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郑州城市生活变迁探析(1908-1948)*

2022-01-01郑州师范学院董泓宇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纱厂郑州市政

郑州师范学院 董泓宇

生活近代化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以往对中国近代城市生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生活的研究相对缺乏。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新兴工商业城市,本文通过对郑州近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城市史研究过于重视东部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关注不足的缺憾,也可以通过社会生活来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对郑州近代社会生活进行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郑州社会生活的了解,从而为郑州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发展经验。

一、近代郑州的生活环境

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在下游总决堤达1590多次,郑州更是黄河泛滥的首要受灾地,形成了3大沙地,成了郑州风沙的源头,造成了郑州极为频繁的风沙天气。据记载,郑州“一到晴天,则黄尘四起,无法睁眼行走”,一旦遇到大风,则“伸手不见五指”。由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来往旅人极多,无人不对郑州的风沙印象深刻,郑州多风沙之名由此在全国传播开来。

郑州作为在短短几年内兴起的城市,市政建设较为滞后,老城地狭人稠,臭水横流,“道路污秽”“不堪入目”。据1928年底市政府调查,市区各街巷大多脏物随意抛弃,污水横流,市民随意大小便,致使“臭气熏天,行人掩鼻”。这在夏天更为明显,所谓“每当溽暑,秽气熏腾”。1928年3月郑州撤县建市后,河南省政府较为注重郑州的市政建设,城市市政状况稍有好转。

城外商埠区是平汉铁路通车后新建,街道较老城宽敞,宽度超过9米,市政状况优于老城,以大同路及福寿街二路最为干净整洁,路旁还专门设有人行便道。大同路直通火车站,长度超过两公里,街道平坦宽阔,街边店铺极多,商业繁荣。老城内街道则远逊于城外商埠区。总体来看,近代郑州风沙大,卫生条件差,虽然在城市市政整体上有所进步,但环境仍较为恶劣,这是其城市生活变迁的一大背景。

二、近代郑州的工商业

自平汉铁路通车以后,郑州于1908和1922年两次自开商埠,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郑州商埠区以大同路和福寿街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大同路多商行,皆为当时巨商,如亨得利、亨大利、中西大药房,中华书局等也在此设有分行。洋行则以福生祥、同生号和华信昌等三十余家商号为代表;国货绸缎业则以福利祥、长发祥和天成等商号为代表,资本均在20万元以上。

据当时政府统计,截至1930年,郑州登记在案的大商户约为2000家,郑州商业之繁荣可见一斑。

1930年,郑州工商业备受摧残。1937年前,郑州商业一直没有得到完全恢复。1937年后,郑州作为华北地区交通枢纽,经常遭到冲击,“大同路、福寿街……火车站,好多间楼房被炸成了断瓦颓垣”。在经历了1941年失陷和1942年大饥荒后,商号数量锐减至270家。1945年后,郑州商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商号数量仍未到1930年的一半。此后直至1949年,郑州勉强维持的商号只有不到900家。

近代郑州的工业也较为发达,在20世纪20年代有“小上海”“小汉口”“中国芝加哥”等称呼。郑州近代工业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较快,例如豫丰纱厂,它是由上海资本家穆藕初于1919年投资创办,纱厂鼎盛时期拥有5万多枚纱锭、200多台布机、4000多名工人,在当时的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豫中打包厂,主要工作是采购棉花,剔除杂质,打包成装后卖与豫丰纱厂或其他纱厂。大东铁工厂,有工人四十余名,出产各种初级制造机器。除此之外,还有两座电灯厂。德丰有数家面粉厂和皮革、墨水、卷烟、肥皂等行业的数家工厂。以上工厂,开厂时间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但大多属于私营工厂,其中能代表郑州工业水平的大约有十家左右。

郑州工业黄金时代为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以豫丰纱厂为例,20世纪20年代,纱厂虽在时局动荡中侥幸生存,但也陷入困境,棉纱销量大大减少,纱厂由此陷入了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1937年,纱厂被迫迁往重庆,在转移途中,机器、工人损失大半,从此豫丰纱厂名存实亡。

综上所述,近代郑州工商业虽然较为发达,但实际上多仰赖于陇海、平汉两铁路,具有明显的中转站特征。由于近代郑州工商业这一特点,就造成了市民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当时局稳定时,铁路畅通,与津、沪地区交流频繁,郑州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市民出行便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当工潮或经济危机爆发时,郑州则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广大市民为生活所累,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三、近代郑州的文化娱乐

教育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郑州最高学府是交通部所创办的扶轮中学,校址在车站东南三马路,校长吴乃立。该校共有学生约三百人,女生占三分之一。男生多穿洋服裤白衬衫,女生则多穿白短衣青裙,都是民国时期青年学生的标准服装。该校教学设施较为齐全,有实验室、仪器室、博物室等。除扶轮中学之外,还有中正学校、县立小学十余所,扶轮小学两所,中等师范学校一所,陇海铁路工人学校一所。综上所述,近代郑州多为基础教育,由此可见,近代郑州的教育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近代郑州的城市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

近代郑州的市民娱乐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传统的听戏、打麻将等娱乐方式外,看电影、逛公园等近代娱乐方式也悄然兴起。1915年,一名洛阳商人带来了电影放映设备,他在郑州车站前放映了一部无声电影,这是郑州历史上放映的第一部电影。1932年11月,民众电影院开张营业,放映了一部有声电影《一夜豪华》,民众影院就是近代郑州第一家电影院。到了20世纪30、40年代,虽然时局动荡,但郑州电影产业仍取得了较大发展,先后有十几家影院开业。从此,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消遣的重要手段。

除看电影外,逛公园也成为郑州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近代郑州的公园主要有平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和陇海公园三大园。平民公园是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将军命令郑州筹备处处长刘治洲筹建的,公园位于郑州旧城地平门外的乾元街一带,占地约8亩。公园入门即为一条宽阔甬道,道旁栽满树木,还设有白色木椅供游人休息。南面为养鸟处,有鸳鸯、孔雀、座山鸟、锦鸡、松鼠、荷兰鼠等小动物,供游人逗玩。西面为休息室,内提供报纸、茶水供游人休息。公园北面为平民学校。公园的西北处,为当时的平民图书馆馆址。因此,当年的平民公园,既是供人游玩的地方,也是集学校、操场、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活动场所。碧沙岗公园是冯玉祥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1928年,冯玉祥拨款13万元,令许骧云在八里白沙岗购地四顷,建筑一公共休息所。该园分四部分:(一)中山公园,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亭,大铁桥一座;(二)烈士祠,碧瓦红垣,气象严壮,以铜板刻诸烈士姓名;(三)烈士公墓;(四)民生公墓。陇海公园由陇海铁路局兴办。初为苗圃,后改建为公园。

四、结语

城市生活变迁是社会风俗变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近代郑州由铁路兴起,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县城发展为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新兴工商业城市,其城市生活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郑州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研究在丰富中国近代城市史领域的理论体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述的城市环境、工商业情况、文化、教育、娱乐这些方面,由于资料匮乏和笔者水平所限,近代郑州城市生活中的市民居住、服饰、饮食、阶级生活差异等方面笔者尚无法一一论述,只能将这些问题暂时束之高阁,以待来日解决了。

注释

①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1928:65.

②郑州市政筹备处为修筑马路事敬告本市同胞书[J].郑州市政月刊 ,1928(2):119-120.

③《自由报》1912年8月30日,转自海小猛.郑州环卫百年史话[J].郑州文史资料,2008(25):112.

④郑州市各街巷污秽地点之调查[J].郑州市政月刊,1928(1):87-89.

⑤整理郑州市政工程计划及进行情形[J].中国建设,1932,5(2):87-99.

⑥石万里.漫述郑州[J].市政评论 ,1935,3(7):18-22.

⑦石万里.漫述郑州[J].市政评论 ,1935,3(7):18-22.

⑧鲁行.调查郑州出产及商业金融状况报告书[J].中行月刊 ,1931,2(10):17-19.

⑨李辉英.郑州剪影[J].文艺半月刊 ,1938,1(3):22-23.

⑩宋致新编著.1942:河南大饥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7.

⑾民国《郑州市志》第五分册,第6页.

⑿石万里.漫述郑州[J].市政评论 ,1935,3(7):18-22.

⒀石万里.漫述郑州[J].市政评论 ,1935,3(7):18-22.

⒁张新彬,李玫主编.郑州故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237.

⒂郑州碧沙岗公园落成[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8-8-8.

⒃郑象乾.郑州最早的公园,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J].郑州文史资料(第15辑),1994:144-145.

猜你喜欢

纱厂郑州市政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