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备考策略

2022-01-01钟晓英

科学咨询 2021年30期
关键词:杜甫苏轼语境

钟晓英

(厦门实验中学 福建厦门 361000)

诗歌向来以含蓄、醇美、真挚为特点,也因此成为我国众多文化载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通过诗歌鉴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和情趣。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分析

(一)诗歌选材方面

诗歌鉴赏题是众多语文高考题型中的一种,也是几乎每年都会有的一类题型。但很多学生面对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答案,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离题离心、以偏概全等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不同选材的诗歌了解不够透彻,根据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可以概括出诗歌样式主要集中在诗、词、曲三种样式上,在时间方面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1]。虽然看似需要学习和记忆的内容较多,但这些内容无一不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是学生自身缺乏总结和归纳而已。

(二)诗歌题材方面

古代诗歌鉴赏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现代诗歌鉴赏内容,因此,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可以将诗歌鉴赏的重点放在古代诗歌上。以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在学习、复习时,题材、情感、手法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诗歌题材为备课突破口,争取做到“见诗知题材,下笔如有神”。我国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根据其题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类,每一类诗歌题材的界限划分非常明确,如山水田园诗以“借景抒情”为主、边塞军旅诗以“山河同悲”为主、送别怀人诗以“情凄意切”为主。因此,学生只需要掌握这几类诗歌题材的特点,便可以拿到不错的分值。

二、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

从诗歌的体裁上看,全国卷比较重视唐诗宋词,词曲并重。近年来,其他省市的试卷,诗歌的体裁设计范围较广,涉及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散曲甚至其他样式的诗。但律诗和绝句依然是考察的重点内容,比率大约占到了80%。

从题材看,近年全国新课标卷涉及的古诗题材有怀古、闺怨、抒怀、伤春、赠别五类。这几类题材的特点是情景交融或情事交融,从而对具体的考点进行落实。此外,咏物言志、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抑郁失意等其他题材也能够把景、物、人、事、情、理等交织在一起,这些体裁都有可能成为高考题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一碗水端平”,对这些考点都要重视。

从时代看,全国卷选取的文本大多是唐诗和宋词。之所以重视唐诗和宋词,是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块瑰宝。当然,高考诗歌鉴赏并不排除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诗词曲的考查,只是有所侧重。一些省市卷中也涉及汉乐府、南朝诗、魏晋诗、宋诗、明诗、清诗等各个时代的诗歌以及元曲、清词等。

三、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一)借助标题注解,提升鉴赏水平

诗歌标题,即诗歌的题目。在古代诗歌中包含很多关键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等内容,对完成诗歌鉴赏题有非常关键的作用[2]。同时,透过标题学生还可以直接了解到诗歌的基本内容,从而高效、快速地确定诗歌主题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诗歌标题的掌握,能够轻松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另外,在部分古代诗歌中,还会给出相应的注解,利用这些注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继而达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例如,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全文是“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通过题目中的“弄猴人”,便可以了解到该诗歌的内容,必然有着“猴子”“杂耍”等相关内容。同时,对于历史有所了解的学生一定会联想到,唐代黄巢起义爆发时,唐昭宗逃难时赏赐耍猴人五品官职的事情。之后,再结合诗歌中的内容,“五湖烟月奈相违”便可以了解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必然不佳,继而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以及情感表达。

(二)借助形象典故,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抒发自身情感,常常会借助人物形象、物象景象等内容,以此表达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个别诗歌中还借助一些经典典故,进一步加深情感的表达力度。

例如,严蕊的《如梦令》,全文“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该诗的意思翻译过来是:“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其中“人在武陵微醉”中的武陵,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生活在世外桃源武陵人的典故。借助对典故记忆和理解,能够轻松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以自然之美,表现出了诗人对人格美和理想社会美的向往、赞美。其中“空山”“明月”“松间”“竹喧”“莲动”等都属于是物象,诗人通过不同的形象将自身的美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借助交际语境,调动鉴赏兴趣

交际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交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升学习效率,改善生活状态等。而语境则是人们在交流沟通时所处的对话场所、舞台背景,有时候还包括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地位、阅历、境况、心态等。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讲话的内容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3]。构成语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缘由等,通过这五种语境因素的变化,人们可以将语言、文字进行多元组合和应用,从而向其他人展示出不同语言、文字内容和思想情感。在高中备战诗词鉴赏题的时候,同样可以借助交际语境,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

例如,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二)》,全文“处处青江带白苹,故园犹得见残春。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该诗是杜甫在去成都途中,迫切思念“恩公”严武而作。杜甫和严武二人交好,杜甫长期受严武接济,所以杜诗中常常会出现“严郑公”“严公”等称谓,因其自身境况较差,严武身份尊贵,大有“讨好之嫌”。此外诗中二句、四句写道“严武在成都为杜甫接风,杜甫迫切希望可以再次饮醉一场”,结合语境和当时政治环境来看,同样可以感受到杜甫“求人”的心态。所以,教师在锻炼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时候,除了采用常规的鉴赏方法,还可以借助交际语境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借助顺应语境,提高翻译效率

高考诗词鉴赏题,其本质是利用现代语言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正确、准确的翻译,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抓住该类题型的得分点,而错误、模糊的翻译则会将出现以偏概全、理解不透彻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高中生的学业和人生发展[4]。在交际语境中,有一种语境叫作顺应语境,借助顺应语境,能够让学生在翻译古诗词的时候,快速选择出准确、恰当的用词,从而使古诗词成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章,可大大提升学生在诗词鉴赏中的准确度和高效性。

例如,在鉴赏和翻译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全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没有使用顺应语境翻译的时候,翻译为:“一个人在他乡是陌生的客人,在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远在家乡的兄弟都上到了高处,插茱萸的时候少了一个人。”这样的翻译显然非常滑稽、可笑,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会降低鉴赏兴趣。而在使用顺应语境后,翻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每逢节日的时候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每个人头上都插满茱萸只是缺少了我一个人不能参与。”顺应语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的顺应语境,不仅使用了心理顺应语境,还使用了上下文顺应语境,从而使得译文内容显得更加清晰、得体。

(五)重视对作者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的研究,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高考诗词鉴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利用作者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来体会作者的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作者身处的时代一般会影响到他的诗歌的底蕴,如身处盛唐时期的李白,所作的诗词大多是歌颂山河之美、国朝之盛的。可以说李白的诗歌代表了盛唐的气象。而杜甫的诗歌则显得沉郁,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恰恰是唐朝一个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杜甫所闻所见,无不充满时代的印记,因而他所作出的诗是忧国忧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当前所学的诗歌,还有利于理解作者的其他诗歌,对理解诗歌情感也有很大的帮助。

苏轼的词多是豪放、乐观豁达的,因为苏轼身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问题还没有太严重。苏轼面临的挫折主要是宦海的沉浮,不断被贬,时常面临人生的大起大落,造就了他乐观旷达的心境,因此,在对苏轼的词进行分析的时候,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豪放、旷达等关键的字眼,如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写于神宗元丰五年的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春游的途中遇骤雨,通过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对风雨毫不在乎,正如他的人生一样,面对风雨处之泰然。明白了苏轼作品的主基调,分析这首词就很简单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急功近利则会得不偿失。其实,诗歌鉴赏并不能,只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做好经验积累,学会从诗歌内容、主旨、意境、形象、语境等多个方面入手鉴赏的方法,便可以轻松拿下诗歌鉴赏题的分值。

猜你喜欢

杜甫苏轼语境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杜甫改诗
绝句
杜甫与五柳鱼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杜甫的维稳观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