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2022-01-01王虹
王 虹
(西藏军区机关幼儿园 西藏拉萨 850000)
教学有效性问题是教育讨论的重要问题。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指导学习后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学习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1]。这表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幼儿教育活动特指针对2-6岁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不仅是身体层面,更在心智方面。对世界的学习认知、同龄人之间关系的相处、社会运行规则的基础实践都是这一时期幼儿需要面临和解决的挑战。因此,家长及老师的责任和义务重之又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第一责任人,在这一时期需要改变心境,适当地将孩子放开,不再全权管理。幼儿园是幼儿面对的第一个“小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干涉和培养,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幼儿园是幼儿进入小学义务教育的过渡段,不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心理预期是有所差异的。有些家长急迫地想要赶在前面,将英语、数学等大量不匹配年龄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忘记了幼儿本来心智的成熟度;而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只是希望将其送到幼儿园节省精力和时间,保证孩子的安全即可。这样一来,幼儿园学科教学的内容设置就陷入了尴尬境地——太难,学不会,太简单,又没用。最大程度的有效性覆盖面非常狭窄,存在的合理性也使人产生了怀疑[1]。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幼儿阶段的孩子成长呈高梯度分布。发育的迟缓与迅速差异带来接受和认知等的差异。特别是当今幼儿教育大都采取大班制,资源空间的紧缺使得不同程度的孩子被迫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其二,教育的形式化。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教育考核时常会以外在形式的创新作为重要标准之一。鲜亮丰富的颜色、可爱漫画的动物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语文上,是非黑白分明的寓言作为复杂社会的外在保护壳;数学上,糖果、花草等日常带有吸引力的意象代指加减法的运用。活动形式的花哨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教学活动的本身价值。此外,环节之中的拼凑痕迹太重,层层平铺,忽略了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甚至整场活动的游戏、操作、步骤都是幼儿在老师的强制作用下完成的。老师的总体综合素质,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评价幼儿能力的系统、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都在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考量范围之内。
要从本质上促使教学变得有效,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基础本领,包括逻辑思维的训练和社会交际法则。为此,笔者谈谈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2]。
一、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非常重要。好的内容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教师在恰当的方式下引导幼儿吸收这些内容,幼儿将会受益终身。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贴合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即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幼儿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幼儿教育内容是承上启下的内容,在低于幼儿园入学年龄之前的儿童,家庭中的教育主要针对亲人长辈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习。相对来讲,简单的拼音、字词学习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于幼儿园的下一阶段,即小学教育来讲,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甚至外语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期间巨大的跨度就是通过幼儿园教育完成的。做好其中的衔接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确立恰当的活动目标
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很难理解非直观的东西。以文学为例,现当代文学在探索人性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在不同立场下黑白善恶并不是清楚划分的,人性是复杂的、多元的。但对幼儿来讲,是非的辨识甚至还在学习中,想要理清其中的纠缠和逻辑,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在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的结婚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幼儿读物里的绝对真理。直观性是在活动中展现的第一性。事物的简单化处理进而学习吸收就是活动的第一目标[3]。
内容和目标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一定程度上,目标决定内容,内容成就目标。因此,两者之间不能割裂且区别看待。大的目标来讲,就是循序渐进的。
三、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活动的过程是践行活动内容和目标的唯一方式。过程的设置也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见对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兴趣有重要作用。爱玩是孩童的天性,对于低幼年儿童来讲,长时间端坐在教室中显然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强的实践性就成了活动的特点。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可以通过让儿童进行尝试性动手操作来完成。以数学为例,加减法的运算就可以让儿童制作卡通形象,在同时做多数量的情况下,完成加减的计算。具体形象的实物往往会更加直观,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幼儿园来讲,场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以方便儿童全面发展体、劳等基础素质。
总之,有效性问题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不否认对幼儿这种存在大量空白和空间的群体,基本上大多数的教学和教育都具有效果。学校和老师煞费苦心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加强吸收,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内容的填充,使有效性与初衷背道而驰,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形式与内容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需要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同一个目的。如何更好地将幼儿年龄发展的内容与更易接受的形式相结合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地“学”,注重活动过程、各领域活动自然有机地融合,以综合化的方式组织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