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惠东乡土,探究珠三角地区农业变迁过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
2022-01-01钟望春
钟望春
(广东省惠东县惠东高级中学 广东惠州 516321)
一、教学目标
1.在典型试题的完成和解读中,将农业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
2.试题情境和生活情境相结合,培养应试能力。
3.通过家乡的案例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二、课型
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情境来解读试题情境。
难点:区位因素的变化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珠江三角洲平原(或惠东)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对比
例题1:“双抢”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产区“抢收早稻稻谷,抢插晚稻秧苗”的传统农事活动,通常是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抢收时因田中储水,给脱粒、晒谷造成很大不便,劳动强度极大。今天,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双抢”给人的劳碌印象渐渐淡化。据此完成1~3题。
1.“双抢”农事出现的主因是( )。
A.减轻洪水威胁 B.利用夏季光热
C.减轻病虫危害 D.保持土壤肥力
2.抢收早稻时田中储水的主要目的可能有( )。
A.便于深耕 B.消暑降温 C.利于抢收 D.利于抢种
3.土地流转使长江中下游传统稻作区( )。
A.耕地面积扩大 B.复种指数提高
C.粮食价格上涨 D.劳动效率提升
教师引导:通过试题的讲解,我们对水稻种植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也对季风水田农业做了全面的回顾。请同学们比较下,在改革开放之前,指出同样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珠三角,较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对南岭南北两侧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的对比,可加深学生对熟制、生长期、生长周期、活动积温等农业生产基本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试题中的区域对比,梳理出惠东县发展水稻种植的区位条件(有利和不利)。
过渡语:目前珠三角水稻种植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例题2:珠江三角洲平原曾经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当前商品粮地位丧失的原因。
教师引导: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到丧失的原因。
学生活动:联系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容,分析出珠三角水稻种植区位因素的变化。查询资料,罗列出惠东县近些年农业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数据。
设计意图:在全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分析珠三角农业的变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符合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核要求。
过渡语:那么珠三角的农业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呢?
(二)“基塘农业”模式的变化折射珠三角农业的变迁
例题3: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以花卉、蔬菜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温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教师引导: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三大产业作为一盘棋进行政府引导,市场统筹,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已达84.85%,农业开始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大量服务城市市场的城郊农业涌现出来。目前,珠三角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城市市场。
学生活动:通过试题的解读,真实感受“基塘农业”模式变化的大社会背景,折射珠三角农业的变迁。同时,查询目前惠东农业生产的定位。
设计意图:“基塘农业”是同学们心中最熟悉的混合农业类型,但学生虽然生活在珠三角,却见不到真实的“基塘农业”生产类型。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出现了不可逆的矛盾,只有通过试题进行这段生产历史的追溯,才能感受到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过渡语:那我们脚下的惠东农业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呢?
(三)惠东稔平半岛传统的“稻—稻—薯”已经转变为“甜玉米—稻—薯”模式
例题4:400年前传入中国的洋芋,其耐旱、喜温凉,块茎生长温度16℃~18℃,曾是“救命薯”“温饱薯”,20世纪60年代,引进惠东县种植的马铃薯,成了“致富薯”“小康薯”。2016年,在“国家一乡一品”政策的帮扶下,惠东稔平半岛不断提升“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的品牌,出口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2019年,总产值已达7.82亿元,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目前,随着市场等因素的变化,稔平半岛传统的“稻—稻—薯”生产方式已经转变为“甜玉米—稻—薯”的模式。
(1)指出惠东20世纪60年代引进马铃薯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4分)
(2)简述惠东“冬种马铃薯”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4分)
(3)分析稔平半岛“稻—稻—薯”转变为“甜玉米—稻—薯”生产模式的原因。(8分)
教师引导:从惠东稔平半岛农业发展试题的探究,不难看出,惠东农业基本延续了该区域如东莞、中山、珠海等地区的发展之路。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惠东稔平半岛农业在不同时间下所选择的生产模式,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生活动:联系之前探究的试题和查阅的资料,完成惠东稔平半岛的案例研究,推荐来自稔平半岛(稔山镇、平海镇、铁涌镇、平海镇)的同学进行分享讲解。
设计意图:回归惠东乡土,回归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生活生产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教学反馈
整课堂下来,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对家乡农业的了解更为客观立体,讨论也延续到课堂之外。通过高考试题串讲,梳理了农业考点的知识,达到了深度高效备考的目的。同时,联系惠东乡土农业,实现了学以致用,走向了素养备考,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激发了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