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2-01-01薛雅歆
薛雅歆
(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三小学 山东青岛 266555)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内在品质与思想道德初步成型阶段。但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将“教书”当成了教学重点,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这样不能保证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寓情于理中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融入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德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教育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受到重大关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融入德育的元素。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比较幼稚,还是非常听教师的话的,也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充分融入德育教育对小学生加以指导,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教育本就处于学生各方面教育的先锋地带,想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行业的大力推进与教育方面的有效改革。
小学阶段的课程大多是以理论为主、其目的大多是为应试作准备,这些教育特点不免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受限、更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融入与渗透在此时显得有尤为重要。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展德育教育的平台与媒介。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爱你,汉字》,这篇文章生动描绘了汉语言文字那携带着历史文化古韵而流传下来的深刻含义与美。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位华夏子孙[1],传承与发扬、吸收与推广这些传统、悠久的文化,无疑是学生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教师也应该以此为己任,科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过程中懂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挖掘文本德育内容,正确引领学生学习
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媒介。在语文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可单凭朗读课文来挖掘德育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教师若想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对语文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挖掘出其中的与德育教育内容相关的材料,寻找出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以此对学生进行更完善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不是特别完善,对教师讲的许多知识会无法透彻理解,本身年龄就小,生活阅历也并不丰富,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因此,对于教师讲授的新事物可能没有正确的判断,对教师所讲的德育方面的知识也是懵懵懂懂。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的事物有利有弊,小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无法正确判断,这可能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阻碍孩子自身的发展。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文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更简单明了地表达给孩子,并从中找出德育教育作用的知识点[2],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身的品德素养。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是不能够脱离开来的,两者应相互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正确发展。教师具有与一定的专业学科能力,应当多多开拓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正确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包括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等,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外强入侵时的正确引领、革命先驱们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学生们了解我们中华人民共产党人的气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件与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深入内心的德育教育。
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切身感受德育理念
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领新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立下规矩: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对于学生一视同仁,对于自己犯下的错必须自己承认并改正,让孩子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自己说下的话负责任,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做到言必出,行必果。语文是一门语言教育的集大成者,在语文教学开展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供我们去探索与实施。但在现在的实际生活与教育过程中,即便我们都知道德育与学科教育是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关系。但在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显而易见,流于形式、形式传统单调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深层促进作用,传统的德育熏陶无非就是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普及与介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可以被运用到基础德育的教学中。
例如,现在从城市到乡村、从繁华到偏远。我国的教育从硬件到师资,这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课堂开展形式也不再单调固定,像翻转课堂、课堂15分钟等,都是在现当代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的高效学习方法。学生们从前的教师与课堂可能仅仅是一人一书一讲台的模式[3],但是现在几乎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实时性、全面性为学生展示很多与课堂课程相关的事件与新闻,让学生们眼见为实,真正做到学于心并寓于行。六年级课文朱自清《匆匆》一文,措辞优美、结构紧密,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并积累足够多的写作素材,在学习中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他借助匆匆而去的四时为我们传达出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效引领和专业指导,组织一个课文诵读的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诵读与理解,让学生深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看似高深难懂的德育教育带到学习当中、生活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德育、学习德育、运用德育。
四、采用多元教育方式,有效开展德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知识,就是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将德育知识充分结合到语文素材中,使语文知识和思想道德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修养。教师应在语文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下多去了解德育知识并多多分析,争取让孩子一听就会。在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德育方面的熏陶与培养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与创新。学生也只是这多层教育环节中的其中一环,教师应在课堂上深化德育教育。语文教育本就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大相径庭,在一篇篇文章中本就蕴含着多元化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做的就是同学生一起,拓展完善德育与语文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与相互渗透。语文教学里充斥着太多太多的德育教育契机。例如,讲述伟大父母的辛勤付出的文章,便可以向学生普及父母那浓烈而又无声的爱,并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孝道,教学描写祖国的文章与诗句的时候[4],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怀抱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用行动努力捍卫自己的国家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很多,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努力挖掘与探索德育教育的元素。
五、有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德育情境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的内容大多与思想道德知识相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较为浮躁,容易出现初步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德育作为授课的载体,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情境,在情境中渲染德育内容,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耐心,在德育情境中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彰显情境中德育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例如,教师在对《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便要考虑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内容,是否感悟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德育情境,播放有关红军战士的视频,营造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老班长的选择,感受革命的力量与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5],还能使学生形成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贯彻德育理念。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教师也要结合信息技术,将其作为德育教学的素材,向学生渗透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播放视频,带给他们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好地实现语文德育教学。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非常有效且可行的一个方法。德育对小学教育来说,是教师与学生需要不停探索与进行的一件事,小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律性不强,他们像是温室里面培育的幼苗,在未经风雨的外界还无法生长,这就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去帮助引领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发展。教师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是教学的本质与目标,让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