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艺术
2022-01-01胡雁
胡 雁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师应该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转变和创新体育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但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德育艺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教育行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德育教育。当前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二、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想法
(一)以身立教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身立教”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小学生的年纪小,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以身立教是提高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品德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教育好学生,只具备专业的教学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是不够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德素养,具备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高尚,具有一定的责任性,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一定的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达到育书又育人的目的。小学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候教师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在影响学生的一生,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启迪共鸣
启迪共鸣是指通过说理、教育、启发、开导,使人在情感上、心灵上引起感动,受到触及,产生效果。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德行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和身体正在快速成长发展中,他们的性格往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个性鲜明,适合采用共鸣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三观和思想还未建成,因此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无论是体育能力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阶段都是非常迅猛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体育学科的特点,运用启发共鸣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三观[1]。
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最容易暴露,教师要走进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现“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正面引导,产生共鸣。二是亲自示范,以身立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带头去做。比如,在体育活动中,有些需在地上做的练习,学生有的怕脏不愿做,教师就要带头完成动作,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鼓励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三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和学生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做朋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走进学生内心,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四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特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暗示同化
在小学体育德育教学过程中,暗示是指通过含蓄的语言或举动让学生领会;同化是指使不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似或相同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暗示同化的教学可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用含蓄的语言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有效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暗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使学生能够迅速、无批判地接受老师有意识的传递的某种信息或者某种行为,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同化法是通过对学生直接进行提示心理状态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或者进行长篇大论。体育教育者在课堂上进行活动指导、项目训练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身的心理感受、观点、意见等表现出来,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教师的意图。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活动中应该注重自身应为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暗示同化作用,充分发挥暗示同化的积极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和理想观念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增强体育锻炼意识。
(四)熏陶感染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体育教育者应该把育人为本、育德为先作为根本教学任务,重视运用熏陶感染的方法引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提升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体育活动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使学生在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体育学习的层面来讲,学生对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自我实践探索,教师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允许学生拥有独特见解,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激发学生生命力的育人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发展。
例如,因为前一天突然下大雨,导致大家只顾躲雨,忘了球场上的矿泉水瓶和一些垃圾。第二天课间,教师就过去将瓶子和垃圾捡起来,然后有学生跟过去帮教师一起收拾杂物,并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里,在上课之前收拾干净,没有影响上课。这个举动不仅帮学校维持了校园卫生,还避免了学生在操场运动时发生危险事物的隐患。然后教师在课堂中表扬主动收拾垃圾的同学,并告知学生在操场上出现杂物的危险,要让学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发现操场中的杂物并主动去收拾。
熏陶感染是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在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学,坚持不懈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五)语言运用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师要重视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深入专业语言的具体应用。在课堂讲课、课下交流、评价等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具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杜绝出现空洞无物、言不尽意、拐弯抹角、答非所问等现象,要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和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
(六)激励鼓舞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激励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激励鼓舞的方式发挥其教育作用,进而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学生优秀人格的目的[2]。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励艺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学生制定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目标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正强化(即激励)和负强化(即惩罚)相结合为特征,并做到赏罚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模范学生代表,激励学生模仿,让学生受到鞭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组织体育竞赛,通过丰盛的奖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重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竞赛活动在教育过程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举办校运动、拔河比赛、篮球友谊赛等,这种群体竞赛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积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集体竞赛中,学生会因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用自身的行动争取集体荣誉。这种心路历程能让每个学生个体感受到和集体荣誉共进退的情感,能快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七)规范行为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就是对学生行为举止的控制,在学生出现错误的行为时,及时提出问题并进行制止,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明确要求学生达到标准的行为,引导学生行为规范,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3]。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其教学场合和教学常规都和其他学生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遵守具体的规章制度,体育课堂的规章制度也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规章制度的遵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点名、穿着、练习等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纪律性,要让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严格听从教师的指导,增加学生的自制力。在体育竞赛中也有很多规则,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比赛,什么行为举止是错误的,都有明确的规定,违反规定就要接受处罚。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