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2-01-01余会永

科学咨询 2021年30期
关键词:劳动分类教材

余会永

(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 重庆 401420)

通过研究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能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合理利用小学数学课程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1)使用杀毒软件。杀毒软件是专门面向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其配合防火墙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检测那些危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的病毒,除了查杀已知病毒外,还可以检测部分黑客的恶意攻击程序,有助于增强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在应用杀毒软件期间,要做好相关杀毒软件病毒库的升级,确保可以查杀最新的计算机病毒,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一、借助数学文化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能启迪人的智慧,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创新能力。在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数学文化中,介绍到:人类的祖先是用手指、小石头或小树枝数数的,也有用绳子打结、刻痕等方式来记数的,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印度人首先用1,2,3,…来记数,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数字1,2,3,…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所以才有了“阿拉伯数字”。通过“实物记数→手指记数→符号记数”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的智慧[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向学生有机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劳动创造文明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比如,教学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等。通过数学文化的介绍、挖掘,既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又可以彰显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

二、利用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特殊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在此过程中获得他人的肯定,从而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比如,在教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欣赏建筑中的对称,从这些美得令人震撼的建筑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的优良品格。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征,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添加辅助线明晰基本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去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小小设计师”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入了角色。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图案中独立地挑出所学的基本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去设计美丽的图案,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旋转、平移、轴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价值[2]。

从表2看出,在8个主要性状中,除穗粒数外,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全部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效穗、结实率、实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较大,说明容易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而增加最终产量。

三、运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离不开实践操作,更离不开反省、思考和领悟。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开展模拟劳作式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把操作经验转化为思维经验,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进行数学建模,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老师通过古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开门见山引入新课,然后告知“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需要多少棵树苗,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验证。可以让学生用小棒代表树苗,搭建模拟劳作的平台,验证自己各种猜测的合理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由形象到抽象,再通过填写改变植树总棵树和间距的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两端都植树棵数和段数的规律,再借助两端都植的规律类推只植一端和两端不植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植树的劳动过程中“探”出思路,“培”出数学建模、数感等数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模拟劳作中反省思考,感悟到“小劳动蕴含大道理,简单劳动激发高阶思维”,劳动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思维水平[3]。

四、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其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然后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一年级的学生对分类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对比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后,再观察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得到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物图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经验。“小劳动,大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数学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猜你喜欢

劳动分类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分类算一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