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2022-01-01丹东市凤城生态环境监测站吴学英
丹东市凤城生态环境监测站 吴学英
环境治理工作在当前受到了重点关注,是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切实掌握区域环境的现实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环境治理方案,而这就需要环境监测的支持。环境监测实现对区域环境现实情况、污染情况的获取,并生成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信息,能够达到促进环境治理工作升级的效果。
一、环境监测的类别与特点分析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类别
第一,监视性监测。环境例行监测、常规监测均包含在监视性监测的范畴内,主要展开对区域污染源、环境质量的监测,实现对区域内污染源、环境质量的确定。同时,还承担着实时性观察环境治理工作成效的任务,整体属于环境监测中的基础性工作项目。
第二,目的性监测。环境特例监测、应急监测均包含在目的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的范畴内,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包括:(1)污染事故监测,即针对污染事故的发生区域落实应急监测,迅速确定本次事故的污染种类、发展速度、严重程度、扩散方向等内容,支持事故处理。(2)纠纷仲裁监测,即针对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或是污染事故纠纷展开监测,并为矛盾处理提供数据参考。(3)考核验证监测,如基于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等等。(4)咨询服务监测,即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1]。
第三,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为研究性监测的主要形式,主要针对特定的科学研究项目而展开环境监测,确定污染源、污染机理、污染变化情况与规律、污染危害程度等。
(二)环境监测的主要特点
第一,综合性。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实践中,在手段、对象、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具有极为明显的综合性。以监测手段来说,目前常用的环境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以监测对象来说,目前普遍会对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展开全面监测;以监测数据处理来说,实践中,一般需要对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与分析。
第二,连续性。对于环境污染而言,其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性特点,出于对切实揭示环境污染规律的考量,必须要长时间、持续性展开环境监测,并获取大量数据信息,以此为切入点总结环境污染的一般性规则。
第三,追踪性。出于对维护监测结果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代表性的考量,并保证相应结果数据具备可比性,必须要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值追踪体系,同时依托该追踪体系实施监督。
二、环境治理中环境监测促进性作用的显现
(一)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
在进行环境治理方案的设定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真实的获取与考量,以保证所形成的环境治理方案具备可靠性以及可操作性。在此过程中,就需要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切实参考环境监测数据形成高度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
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基础性支持,涵盖在环境治理的前期准备工作范畴内,能够对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起到明显的促进性作用。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其不仅要对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性获取与记录,确定区域污染源,还要展开对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而这也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支持,必需要再环境治理方案制定与落实前完成,以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此时,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指明了工作方向,强化了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总体而言,如果缺少环境监测的支持,那么环境治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这也证实了环境监测在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方面的重要性作用。
(二)环境监测持续强化环境治的针对性
在当前的发展中,环境污染的种类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其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不同污染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尽相同。基于这样的情况,若是使用单一的污染治理方式,则难以保证相应工作成效达到理想水平。实践中,必须要针对污染源、污染情况等的差异性,选定针对性更强的污染治理方法,而这就需要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
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可以更为真实、全面、准确地获取区域内的关于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始数据信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精准、快速地判断出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影响情况、污染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与可行性的环境治理方案,明确污染治理方法,促使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进一步提升。
(三)环境监测直观展现环境治理的成效
通过展开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区域内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性、真实性的采集与整理,以数据的方式对区域环境、环境污染现实情况落实量化展现。根据这一功能,能够实现对环境治理工作现实效果的直观展现。实践中,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性展开,可以更多地提取某一时段内的环境数据,更为准确地反映出的环境变化的情况。结合对落实环境治理工作前后的环境监测数据提取、分析与对比,即可明确环境波动、环境治理操作对环境造成的现实影响,同时综合形成环境治理工作的现实成效结果,由于这一结果主要应用数据的形式量化展现,所以直观性更为理想。根据环境监测结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为直接地判断出环境治理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有待优化的项目,并以此为基础落实对环境治理方案的优化调整,促使环境治理工作的现实效果与工作效率稳定在持续性增高的状态下。
(四)环境监测更好地支持生态平衡建设
对于环境治理而言,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在于消除环境污染,缓解环境污染程度,使区域生态始终稳定在平衡状态下。在当前的实践中,环境监测不仅要展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性监控,还要完成对环境污染数据的针对性监测,以此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的客观、全面展现,并将相应监测结果应用于环境治理工作中,够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升级,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中心由环境污染治理逐步转变为生态环境风险的消除。同时,对于环境治理而言,还需要依托环境监测的支持,完成对区域环境生态的客观评价,保证切实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现实情况,并以此为参考,落实区域生态平衡建设。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现对区域环境现实情况、污染情况的获取,并生成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信息,能够达到促进环境治理工作升级的效果。对于环境监测而言,相应工作的展开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持续强化环境治的针对性,直观展现环境治理的成效且更好地支持生态平衡建设,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相关链接
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的学科。
既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和对物理(能量)因子如噪声、振动、热能、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污染的监测;又包括对生物因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映和信息测试的生物监测,以及对区域群落、种群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1.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各地要做好环境质量指标的任务分解及评价说明,把《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工程纳入地方相关规划中,确保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2.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达标验收。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启动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各省要积极组织好辖区内市级站和县级站的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争取尽早达到整体验收标准。
3.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
在现有国控监测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完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流域、地下水等重点监测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发布“十二五”国控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扩大城市空气、地表水监测覆盖范围,加强监测预警和网络管理。
4.推广卫星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
推进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环境遥感技术在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核查、内陆水体水华与近海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环境遥感技术业务化运行水平,服务环境监测管理;推动地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
5.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
在22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2 个县全面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各相关省(区、市)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组织好被考核县的水、气的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做好省级审核及抽查工作,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导基层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