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格式塔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1-01扬州大学陈雯昕

区域治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街巷院落整体

扬州大学 陈雯昕

一、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

(一)改造背景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城南片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旧城区。自六朝以来,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民国之后,商业重心开始向新街口转移,于是原城南地区被称为老城南。老城南以中华路为分界线,自中华门起,分为门东区及门西区。门东区内有三条竖向街巷与五条横向街巷。分为双塘园历史风貌区及三条营历史风貌区。20世纪中叶起,我国城市建设运动兴起,高楼逐渐成为现代化符号,原有老城在城市迅速发展中变得破旧,逐渐没落,成为底层居民生活的地方,生活环境很不理想。2006年,老城南地区进行了部分拆迁活动,例如安品街、船板巷以及许多民居被夷为平地,造成了很大社会的轰动。2007-2009年,政府出台《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提倡对于老城区进行保护性改造,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修旧如旧”。

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与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改善破旧老城区生活品质,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正式展开。如何从使用者心理角度,既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又满足新时代市民需求,成为改造的侧重点。

(二)改造措施

由于历史变迁,该地经历多次扩张与重建,院落肌理、功能分布混乱,违章搭建较多,整体风貌较差,显得凌乱无序,与老门东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气质不符。如何解决上述状况,保护该地区历史文化遗留的同时应对现代化发展,成为设计的主要面对的问题。

为此,城市“微更新”手法成为本次设计基本原则。在小尺度上进行渐进式改造,按照人的尺度进行街道院落处理,将空间进行肌理完善,通过对于沿街立面的单体设计完成整体形态重构,使其与历史街区相协调。同时为应对今日现代化发展及人民使用需求,适度融入现代化元素,用现代的材料与建构方式在局部与传统形成对比。

二、格式塔理论

(一)格式塔理论基本概念

格式塔理论产生于欧洲,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知觉”先于视觉的现象,认为每种经验现象,其背后都有与之牵连的成分。因其与其他物质的联系使其具有特性,从而构成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很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对平面及空间的进行研究。

在艺术领域中,格式塔最重要的观点为整体先于局部。格式塔原理被划分为五大原则,即简化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以及图底关系原则。

(二)格式塔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关系

由于场地肌理、空间关系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因此,采用格式塔理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思路和方法从而指导设计。

三、对于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格式塔研究

(一)整体先于局部原则

整体先于局部,是整体的结构关系确定了局部元素的存在形式。人们通过对于总体形态和轮廓的感知形成知觉图像,而不是由于部分的元素的汇总产生整体印象。

老门东地处的老城南地区,以明城墙,中华门为起始,中华路为轴线,秦淮河为界线,总体民居呈现灰色低矮特征。

为保留原有街区风貌,使其整体可识别,在街巷更新设计方面,老门东地区总体延续原有空间布局,保留相对完整的街巷位置、尺度及走向。将原有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巷,如三条营、剪子巷、转龙巷、陶家巷等作为街区骨架,将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地区内部街巷进行再次划分,列为穿越式、半开放式以及尽端闭合式。

在院落布局方面,对院落尺度进行划分,对于基本保留原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典型院落进行保护,对产生变更和破坏的院落进行修缮和对已经现代化院落进行评估和改建,使其院落整体肌理符合原有历史拓扑结构。

在整体建筑布局方面,该地块可分为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临时建筑以及附加建筑。更新后的街区保留主体建筑,对附属及临时建筑进行了评估和改造重建。

在环境布局方面,从整体空间上提取主要绿化、古井等有记忆留存的点,保留街区整体意味。

(二)简化原则

在认知事物时,图形特征越简洁,人们越能将之看作整体,如对称的,几何的,有规则的事物。

因此,原有街道被简化,主街巷承担客流贯穿、停留聚集的作用,例如南北向的箍桶巷,东西向的三条巷,二者相交形成X型构图,便于让人快速定位自己所在区域。

保留“三间院”,即大致为三开间的,带有自身及历史文化特征的院落,分析其尺度和范围,制定修缮类型,将原有空间杂乱,结构不明晰的院落简化为拥有历史肌理特征的典型江南民居院落。

在建筑上,简化建筑形式。原有场地分为三种不同建筑类型,即青瓦白墙古典民居,大尺度工业建筑以及高容积率现代化多层住宅。在形式简化过程中,将多层住宅增加马头墙等构筑,用现代化方式进行古典再现,削减形式复杂性,使历史文化街区更具整体性。

(三)相似原则

当群组形态越接近,群组形式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其可识别性就会越强。人们会不自觉将类似图形看作是一类,用这个原则,当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营造类似建筑空间形态规律和秩序,便可形成组团模式。由总图可以清晰看出,该地段划分成南侧和北侧两种不同类型。以三条营为分界,南侧为密集街巷布局,建筑较为紧凑,院落较小,直接面向街巷开口。街巷多为尽端式,视野通透性较差。于是就把该区域多改造成特色店铺及艺术家工作室等半公共半私密性质建筑。北侧多为大族大户宅院,院落进深较深,规模较大,院落直接面向街巷开口较少,多为封闭式,沿箍桶巷排布较大较知名门店,汇聚人气。利用相似性原则,营造相似的地块氛围,使游客形成区域感知与认同。

(四)闭合原则

在结构中,空间元素以闭合的形式构建时,会给人以整体的感受。它建立了一定的秩序,让人形成一种知觉感受。当期围合出的空间并不是完全闭合,而是在知觉上存在一种闭合倾向时,人们也会潜意识中将图形进行完型,从而在知觉上完成闭合过程。例如四点会隐喻一个方形,而凹字形也会被下意识填补成口形,类似于一种视觉张力。在本场地更新改造过程中同样应用该原则。在面向街巷的开口院落中,设计局部聚集人群的半开放场地,形成空间节点的同时不影响整体街面完整性,相较于单一界面形式,这种心理完型的处理方式可以使空间更加透气,增添游览趣味及商业吸引力。

(五)连续原则

连续原则会使人在一定方向上产生连续的感觉,从而将不相关的元素进行联系,与上文提到的闭合情况不同,连续原则的目的并不是产生围合的整体性,而只是单纯体现出线性的延伸或聚集。本地块更新后,在箍桶巷与三条巷交界处,将建筑立面设计为曲面“抹角”的形式,在视觉上顺延步行路线,使游客自然转向而不产生方向迷失的突兀感。在主干道交叉处,放置亭子,作为视线上连续延伸后的空间节点,引导游客走进街区内部,在中心广场处进行停留聚集和分散。

(六)图底关系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知觉组织成被观察的对象以及对象产生的背景。图形相对于背景更加实在从而在背景中得以凸显。在本场所空间中,存在四种不同元素,即街巷、建筑、院落与环境。将何种元素看作图,将何元素看作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根据闭合原则,容易被看作封闭的空间容易被看作为图,例如在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中,由于建筑的围合特性,更容易使其在整体中凸显,即建筑相较于街巷,成为“图”。在具有封闭性的图形中,面积小的被看作为“图”,而面积大的被看作为“底”,例如在建筑与院落分析中,院落可被看作为图,而建筑为底。

在图底关系原则中,存在“图底转换”模式,即“图”与“底”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转变,我们可以将建筑看作底而街巷空间看作图,此时人们会感受到在被建筑围合挤出的状态下街巷的变化,道路的宽或窄,视线的通达或堵塞,因此形成不同空间感受。这也符合人们在游览时的直观感受,人在街上走而不是在空中俯视。例如利用街巷和建筑进行分析时,箍桶巷以及剪子巷北侧,由于街道尺度过大,两侧建筑无法作为底而凸显出街道空间形态,图底关系相对模糊。在利用建筑与院落进行分析时,发现北侧多为传统民居宅院建筑,院落较大,围合建筑少,较为散落,而南侧多为新建仿建建筑,院落较小,封闭性强,围合建筑多,较为密集,展现出现代化建设对于建筑与院落关系产生影响,从而进行新旧区分。

四、总结

通过对格式塔理论的研究,运用其相关原则,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进行日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过程中:

(1)可利用格式塔理论整体先于局部原则,将场地内部元素进行简化和归类,关注相似空间形态集合所形成的组团整体效果,营造街区氛围,打造特色。

(2)可利用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方法,采取闭合原则,通过点或线的处理使空间形成完整意向的同时激发空间活力,给人以围合感,引导人群聚集。

(3)可利用格式塔理论连续性原则,与在道路转折处设置视线连续以引导人群流向与聚集,控制总体人流方向。

(4)可利用格式塔理论图底关系原则,利用图底转换思想进行设计推敲,从而引导人们在心理层面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猜你喜欢

街巷院落整体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八一作品
边走边唱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雨中的街巷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