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基于两个少数民族聚居点的社会调查

2022-01-0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王薇

区域治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连队少数民族农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王薇

少数民族团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履行特殊使命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整体发展滞后。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南疆发展,促进就业、集聚人口、推动文化交流,打破其封闭的社会结构,对少数民族社会转型有巨大推动作用。

截至2019年末,兵团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数的15%[1],大多数聚居在南疆。因此,笔者选择第三师四十四团十三连、十八连作为田野调查点,在当地维吾尔族“亲戚”家里轮流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社会调查。

一、调查点概况

第三师四十四团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西段南麓,西临小海子水库,东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资源极丰富[2]。四十四团属于兵团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团场,全团有22个农业连队,截至2019年底,全团有土地面积66.55万亩,少数民族占常住人口的70.3%,主要分布在十二连、十三连、十八连等连队。

十三连与十八连毗邻,前身是自治区图木休克总场硝尔阔坦分场,硝尔阔坦意为“碱滩上的羊圈”,处于叶尔羌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十三连位于图木舒克市东南,当地人称下肖尔湖滩。十八连位于图木舒克西南,称上肖尔湖滩。两个连队均是以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农业连队,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红枣,养殖牛、羊、马及家禽。居民主要为世代生活在此的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7%以上。截至2019年底,十三连户籍人口1587人,人均土地3.2亩;十八连户籍人口3569人,人均土地2.9亩。

二、南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

(一)传统的农业生产

建团初期,两个连队耕地6000亩,土地分散不连片,只适宜于小农耕作方式。1969-1984年,当地实行工分制,以农村分红的方式年底兑现。有的农民全家劳动一年还难以维持生活,出现“倒挂”现象。1985年后,连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包干,每户划分自用地。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有着还原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经营特征和适应农业产业特征的内在本质规定”[3]。经济制度的改革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生产力有一定程度提高。但由于当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宗教氛围浓厚,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直到1988年前后,棉花单产只有58斤,粮食单产仅96斤,75.6%的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150多户职工靠扶贫款、救济粮度日[2]。

1990年,四十四团大力抓思想教育,使科学种植技术和棉花管理方法得以推广,1989年地膜植棉面积仅占20%,两年后达到100%,实现了“五统一”,改变了当时耕地分散、生产不统一的状态,棉花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二)农业经济的转型

2015年以后,农业生产由简单粗放的传统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为特点的现代化农业逐渐转变。除草、施肥、覆膜、滴灌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随着科学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棉花产量高达亩产450公斤。

近几年,连队推行种植结构调整,鼓励职工房前屋后种蔬菜增收,大田套种特色瓜果、开展特色养殖,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7年,十三连进行苹果栽植和棉花套种,邀请技术人员为农民群众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十八连种植酿酒葡萄1313亩,植饲草种植1200亩,套种和正播蔬菜2630亩,成立“图木舒克市肖尔勒克吾塔”万头羊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与营销合作社、腾达农机合作社,使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型,也为少数民族农民融入现代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劳动力转移

民族连队富余劳动力较多,在入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家庭都有成员打工创收现象,外出打工已成为农业与家庭养殖之外最重要的创收渠道。外出务工以男性居多,附近汉族承包大户尤其喜欢雇用这些棉花种植经验丰富的维吾尔农民,每到农忙时节,连部旁大树下就站了三三两两有务工需求的青壮年农民,汉族老板的车在路边一停,他们便围上去,谈妥条件上车就意味着协议初步达成。

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图木舒克市利用棉花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包括纺织、化纤、家纺、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由于毗邻图市,连队很多年轻富余劳动力到这些工厂务工,某纺织厂在四十四团招收工人230人,其中调查点两个连队106人,占了近半数。访惠聚工作队和连队党支部积极帮助就业,成立了“就业服务办公室”,选送上千人至企业务工。

“外出务工是农民获得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外来务工对于农民先导性因素的获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务工农民也将城市文明传播到社区。硝尔阔坦人过去喜欢聊天。无论地里农活多忙,你都可以看到男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个一伙,在地头、在树荫下穷聊,一坐几小时,甚至半天一天[2]。如今,务工潮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热情,他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多元。

三、南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水土资源匮乏

调查点地处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肥力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生态非常脆弱。目前,地下水过度超采、深井开采现象已日益严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面临枯竭危险[5]。水土资源的匮乏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进一步阻碍农业生产发展。此外,大多家庭都有3-5个孩子,进一步加剧“人多地少”状况,仅靠家庭承包地远远不能满足生活所需。

2.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南疆农村维吾尔族仍然是以农耕文化为基本的生存模式。从职业结构看,近90%的人员主要从事农牧业,均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靠种植农作物和家畜养殖[6]。调查点同样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为主,农民主要生活来源于种植收入。二、三产基础薄弱,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仅有零星商店和小饭馆,商店主要出售日用小百货,农产品、副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种类较单一,饭馆以出售维吾尔族传统风味美食为主。

3.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笔者在两个连队对347名中青年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超过80%为初中(含)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3%。文化程度偏低致使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分析

1.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一花(棉花)独放”的格局,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加强土地流转,推广果蔬套种,发展特色养殖业,把规模和效益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可将当地桑葚、野枸杞、甘草、杏等进行深加工,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2.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

制定农业技术扶持与激励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如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优惠政策,进行农机补贴等;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和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向职工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性指导;树立农业技术示范户,支持他们成立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职工参与,共同发展生产;此外,必须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及自然条件,重视适合当地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提高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3.抓住机遇,加大劳动力转移。

调查点距离市区极近。应抓住区位优势,抓住对口援疆及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的难得机遇,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师团出台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措施,如举办专场招聘会、创业基地、创业示范园等,搭建好就业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富余劳动力安排就业。

4.加强教育,提升农民素质。

一是办好学校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青少年入学率;二是进行全民性国语培训,开办国语培训班,聘用合格的国语教师对少数民族连队农民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分批次地培训,强化国语交流能力,并通过日常生活巩固培训效果;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健全专业技术培训机制,开办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他们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和把握。

四、小结

随着社会现代化前进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社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成为必然,调查点经济生活的变迁也是南疆少数民族社会转型的缩影。

一方面,种植业依然是少数民族社会的支柱产业,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里广泛运用,种植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少数民族职工融入现代生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外出打工成为农业与家庭养殖之外最重要的创收渠道,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革。毋庸置疑,国家的政策制度是指导经济生活变迁的主线,在兵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南疆城镇化、工业化速度将逐步加快,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连队少数民族农民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一三〇团“民事连办”方便群众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