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党建引领汇聚脱贫攻坚力量

2022-01-0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王立建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居民精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王立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农村实施的脱贫工作已有显著成效,大多数贫困人口的生存及温饱已得到妥善解决。现阶段为了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推进经济的持续进步,我们在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上需实施从“量变”到“质变”的针对性扶贫措施,用以应对边疆的各种发展难题[1]。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扶贫任务中的贫困概况、原因、攻坚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统筹,用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价值。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关于脱贫概况

(一)精准扶贫的概况

在我国,“贫困”这个词主要表述的意思是,由于地理环境差异、文化教育差异、经济水平差异等因素,造成了城镇与乡村、边境与内陆的发展不平衡,个人或家庭的总收入来源无法正常满足家庭成员或个体的最低需求。其显要表现为年均收入低、日常生活消费难、资金短缺等,使居民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社会活动[2]。精准扶贫的具体原则是以政府的扶贫项目方针、政策为主要出发方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力量及生活状态。通常以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围绕对象本身的发展前景、社会经济需求及个人意愿,提出有效的、科学的针对性扶贫方案,使其能更快达到脱贫目的,从而发家致富。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治理概况

国家曾多次对贫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方针,并且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加大力度推动落实具体扶贫脱贫政策,其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被列为重点治理地区。根据以往的结果来看,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已取得了微弱的效果,但就目前而言,贫困人口数量相对来说仍然占比较大。当地居民贫富差距明显,贫困人口居多,大概是由于自然灾害多、区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致使扶贫工作开展不顺利,存在各种问题。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致贫情况以及原因

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了解: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重点贫困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民族种类多,且多数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造成地区性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工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多数贫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水平不高。而边疆又处于两国间的政治分界线或一国之内定居区和无人定居区(无人区)之间宽度不等的地带,偏远、沙漠化、生活环境气候差、昼夜温差变化大且交通不便,所以公共基础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质量不高,因而总体居民贫困,需快速扶贫[3]。

(一)个体收入较低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保障基本来源于小型耕种式粮食,但农田一类与贫困对象而言普遍是靠天吃饭,若一年四季中天气时常不好,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而,普遍存在粮食无法撑起家庭日常生活的情况,由此导致经济收入情况也无法保障。

(二)经济发展落后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农田耕种式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产业结构单一,于是社会经济产出量小、经济发展速度慢,使得平均个人收入水平低,从而地区生产总值也比其他地区要低很多。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基础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士带动培训等,导致整体效果薄弱,经济发展极度缓慢。尤其是在特殊环境下,离发达城镇较远的高山地区,石漠化严重等地带的个体或家庭的总体贫困程度高。当地居民食不果腹问题严重,从而更加无力发展经济水平。

(三)基础设备落后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备落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农田灌溉建设方面,因地形复杂、耕地坡度陡峭等原因,排水、灌水设备在建设和维护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个是公路建设方面,由于地面建设标准低,且本身狭窄崎岖,容易出现崩塌下沉、路况难行等情况;第三个是住房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的住宅习俗,其多建于半山腰或山顶处,同时房屋简陋,多为茅草房;第四个是用水建设方面,因地区偏远导致日常取水困难,而已有的蓄水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年久失修,出现受损严重的现象,也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

(四)脱贫意识薄弱,返贫现象显著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因此交通闭塞、信息闭塞,且由于长期的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贫困对象缺乏现代积极向上、脱贫致富的思想,整体理念过于保守,认为粮食才是生存之道,极难使其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同时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不定期多种灾害出现,使农作物产量减少,于是贫困对象的返贫现象也普便较多。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具体改善方案

基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内容分析,如果要保证实施的扶贫计划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就必须以国家提出的政策服务为基础目标,以当地的民俗习惯、自然特征为立脚点,采取两两结合的方式制定有效的扶贫方案,使得本地居民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主提高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而真正达到地区性脱贫目的,减少基础设备的重复投资以及社会返贫现象。

(一)进行扶贫项目考核体系的改良

1.整合资金,将其有效利用

关于扶贫政策方面,最首要的目的是整合资源,将拨款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脱贫率。因此,第一点,要先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联系实际情况,将扶贫计划的内容由大到小一步一步地细化,使其每一步都能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去,然后根据实际预估的数值确定大致扶贫金额;第二,根据已有的扶贫计划,将内容进行拆分,将其划分给具体部门,再由部门确保被划分部分能够落到实处;第三,对扶贫情况建立严密的扶贫规章制度,始终采取对事不对人原则,确保各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将投入的资金用到正确的地方,具体的工作细节也能落实到具体点。因此,可采取政府各领导签署责任状,对各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增加全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争取早日达到预估的扶贫计划目标。

2.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核对

在实施精准扶贫计划时,需派遣专业相关人员自上而下地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核对,确保分配的扶贫资金能够有效落到实处,减少建设基础设施时出现较大故障,从而导致重复性建设,增加拨款费用的情况;派遣的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相关部门人员沟通,妥善解决问题;在计划的项目内容完成之后进行验收行动,确保如建设公路、建设蓄水工程不会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二)重视审核扶贫内容的规章制度工作

1.对相关部门人员采取培训

对于精准扶贫计划,相关工作人员的落实情况十分重要。因此,需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筛选培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明确项目内容中自己所要负责的那一部分,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并对其承担相应责任。能够也需确保项目在计划、实施到完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减少拖沓、重复的情况,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2.关注前中后期方面的工作管理

比如在进行基础建设时,前期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相关指令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加强与本地乡镇人员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自然灾害情况、天气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扶贫计划的内容进行协调;为具体的项目计划内容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从而在实施计划时减少前中后期的工程出错率,使其严格对每一项具体环节进行把控;完成后也需专业人士进行签字,确定该内容的完成,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落实安排。

(三)方案对策需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

精准扶贫计划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让当地的居民能够支持扶贫政策计划,确保实施。比如,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告知居民扶贫计划的大致情况,询问居民的相关意见和想法,然后根据意见内容结合预定规划情况作出最终扶贫项目计划表;在项目实施时,激发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增加其的经济收入来源,从而从多方面帮助他们脱贫;在项目完工后,可以增加管理和维护的工作岗位,使其既能够增加个体收入,又能降低基础公共设施的损害率。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落实“精准脱贫”原则,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及自然环境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此,才能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能够持续性地改善当地经济建设,达到脱贫效果。

相关链接

少数民族(英文:Minority),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统一工作也为了让各民族实现平等的权利,就开始下令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居民精准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石器时代的居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高台居民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