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盛琴琴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精神

西南科技大学 盛琴琴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课题,工匠精神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3]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

2015年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是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4]。我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国家。在中国制造业不断崛起中,我们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仍然被卡脖子。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及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质量,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消费产品的质量从价廉物美转向价高质优,但国内的质量短板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要解决消费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矛盾,就需要发挥和弘扬工匠精神,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来提升产品质量;以执着专注、追求卓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占领和赢得市场。二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技术革命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人才和技术在制造业中取得先机,中国制造面临着先进制造业国家和低成本制造业国家的挤压,要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术人才,创新科技产品,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蕴含了古代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品德,更包含了家国情怀、集体意识、实干肯干等当代中国建设者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相对缺乏。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打铁必须自身硬,大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目前来看,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内容还比较欠缺,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内容中有所体现,而由于课程进度限制,大多数思政教师往往很少讲此部分,轻视了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将专业中的行家里手事迹融入思政课中,将平面的工匠精神转为立体的工匠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身份的认同感,如此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同时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在当今时代,很多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诱导,沉浸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中,影响了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通过工匠精神内涵来引导大学生形成脚踏实地、勤奋勇敢的作风,使其自觉抵御不良风气,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层次地了解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坚定“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专业态度,提升学生对专业身份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潜力,坚定专业自信;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磨炼学生意志,锤炼个人本领,在个人品质软实力和个人能力硬实力上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个人竞争力,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四)有助于厚植工匠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要建设技能型社会,要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从社会层面讲,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让技术能手的生活更出彩。”工匠精神的培育从精神层面来讲有利于工匠文化的建设。工匠文化是一个体系,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价值观文化等内容。从古代到当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人们对于蓝领的偏见,使得很多学生因缺失劳动技能而无法适应社会工作,这既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优势助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厚植工匠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营造弘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根本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在社会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教育环境,都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被生产和创造的过程,而人的劳动能力就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工匠精神就是劳动者一丝不苟地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以达到人技合一的成果,在技术技艺追寻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两者融入的基础,因此二者在理论基础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国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其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导向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契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中国精神,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中华传统精神,也凝结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结在各个朝代的历史遗迹中,也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一丝不苟、执着专注、追求卓越也鼓励着人民在敬业中不断创新,突出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性。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二者具有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其次,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内容上讲,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工匠精神包含了工匠对产品追求极致、不断超越,勇攀行业高峰,在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和同时积极肩负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包含了一丝不苟的职业要求,以及对产品负责和对消费者负责的诚信精神;包含了以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在技艺中达到道技合一的友善。同时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工匠精神以崇尚劳动,在突出劳动价值和尊重劳动者中,以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富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在内容上有着紧密联系。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各门课程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也蕴含着思政元素,需要和思政课协调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工匠精神既要积极融入“思政课”,也要融入各门课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强价值引领,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职业道德内容中,要更加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讲解,以大国工匠事迹为重点进行价值引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重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归新时代“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工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爱国爱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引导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弘扬工匠精神。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各门课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定“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建设的实施方案”[5]。以专业课特色,通过专业技术要求、职业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弘扬工匠精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二)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首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如重视对校风、学风的培育,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大学生心田,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以有形的物质文化,外显工匠精神内涵,如通过主题雕塑、横幅、展板、标语、大国工匠事迹主题展以及校园广播、短视频、官方网站对工匠精神进行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活动。如举办学生技能作品展、书法、征文、演讲等活动,以劳动节为契机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相关活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方面感知践行工匠精神。

(三)发挥实践教育主引擎,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大思政

生活即教育,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使工匠精神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一是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挑选专业领域中的劳动模范或大国工匠,担任实践课程指导老师,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周或暑假期间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和感知工匠精神的平凡与伟大,帮助大学生真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弘扬工匠精神。二是重视校企合作,抓好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身份转变的过渡期,顶岗实习的经历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观,要把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要通过专业对产业,课标对行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一步融合,在社会中锻炼和检验学生,从而积累经验,使其有所提高;发挥企业在顶岗实习中的主导作用,遴选技术骨干,建立“老带新”制度,发挥师傅的思政作用,以师傅的“高标准、严要求”锻炼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个人意志,使学生在提升个人本领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四)发挥榜样示范主动力,将工匠精神融入朋辈教育

榜样人物是“工匠精神”的人格符号,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鲜活载体与生动教材。[6]而朋辈之间的榜样引导教育更能感染学生、浸润学生。其一,收集“大国工匠”的优秀事迹,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强化榜样力量的带动作用,让大学生在鲜活的人物事迹中树匠心、做匠人。其二,同辈人之间相近的价值观、生活学习经历、独有的亲近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走进大学生内心。要积极挖掘和宣传学生群体核心人物身上的工匠品质和工匠事迹,发挥学生群体中核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朋辈教育的感召作用,使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浸润地学习领会工匠精神。其三,营造积极良好的朋辈教育氛围。对具有工匠品质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工匠品质非一朝一夕形成,但应及时给予表彰,在积极良好的氛围中,激励更多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朝着人生榜样和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精神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