本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可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内容分为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四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研学旅行评价量表
2.评价方法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方法有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种。
所谓的定量评价即采取评分的方式对研学旅行进行评价,而定性评价属于经验型的评价方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又强调了对研学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及阐述能力的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有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过程,从而达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整的目的。同时,学生互评也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次研学旅行中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能够反映出较为真实的信息,使评价结果更为丰富多彩。形成性评价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获取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从而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研学能力。终结性评价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因此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
二、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地理研学旅行要明确主题和目标
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改进策略中,研学主题的确定要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客观情况,并结合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每一次研学主题都应该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既立足于课标又联系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要让学生明确本次研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正确的“研”向,促使学生按照研学旅行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和目标去完成课程内容。同时可减轻带队教师的负担,使之更好地投入教学。
(二)地理研学旅行要科学设计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设计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师及教研人员工作的难点。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很难理解透彻,完全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系统知识,只能靠记忆背诵,导致学生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转述相关的理论的知识,从而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设计一份科学的学习内容尤为重要。首先,学习内容应立足于地理课标。地理课标中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学旅行有一定的契合度,同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及教学方式等都有着指引作用。其次,学习内容应当立足于乡土地理,体现区域特色。乡土是每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身周围的地理环境及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拜之情,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再次,学习内容应当立足于培养全面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理科学是综合性较强的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且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现象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地理教育对学生认知人地关系、发展综合思维、实现区域认知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见表2)
表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研讨—金泉湖与小高山一线
三、结语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校外延伸,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以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为开发依据,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原则,目标性和生活性原则,科学性和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和特色性原则。在课程实施上要明确研学主题和课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方案,确定研学内容和路线,预先考虑意外因素,健全保障措施,课程结束后要进行多元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