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上半叶开封城市印象探析*——以近代游记为考察对象

2022-01-01郑州师范学院马梦阳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沙教育

郑州师范学院 马梦阳

开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也曾长期作为河南的政治中心。自魏惠王迁都大梁后,开封曾先后成为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及金的都城,因此其有“七朝古都”之美誉。近代以来,开封由于种种原因而衰落,1954年其省会地位也被郑州代替。因此,开封的近代转型过程事实上伴随着其衰落的过程,对近代开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以往对近代开封的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教育、公共卫生、建筑等论题,对近代开封城市环境和民众生活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游记资料为中心,对近代开封的城市环境和民众生活等内容进行探讨。与一般的地方史料相比,游记是作者以“他者”身份对于异地现象进行记述,其记述内容虽有可能失之简略,但其不同于地方人士的“他者”的视角,有可能推动我们对近代开封城市历史的认识。

一、匪夷所思的风沙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南岸,坐落在黄河冲积扇末端的豫东大平原上。由于开封周围地势平坦,没有名山大川和险关隘口的阻隔,自古就有“八省通衢”之誉。便利的水利交通条件成为其得以推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泥沙日益堆积,河床不断抬升,及其数次改道,使开封深受黄河决口、泛滥的摧残。历史上开封城曾有两次水淹城毁的悲剧,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5年,在秦灭魏的战争之中,秦军以决河淹城的手段攻陷大梁城,第二次发生在明朝末年,明统治者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全然不顾城内百姓安危,决开黄河堤坝,造成第二次毁城悲剧;除去这些,仅在明代,黄河就在开封决溢86次。

这样的地形与位置造成了近代开封的一种奇特天气现象——风沙。尤其是在春季,风沙天气十分频繁。胡山源曾在其游记《开封的风沙》中形容了他对开封风沙天气的感受:“一晚上风声就没停止过,起先声音还平淡,到后来奔腾澎拜,简直有些翻江倒海的气势。明天天一亮,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什么?我到底睡在什么地方呢?室内的一切物件都不见了,除了屋顶以外,我真正睡在沙漠里了……原来盖着的被和衣服都不见了,都埋在沙下了。”所以他在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的友人才说:“明天正好起风沙了,你来得正好,到可以马上就欣赏一下,因为这是这里的奇观。”作为南方人的胡山源虽在南方也见识过风沙天气,但像开封这种这么严重的、无孔不入的风沙天气,他确实感到很震惊。当时的风沙已经严重到令他觉得课都上不下去了,他记载道:“一个上午,我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忽然远远看见一阵乌云,在滚过来,气派非常大,好像是百丈高地大浪,从海洋中漫上来,又好像整个昆仑山脉在移过来,不论什么东西一碰到他,就各被吞噬一样,完全消灭了……课是上不成了。”面对学生用稀松平常地口气对这风沙表示的无奈与淡漠,他显然使不适应的。

不少旅居开封的人都曾记载过他们对开封黄沙漫天的印象,亦有这样的记载:“下午一时车抵开封,这是这两日火车生活的目的地。出车站,坐骡车,震荡得屁股酸痛,好容易到自治训谏所。满街黄沙载道,偶然几辆阔大人或省委员们的快车驰过,直是尘沙蔽天,和倭奴的‘烟雾’一般迷漫!”正是这些风沙天气使得当时来此旅游的人不少都提前结束了游玩安排。这便是外来人来到开封的第一感觉了。

二、市政建设的推进

“路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这“三不”特色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到过开封的人都曾感觉得到的。《开封观感录》曾描述了作者在到达开封车站的第一感受。“在廖若星辰得电灯光下,跳下月台,走过票房,到了一个古朝似的小客栈——新安旅社里,煤油灯好像鬼火,……夜幕中仰望两年不见的开封的外衣——车站真的可怜得很!行人稀少,房舍低小,只有过牛马生活的人力车夫,东张西望的想找雇主,弄些铜板,作为他晚餐的费用。”这段话让我们对开封车站夜晚的画面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路灯昏暗,多数旅店依旧使用的是老式的煤油灯,城内的出行主要还是依靠人力车。但两年之后作者再次来到开封时,情况已经有了变化,凡以前到过开封的人都感觉到“路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在经执政府的经营后都顿改旧观了”。“电灯光的强度,虽不及京沪那样的明亮,但比以前那半灭不明的情形,是在强的多了!马路方面,如中山大街、相国寺后街、鼓楼街等的平坦光滑,和上海的大马路比起来,也无逊色,至于电话,则更令人满意,我在河南旅行社向省立开师说话,很快地即答复了。而新建的中山门和最近落成的河南大礼堂伟大庄严,美轮美奂,尤足证建设事业的进步。”地方志亦载:“前清之时,除坐轿车者外,商学各界出入,多属步行,当时虽有土车,坐者甚少。近日,人力车兴,开封一属多至五千辆,终日出外,男妇几于无不乘坐者。此外,贵者则乘洋马车、汽车,次者则踏自行车,街市拥阗,几于肩摩毂击。”所以时人形容开封“随欧风东渐,加之陇海通车后,开封已经东接津浦,西截平汉,绾谷数省;商业繁盛;随密迩水势较城垣高的黄河时有成为泽国之虞,但因其由光荣的过去,正发展的现在,这所谓‘陈留之郊,四通八达之街’的开封,仍保持其为中原重地的位置。”

三、文化教育的发展

关于开封教育在20年代以来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虽不能与江浙等地相比,大体上实有长足进步。据《开封观感录》中记载:“河南的教育和江浙相比向来是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可是这次自江浙参观言旋,重看开封的学校,大学、中学姑且不具论,单就小学来说,如开封附小、女师附小和李廉方先生主持的实验区各小学,其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活动与各方面的成绩都不见得和驰名全国的南中实小,中大实小相差有几何。至于设备的不完全,表册的欠周到,那是与经济及环境有重大关系的,‘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段不能以经费困难的开封小学与经费富裕的南京小学拿同样的眼光去评判其优劣的”。

这说明开封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是发展的,但由于经济的不发达,教育发展比之沿海实为缓慢。其实近代开封各个时期的地方当政者对于教育都给予了一定重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办学数量有限。当时毕竟处于军阀掌权时期,军阀政客办教育“装潢门面者多,真心实意者少。”而且当时确实受制于财力有限,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相比其稳定政局的需要,政府确实没有过多资金投入教育行业,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二是从教育内容上看,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一方面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影响,学校都开设了数、理、化等课程;另一方面仍抱着“尊孔读经”思想不放,向学生灌输“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

四、市民服饰的时尚化

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是有关一个城市印象的核心部分,衣食住行更是从五感去体味城市发展的基础。关于衣,曾有过这样第一段关于近代开封与清朝时期在服饰变化方面的记载:

至于女界方面,前清之时,盘头甚多,入民国以来,或为东洋式、或为蝴蝶式、或为菊花式,与双髻式甚有矫枉过正之嫌。关于项部者,富豪之家,妇女出门,或围红绫数尺,或批丝巾一条,临风飘扬,几如仙子;关于身部者,前清末叶,妇女单棉上衣,尺寸颇长,入民国以来,渐趋短小,而腰下之裙则全体豁露;关于足部者,前清之时,妇女多着繍履或假以木底以为美观者,今则多用平底,鞋帮亦取浅式,无论天足裹足,多着丝光袜以趋时宜,且有着运动袜者。

妇女的发式更加西方化,衣服也愈发变短,出门都在脖子上系上红绫或丝巾,穿丝袜与运动袜等逐渐风靡。《今日的开封》也记录道,“至于穿,开封更完全新式了,马道街大绸缎公司有的是泊来品与国货,社会生活程度早已提高,洋货庄以化妆品最多,开封经营洋货最大的商号是‘同丰’‘华丰泰’,国货公司最大的是‘三友’每日雇主盈门,生意的确发达。”

五、结语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近代开封的城市生活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点。在这其中接触并引领西方生活方式的主要是上层阶级(公务员、学生),而下层阶级仍以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就整个地域空间上来说,开封与上海、天津等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在基础建设、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上具有滞后的一面,但在中部特别,其河南省是居于领先的位置。

猜你喜欢

风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柳絮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时间的年轮
沙枣花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都怪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