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风险背景下农业产业链提升策略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县为例

2022-01-01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王伟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户政府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王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农业产业项目和旅游业产业项目的研究,同时针对扶贫产业链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小农户处于农业产业链源头,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产前农资投入和农产生产环节,为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提供原料和农产品,使农业产业链得以运行、延伸和发展。但是分散化的小农户得不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市场监管,生产的农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食物在营养、数量和安全上的更高需求,也难以抵御巨大的市场风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农业产业链上最脆弱的主体。卢青青认为,地方政府的嵌入性干预,通过行政与技术、社会和市场多元体系的互动与再造,可以激活农户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牛亚丽认为,“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通常选择全产业链融合、互联网多层融合、混合云计算融合、现代农业主导融合的战略体系架构,且实践模式表现为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电商平台主导型四种模式,之后应从顶层设计、相关制度和配套服务、技术保障、人才引进、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为“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提供系统支持。林艳丽、杨童舒认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关键是要求企业、贫困户和地方政府三者之间协同合作,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重大风险下降林各族自治县产业链不同主体的现状

(一)生产端农户的弱势地位

农户,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前端,受重大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受需求市场的萎缩,生产产品难以出售,自主性探索销售能力弱。由于消费末端需求的萎缩,产品滞销风险随产业链一步一步转移至前端,而分散的小农生产者难以自组织其重新构建产品供应链及消费市场的开发,扶贫产业小农的弱势地位被放大。以养桑产业为例,桑蚕业是隆林县大力发展的扶贫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种植桑园面积达3.75万亩,涉及农户3600多户,产值7896万元。受疫情影响,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有关产品出口海外受挫,进一步将风险转移至农户,使价格下跌、初级农产品滞销、农户生产积极性下跌。

(二)产业链中端主体的资金压力

农业产业以农产品产业为主,产业链较短,产业链的参与企业主体并不多,同时农产品产业链具有多级的分销体系,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难以展开。同时,产业链参与主体也是小而散,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当地绝大部分蚕茧都供应给县城的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但这家公司目前却面临困境。浙江的下游丝绸企业以出口为主,受海外疫情影响,3月中旬以来,95%的外贸订单被取消,导致在隆林的上游企业产品积压、资金紧张,茧丝价格已从每吨41万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吨30万元左右,而该公司每个月原材料采购、人工、税费等成本需要550万元,资金压力巨大。

(三)产业链末端销售难以展开

隆林扶贫产业链末端在重大灾害的影响下,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线下销售场景不能能够展开,销售渠道只能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展开,而隆林农业产业链末端销售一般依靠线下的分销末端体系展开,依靠线上互联网销售占比很小,而且受整个消费需求市场萎缩的影响,扶贫产业链的末端销售面临挑战,滞销问题急需解决。

(四)产业链外部主体的政府对口式帮扶与输血性对策

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驻村工作队的人力帮扶及直播带货的消费市场开发、消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口帮扶。在帮扶效果上,2020年上半年,隆林以“以买代帮”形式共为贫困户解决收运出售小畜禽1.8万只(头)、各类蔬菜10余吨,完成经过认定的扶贫产品销售金额6612万元,大大解决了产品滞销的问题。政府行为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外生性力量,从短期来看,具有快速恢复及重组农业产业链的优势,但是对于产品产业链的组织主体而言,特别对于小农而言,供应链的建立,小农直接以产品供给融入参与,小农户的生计资本未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外源性的资源帮扶倾斜使得农业产业链的自身韧性难以建立与发展。

对于生产端,政府主要通过补贴生产鼓励农户继续生产。贫困农户发展桑蚕、茶叶、蔬菜和养殖等产业的,均可获得不同标准的奖补。新种桑树每亩补助1200元,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新种的还可享受额外补助,未脱贫户最高可享受补助1.5万元。当鲜茧价格低于市场价时,就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高于市场价时则按市场价回收。

三、隆林县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一)农户能力不足

农户能力不足表现在抗风险能力不足,只接受单向价格信息传递,生产技能发展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表现在产品滞销时只能依靠政府帮扶与销售探索,自主性较差;农户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按照当期价格,开展下一期生产计划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生产技能发展能力不足,表现在只是简简单单参与了扶贫产业链的上游生产,更多的产业链的分工缺少劳动技能,导致无法参与。

(二)农户抵御风险机制有待完善

当鲜茧价格低于市场价时,就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高于市场价时则按市场价回收。这样降低了农户的参与风险,激励农户多劳多得,但也导致,农户只需参与养桑的单一生产即可,极容易形成高度依赖个体生产的情况,当个体生产出现不可抗拒的生产发生时,不具备抵御风险。

(三)政府行为以扶贫绩效为标准

政府行为以扶贫绩效为标准,一方面激励了政府保证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农户能力的长远行为的考量,还比较欠缺,重大风险下放大了这个问题。在重大风险下,农户基本无抵抗风险的能力,从生产选择到产品销售,都离不开政府的帮扶政策,这不利于扶贫产业的造血,因此,长期的输血性财政补贴模式应转向激励性造血模式。

(四)利益链接机制需要优化

在具有规模的产业上,尽管存在龙头企业,但在利益链接机制上,农户不具备利润分享,更多以保价收购的形式存在,这只是对签约农户有效。对于农户而言,保价收购对于市场价格低迷时有利,能起到保证其基本收入的作用,而对于增收效益不高。市场信息的流动传递主要还是通过企业进行,以合作社的产业链模式,更多以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存在,如产销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这只是一种半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对于利益分成和吸引人才的多方市场化利益协调机制还有待发展。

四、优化扶贫产业链对策研究

(一)注重农业产业链农户能力的提升

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农户能力的提升,目的在于为农业产业链的内生动力提供人力资本来源,改变农户人力资本欠缺的弱势局面。首先重视农户生产能力的提升扶贫产业链中的农户生产能力的提升。是保证扶贫产业链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产业扶贫的应有之义。关于农户生产能力的提升策略,主要表现在重视发展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培训的机制建立。

同时,农户能力的提升不应只表现在生产能力的提升,也要更多地提升融入到农产品供应链中去。重大风险下,放大了农户销售能力和销售渠道的欠缺,故此在风险应变上,农户不能自主展开自救,更多的依靠政府帮扶,对于农户融入供应链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的韧性和内生性发展动力。注重农产品供应链的本地化,是方便农户参与的首要条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系统;其次,注重农户接入互联网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是获取信息渠道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最后,将电商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

(二)保证企业主体的正常运行

企业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农业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政府应继续加强扶持、补贴扶贫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同时鼓励银行信贷向扶贫产业链相关企业倾斜,保证相关企业的资金链。同时在风险承担上,不能仅仅只依靠企业作为风险承担体,也谨防企业的风险转移至农户,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标准和定价收购机制,保证不伤害企业参与农业产业链的积极性。

(三)兜底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政府帮扶政策

农村在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后,兜底性帮扶政策不变是避免再次返贫,而激励性的政府帮扶政策,是为了农业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完成,激发农业产业的内生动力,使农户持续增收。在农业产业中,政府的帮扶政策要基于多样性与激励相融,构建农户积极参与、多劳多得、不养懒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与农户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鼓励农户多元化收入

农户多元化收入的目的在于使农户不依赖单一的生产来获取收入并增收。要使农户多元收入,就必须鼓励农户多元化地参与社会分工,更多地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使农户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生产中去。让农户更多地融入农副产品加工类产业、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类企业、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车间内的各类加工业、电商及物流业中,通过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使农户参与社会分工,获得多元性收入。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户政府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产业链春之奏鸣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