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导游培养模式探究
2022-01-01纪敬涛
纪敬涛
(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 安徽亳州 236000)
现代学徒制指的是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和专家的联合,以加强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学徒制,每所学校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展开深入的探究。中职旅游专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旅游行业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明确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定位,在知识传输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论述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间的共同教学以及加强技能方面培训的教育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学徒制被普遍认为是将生产和教育融为一体的职教制度和形式,逐渐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当前,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成立或逐渐探索适合现代发展的学徒制,如德国的双元制,以培养出可以直接上岗的综合性人才为最终目标,同时认为学徒制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源头和典范。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学徒制大多是在工作过程中师傅传授技能的形式,我们可以称其为“手牵手”式的场景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培养,学徒会更具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没有较强的理论支撑,不能满足大型设备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现代学徒制结合了传统学徒制和职业教育两方面的优势,以企业实践为平台,学生能在实习阶段、订单培训或是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适应职业教育,同时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中高职衔接
现代学徒制不仅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能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现代学徒制是加强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重要途径。我国广东、湖南等地区的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开始注重现代学徒制,并谋求利用学徒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从理论角度把学徒时遇到的问题再学习总结一遍,接着再去实习,因此,现代学徒制更能促进中高职衔接。中职教育应该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创新教学组织、评价方法和管理模式,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打造中高职牢固衔接点。
二、现代学徒制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职教误区
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和交叉。我国学者潘俊认为,中国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的原因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学校对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培养力度较小,使得学生技能水平和竞争力不足。现代学徒制实践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中应当注重学徒制的理念,从而不断转变教学过程中理论第一、课堂第一的陈旧理念。
当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色彩十分浓郁。就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应当从理论标准过渡到工作标准,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开设旅游专业应用型课程。只有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学生才能切实掌握服务技能,并不断总结岗位经验和诀窍,这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搭建一个灵活的实践平台[1]。
(二)确定高效协作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中职旅游专业人才技能和服务的深化,同时加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与中职学校的合作,进而共同开设一系列校企人才共育课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定位应当转变,学校不应当把旅游企业作为补充培训的场地,企业也不应当将学校视为廉价劳动力的提供场所,双方应当关切对方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校企应密切合作,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目标下,加强人才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开展高水平的培训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拓宽人才招聘的渠道,企业应不能仅将学生当成短期实习生看待,而是要把他们当成正式员工,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和训练考核,争取学生毕业后能留下任职。
(三)构建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中职院校重升学、轻就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班内、轻校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需要建立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涵盖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新型评价体系。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加强导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校企联合组建跟踪培养团队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要想做好中职旅游专业导游的培养工作,学校就要科学地组建一个跟踪培养团队。培养团队的小组成员应由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企业骨干员工和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构成。培养团队首先要综合分析本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联合分析确定本校旅游专业培养的目标。学校通过跟踪培养团队的调研探究,不断健全完善导游学徒制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最好在企业和学校都有工作,这样方便校企沟通交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操,同时对学生在实习实操过程中各岗位各部门反馈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分析总结,定期与学校交流沟通,从而不断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而实现导游学徒制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校企联合确定导游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理论知识内化为技能的重要方式。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科学合理地制定导游培养的共育方案。有了培养目标的引领,学生在工学结合的企业学徒制环境下,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能快速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理解消化导游从业规范和标准,最终熟练掌握导游独自带团技能。这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快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只需要做到校企长期稳定联合培养,学校需要选择有资质、有信誉、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2]。
(三)注重道德修养提升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学校与合作旅游企业应当达成共识,联合制定培育方案,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输职业道德理念和服务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成为思想素质过硬的导游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要基于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学生当前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制定阶段性导游培养教学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导游人才,需要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计划的制定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导游专业自身的特性、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等多个方面。本人认为,教学计划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合作旅游企业的优秀员工应定期到校园内部传授自身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本专业,引导学生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其次,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需求。企业员工也可以结合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岗位操作。再者,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培训。教师和企业员工要共同引导,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后实践。最后,做好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的准备,学生迈入企业实习岗位后,联合跟踪培养团队应通过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结合校企生三方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因时制宜地调整教学计划,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导游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3]。
四、结束语
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的培养理念和模式落后,或者担心中职生走出校园后有许多不安全因素,中职学校导游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理论,学生与企业之间有明显的鸿沟,导致企业人才短缺,学生毕业后也多因为不了解企业、不熟悉业务而转行,有的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和背诵不感兴趣而放弃学习。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学校的专业发展也会因此受限制。为打破这种不良循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发展方向,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实结合,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并努力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促进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才的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