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2022-01-01余波
余 波
(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 浙江衢州 324100)
用美学的观点审视化学,就会发现化学实验中充满了新奇感、和谐感和秩序感,存在于化学实验领域里的这种审美现象便是化学实验美。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化学美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热情,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实施化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审美对象
为突出化学实验教学中美之特色,我将初中化学实验的美分为:实验教学的形式美、化学实验的变化美和化学实验的创造美。
(一)实验教学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内在美的表现,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这是激发感觉器官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用美的教态和美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还要根据实验的特点,做到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和谐统一,让学生全面认识美,感知美。
(二)化学实验的变化美
从某种意义讲,化学变化是化学美之源。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烧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变化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这些大自然的杰出创作,无不假手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化学实验是自然界化学变化在特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的复现和再创造,常常伴随鲜明的现象发生。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
(三)化学实验的创造美
首先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几千年来,人类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不断揭示出物质世界的奥妙及其发展规律,为人类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因此,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化学的许多内容涉及制化肥,制炸药,制碱,制塑料,制药品,研究生命现象,研制新材料等。这些内容不仅阐明了化学在美化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表现了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创造。其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再审视、再探究、再设计,在这些的创新活动中,也会使学生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并领略到创造美。
二、化学实验教学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审美对象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美育有如下审美特征。
(一)新奇
在化学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新奇,如新奇的实验方法、新奇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逸出和吸收,体积的膨胀和缩小,颜色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具有瞬息万变、色彩明快、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些突出新奇感受,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
(二)秩序与和谐
秩序的原意,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和谐的原意,指配合适当和匀称。洗涤干净、大小适当、比例协调、搭配合适的仪器。装配紧凑,高低适当,错落有序的实验装置要使学生感到整洁、协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简洁性
简洁即简单明了。简洁给人以美感,而繁杂却给人以相反的感受。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进化方向与环境之间最佳的匹配,就构成了一种简洁性的美。简洁能使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化学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实验操作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因此无不给人以这样的感受。
(四)形象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化学实验正是将化学的知识以具象的实验过程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诱发美感,感染受教者,激发其学习动机。
(五)愉悦性
“寓教于乐”的原则早在古希腊就由贺拉斯提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也离不开,愉悦性。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以启迪”。化学实验能够展现化学世界的种种美点,激发受教者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者通实验操作、观察、总结去亲身的体验,在愉悦中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的共鸣。
(六)双向互渗性
人天生具有美的需要,但其审美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化学实验中存在的美育因素,学生也常常不能自发地感受到,而是需要教育、培养、熏陶,其审美能力才会顺利形成,审美素质才能更好提高。“审美教育必须得到智力教育的帮助,把智力教育提供的知识、认识和理性溶解在审美受教者的审美经验之中,从而收到最佳的审美教育效应”。这里的智力教育就含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三个要素,即知识、技能的积累为审美感受提供了基础。从另一侧面来讲美育有助于双基的获得。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美的欣赏、表现和创,能够作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促进双基的获得。因此,美育和知识技能是互相联结、互相转化、互补互渗的,即双基教学与审美教育具有双向互渗性。
(七)实践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向对象索取和创造。不同学生对同一化学实验可以有互不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这种不同恰恰是实践性特征所具有的。
三、化学审美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效用
通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心理活动,产生正确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的理解力,审美的想象力,审美的创造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外,还有赖于教师积极地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在这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中,学生会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评价,进而形成且明确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功效
很多学生喜欢上化学是从化学实验开始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说,最先把他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化学实验室,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就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导真、求善、至美的创造美的启迪;它那晶莹的质地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从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遨游,勤奋地钻研。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美学特征刺激学生,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刺激,能高度地调动、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心理愉悦。知识是枯燥的,学知识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在美的享受中如果他寻找到美的规律,掌握一些自主权,便会感到驾驭自然的快乐。教学如果具有审美价值,学习就不会成为学生的沉重包袱,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是一种愉悦的高效的活动。
通过化学实验审美教育,化学世界的奇妙性、惊人的合理性以及层出不穷的节奏变化,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诱发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持久的内在的动力。美育就是以情感为核心,寓教于美,使学生“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无须意志强迫去做。
(三)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健全思维结构
美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愉悦性。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此特点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是相当吻合的。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育,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现出如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固体。但它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学生对比鲜明生动的形象观察得越细致,感受得越深入,则对Fe(OH)2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识记得越牢固,理解得越深刻。
(四)以美引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化学实验美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美引真,通过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美的感受和欣赏,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就思维方式而言,与智育过程中的科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审美、创造美,更多地依赖感性形象的思维方式;科学思考与创造,主要运用理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育中,经常通过化学美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提高审美修养,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互相交叉,互相补充用,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五)以美育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学生情操陶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化学审美对象提供了丰富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精神;其次,经典化学实验的设计者如道尔顿、门捷列夫、凯库勒、居里夫人、侯德榜等化学家的意志品质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再次,学生通过领略物质世界与化学科学的美学特征,能逐步认识和养成协调、和谐、简约、注重内涵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化学美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教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就要充分挖掘化学美,运用化学中的各种实验渲染化学的美,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去死板,增生动,去枯燥,增趣味,去抽象,增形象。从而使学生乐于表现,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创造力,以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